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可能是一种反常行为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说隐私,我们一边热衷于上传私密照片,同时也在小心翼翼权衡着私密照片可能引起的效果。我们热衷于向商业网站提交个人资料,以便享受更好的服务,与此同时,当发现他们收集个人信息来卖广告时,心中未免愤懑。
而在互联网出现之前,隐私似乎还未当问题存在过。在小镇上、农村里,哪家出点啥事大家都知根知底,大家热衷于八卦,讨论别人的琐事,就连房屋也不建得像今天这么严实。
网络挤占了大家群聚的时间,大多数人的生活只要两点一线即可,因为一切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包括恋爱。人们热衷于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孤独感使得人们越发愿意在网上宣泄生活,寻求关注。
Google 首席互联网布道师文特·瑟夫 (Vint Cerf) 本周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的一次活动上认为,隐私保护可能是一种反常行为。
隐私,可能源于互联网导致的自我封闭、孤独,是互联网产生的“副作用”。Cerf 被称为“互联网之父”,他提供了隐私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事实上,互联网使得私密性更容易做到,大家可以匿名买东西、看电影、聊天、查信息,这在互联网之前是做不到的。尽管这些信息仍有可能被商业公司记录,存档,出售。人们拥护隐私法律,认为是互联网时代的进步,痛恨 Facebook、Google 收集信息,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人放松警惕,放大了懒惰和内心的孤独感,从而“诱使”人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可以说是自找麻烦。
Cerf 说道,大多数的隐私问题源于自己日常行为,科技(影响力)已经超出了用户的社交直觉。
另一方面,隐私往往是相对,难以界定的,有的人会为了抽奖甘愿将信息提供给陌生人,却对邻居间的交往十分戒备。公共场所人们对 Google Glass 十分警惕,以致于 Glass 设定在拍照的时候闪光提醒,但对于使用者来说,他或许并无恶意,却要被周围人目光“拷问”,对于使用者来说,这又是另一种侵犯吧。
很快,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就要来了,更贴身的设备,比你还了解自己,那时我们需要更新的法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