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世界浪花拍打现实世界,海岸线缓慢改变着

公司

2013-07-31 17:26

Macintosh 发布的时候,掌声、尖叫和口哨持续不断。它是一部美妙的机器,不光因为苹果米色,干净利落的外表,而是对于要进行大量文书处理工作的白领来说,他们终于第一次拥有 “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文书处理软件,很快引起了别人的模仿。

为何 “所见即所得” 很重要?因为时至今天,纸在人们日常工作、交流中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而 “所见即所得” 能够让人在打印之前,一览文档的格式以及排版是否有错误。所以,这反映了一个事实,从 80 年代以来,我们的文书处理软件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模拟纸张,模拟原本排版的过程。

然而,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有着不同的逻辑,以及不同的审美取向。或者说,从 1984 年到 2013 年,这 30 年间数字世界已经开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审美,以及工具的选择。传真机逐步被电子邮件取代,电子邮件又开始被 Dropbox、Evernote、Box.net 等协作服务所取代。比尔·盖茨当年所希冀的 “无纸化办公” 设想,越来越现实——毕竟现在刷信用卡后可以避免用笔签字了。

常年活在数字世界里的人,比方说程序员,对 “所见即所得” 抱怨甚深。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无法批量处理排版的问题,而且也难以做到统一排版,反而是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满是进步之源。历史上最年轻图灵奖的获得者、现代计算机科学鼻祖的高德纳(Donald Ervin Knuth),在出版《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第二卷的的时候发现排版质量仍然很差。于是他暂停了这本书的第二卷的出版,而是决定从 1976 年开始,他拿出十年时间发明了数字出版引擎 TeX,以及相关字体设计系统 Metafont。——从这时候开始,另外一种文本处理方式开始在程序员的世界里流行起来,“所想即所得”(WYTIWYG)。

和 Word、Pages 等传统的文书处理软件不一样,TeX 将内容处理和排版处理两个部分分离了开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用不同的代码标记出文本里需要加粗、倾斜、加下划线、标注等部分,等整份文档写完之后,再通过 TeX 出版引擎转换,成为格式漂亮的文档。

QQ20130731-11

以上是 TeX 后来流行最广泛的变体 LaTeX,在写作过程中的源代码

latexexample2

以上是将代码转换为正式文档时的模样

如果现实中的出版有多复杂,那么 LaTeX 本身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而且设计上也变得复杂。尽管如此,不论是程序员还是科学家,都喜欢用 LaTeX 来出版自己的论文或其它。原因无他,LaTeX 让人能够 “一次处理” 就能搞定出版问题,自动用命令转换为不同的格式,而且让人完全将心思投入到写作当中,而不是马上考虑排版问题——这种专注对于科学家、程序员等急需大段时间进行思考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LaTeX 的出现启发了旁人,“原来数字世界里的出版与写作,可以这样子实现。” 于是,后来出现了一种被称之为 “轻量级标记语法” 的东西,它们其实都是 LaTeX 的简化版本,比如说最近逐渐变得流行的 MarkDown 语法,就以它的简洁与优雅,逐步成为新的网络写作风俗。(别提我现在有多么讨厌别人用 Word 写完文档,然后直接贴在 WordPress 后台了。)

前 Facebook CTO Bret Taylor 今天在公布他与团队一起开发的新服务 Quip 时,对纽约时报说,“人们所使用的东西发生了基础性的变化。” 他所开发的服务,包括了协作、文书处理等方面,但排版方面,仅仅给出了有限的字体选项和 Checkbox 样式。这反而可能更符合当下人们的胃口,在经历多年模拟现实的 “拟物化设计” 后,重新对数字世界原本逻辑进行思考的 “扁平化设计” 也逐渐兴盛。iOS 7 是苹果对自己的颠覆,也是对这一现象的有力支持。

这让我想起了画家毕加索的画牛的过程——

tumblr_mof95zJ9z81qbf78mo1_500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