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是 Facebook 领养 Instagram 的精髓

公司

2013-06-27 14:52

当 Mark Zuckerberg 花 7.5 亿美元的代价收购 Instagram 后,他并没有急着将这个移动应用团队打散,融入 Facebook 内部,而是保持了它相对独立的地位,让它自行发展——这与 FriendFeed 团队的遭遇完全不同。

根据 Instagram 的产品经理 Gregor Hochmuth 的回忆,今年年初 Zuckerberg 在与 Kevin Systrom 有过一次产品审核。那时候 Zuckerberg 说,“通常这个时候,我会告诉团队将要做什么,不过我信守承诺,你们自己负责。所以是否采纳我的建议,由你们自己决定。”

事后,Facebook 的 CTO Mike Schroepfer 跟 Hochmuth 说,“我从没见过哪次产品审核的时候,Zuckerberg 的建议是 ‘你们决定是否采纳’。一般他会更加果断。”

显然,Instagram 被收购之后,仍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产品的发展方向,所针对的市场,都由原班人马讨论之后决定。Systrom 说,Instagram 现在和独立的公司没区别,Zuckerberg 说 Facebook 从 Instagram 学习到很多东西。

不管是表面还是内部,Facebook 与 Instagram 的关系相当平等,没有一方听命一方的说法。事实上,也可能因为这种平等的关系,双方不知不觉地融合在一起。现在,Instagram 和 Facebook 在同一个区域办公,没有隔间。工程师 Shayne Sweeney 曾经参与 Facebook 应用的测试,他指出问题后,十分钟就有产品经理、工程师过来找他沟通。最近他查看自己的内部资料时发现,自己获得了 “漏洞汇报员” 徽章。

Sweeney 说,“他们不会认为 ‘你是 Instagram 的人,无权讨论 Facebook Message 的问题’。” 而且 Facebook 所有资源,不论是软件工程、公关、法律、安全还是垃圾信息过滤,都向 Instagram 开放,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换言之,不论产品还是团队 Instagram 仍然独立运营,但在内部这种独立并未影响他们与 Facebook 的水乳交融。距离收购仅仅一年时间,他们真正成为了同一家公司的人。Facebook 的整合效率相当地高。

有人觉得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关系很像当年的 Google 和 YouTube。2006 年,Google 用 16.5 亿美元收购 YouTube 之后,不但保留了原有的管理结构,还保留 YouTube 的独立品牌,允许团队呆在原来的办公室等等——Zuckerberg 也允许 Instagram 呆在原来的办公室,只不过后来 Systrom 还是决定搬到基础设施更好的 Facebook 总部。

同样,Google 为 YouTube 提供大量的支持——收购那一年,YouTube 面临各种各样的版权指控,是 Google 为 YouTube 提供了保护伞,不依不挠地与各方周旋,从而使后者顺利成长,成为今天的在线视频霸主。

从 Facebook 和 Instagram、Google 和 YouTube,我还想起了腾讯与 Foxmail 的故事。2005 年,马化腾宣布以 1200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博大公司,收编 Foxmail 团队。之后,张小龙被任命为腾讯广州分公司的总经理,和本文前面提到的收购故事一样,马化腾也保留了 Foxmail 团队的独立地位,也没让他们到深圳上班。

然后在张小龙的主导之下,QQmail 的体验越来越好,甚至被人称为国内能与 Gmail 叫板的邮箱产品。再后来,张小龙则率领团队开发出微信。而为了提高微信的用户数量,腾讯开放了 QQ 的用户关系链供微信使用,帮助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移动 IM 工具。现在回头看,腾讯这 1200 万人民币花得很值。

有人说,大公司可以不断重复收购的游戏,扩大自己的业务、团队,保持自己的成长。但事实是,失败的收购不但无法为公司带来好处,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花钱买罪受。IT 史上,雅虎收购 Flickr 被视为经典的失败案例,被收购之后的 Flickr 不但没能依靠雅虎的资源蓬勃生长,反而长期陷入了停滞的死水,错失新型社交媒体、移动领域的发展机会。

是什么造成雅虎毁人不倦的优良传统?》这篇文章有说原因:

通过和一些 Flickr 的员工和前员工聊天,得知在过去的几年里,Flickr 团队花在产品开发的时间上大概只有 15%,剩余 85% 是在和雅虎来回扯皮。他自己保存的 08 到 09 年的工作日志显示过去 9 个月中的 18 个会议里,他们是在讨论 Flickr API 的设计之烂,和何时把 API 转用 YOS WS Standard(雅虎标准网络服务)。

雅虎收购的公司,并没有让雅虎充满活力。因为雅虎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下属机构,而不是把他们整合到整个大的平台里。Flickr 是个例外,他们把 Yahoo Photos 给整合了。其他的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雅虎缺少远见。Delicious 从来没有被整合到雅虎的生态链里。他们大部分的时候都无视创始人,然后非常频繁的变动管理层人员。

前后对比成功的收购以及失败的收购,大公司若要领养外来团队,似乎 “无为而治” 才能发挥更高的整合效率。尤其朝不保夕的 IT 业界,大公司付得起十几亿美元的高价,但付不起一等三年的时间。

题外话,梅耶尔似乎吸取了雅虎收购失败的教训,允许 Tumblr 独立发展。但她现在要应付的,是那些在股东大会敢于调戏她的老男人。希望在她的强力带领之下,雅虎能够走出 “毁人不倦” 的传统。

 

题图来自 fastcompany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