诚信是微信“失控”商业化模式的保证书
今天看到一条批判“中国式创业”的微博,里面列举了中国创业者们常见的“坏习惯”,其中有一条是“习惯性信用缺失”:
说话不算数、合同不算数、承诺不算数,这几乎是中国商人部落最常见的景观,。对内,规则计划变幻无穷,今天立,明天改,后天再改,手下无所适从;对外合同承诺一张废纸,视情况涂抹,打折甚至撕毁,合作者有去无回。
从 Q+ 开放平台开始,再到微信公众账号,腾讯一直举起开放大旗。但所有我碰过的,打算利用微信平台做点什么的人,他们无一不担心一个问题:“这件事,如果腾讯也打算做,该怎么办?”——潜意识里,他们会想,“万一创业失败了怎么办,好不甘心!”
抄袭,扎堆是中国特色的创业景观。腾讯,背负“抄袭”骂名许多年,是国内创业者畏惧的庞然大物。
在海外,创业者也畏惧大公司。他们常被 VC 这么问,“如果 Google、Facebook 也打算做这个,你该怎么办?”但不同的是,Google 和 Facebook 会通过收购,将人才吸引到内部,转化为公司资产。但在国内,过往的腾讯会紧跟着潮流,推出功能相似,界面也相似的产品,通过对产品不断改进,以及腾讯强大的营销能力,活活逼死初创团队。
马化腾喊冤,“你坐了车别人就不能制造车了么?腾讯只是从事了别人做过的行业,并没有人能举出证据证明腾讯抄袭,如果存在抄袭腾讯早已被告倒。很多东西只是因为我们第一个做得那么全面,所以压力全部压我们身上。”
在微博上,流传这么一句话,“腾讯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产品经理。”所以,腾讯推出的产品,通过不断改进,完全能够比他家做得更好。比如说最近改头换面的 QQ 音乐,又比如越用越顺手的 QQ 影音——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必然害怕腾讯。一群老师傅面对一个学什么都会,学什么都精,妖孽一般的天才学生,产生惧怕之情是很自然的事情。
腾讯 2005 年提出“在线生活战略”,希望“给用户提供一站式和全价值链的互联网服务解决方案”。之后,腾讯的产品线急剧扩张,凡是网络上能看到服务、游戏,腾讯都有相似的产品。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创业者对当年的情景依然记忆深刻,所以即便腾讯多次表明会开放自己的资源,与创业者共造生态系统,创业者依然会不断感到担忧。
更重要的是,不断被重复,被验证的“中国式创业”经验,也已经深深烙印在创业者的脑海里,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类似这样的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假如我加入了腾讯的开放平台,腾讯反而把我的客户资源都挖走,我该怎么办?”
微信商业化,首先就要打消创业者的疑虑与担心,让他们真正相信腾讯的确在打造一个平台,并不打算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造成竞争环境的不公。在接受《中国日报》的采访中,马化腾再次强调腾讯要做的,是打造一个平台,商业化的模式将交给“外面的合作伙伴或者是个人”。他说:
总的思路我们更希望是做成一个平台,不要说自己去把某一个行业做得太深。
我觉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构造一些很简单的规则和网络层的这种连接,然后复杂的商业模式交给外面的合作伙伴或者是个人,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户群,我觉得这个生态会比较健康。
言下之意,马化腾希望腾讯固守平台商的角色,既然是裁判,就不下场当运动员,将资源开放给大家共享,共同营造微信生态。如果腾讯真的能够克服“中国式创业”的坏习惯,成为信守承诺的平台商,相信更有利于微信开拓业务,打消更多人的疑虑。
而这种“放权”的管理方式,则代表着腾讯主动放弃对第三方控制,让第三方自由生长。
之前张小龙在《如何把产品做简单》 8 小时的分享中,曾着重提到《失控》这本书,分享对“群体效应”的看法。当时他说,“群体有群体的运作规律。为什么我们要说群体?因为这和我们的产品很相关。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我们只要找几十号人开发一个东西,然后我们会给几千万、几亿人来用。这些用户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只蜜蜂,不是一个人。”
最终,他总结道:
产品规则越简单,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
反观微信公众账号的发展思路,也同样是按照这种“失控”的发展思路,一天一条或三条群发微信,不能过度营销,除此之外,就再没限制。微信已经为公众账号准备好相关的接口,任何人都可以运用。
希望以后历史上评价腾讯的发展,会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腾讯时期”是一个不断扩张新业务,充满侵略性的腾讯,而“后腾讯时期”则让人看到一个拥有开放心态,坦诚合作的腾讯。让“中国式创业”从贬义词,变为褒义词。
题图来自 p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