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你的,还有你的电子书
Nexflix 利用了海量用户数据挖掘和分析,打造出一炮而红的原创剧集《纸牌屋》。而你正在使用(调教)的在线音乐电台服务,也如老朋友一般懂得你的口味。那么书籍呢?这个相对于互联网和大数据而言更像是化石级别的媒介,是否也能像上述的互联网服务一样?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些的创业型公司已经盯准了这个领域,收集内容网站的订阅者的行为数据,想要为电子书(或者是个人出版物)提供数据分析的服务,也许很快就会有作者利用用户的偏好数据“创作”新的流行畅销书。也许不久之后,你所看的书也是根据对你的数据分析而完成?
这些服务如 Scribd 和 Oyster,一般会给读者提供 10 美元/月的付费服务,读者获得一个 10 万册先下图书的数据库任意阅读(付费全览)。而读者的用户行为,包括:点击标题,每个段落的停留时间,使用的阅读设备数据,都会被一一记录作分析使用。
已经有人利用这一规则成功。美国的一名青春情感读物的作者 Quinn Loftis,就利用 Facebook、Pinterest、Twitter、Goodreads、Flickr 和个人网站粉丝的反馈和偏好打造作品。33 岁的她,每年写作的营收就达到了数百万人民币。
目前 Scribd 和 Oyster 已经开始收集用户数据了,我们选了一些有趣的读书数据分享:
- 悬疑小说越长,读者就越快跳到最后一张查看“凶手”或者“大 boss”是谁;
- 书籍题目含有情色字眼的读物阅读速度最快,其次是情感类,最后是宗教类;
- 最受欢迎的书是《女人想要什么》(来自 Oyster 的数据),与这本书的推广介绍有关:带你走进女人的内心,让你搞定她;
- 最难读完的书是《美国历史的轨迹》,只有 1% 的读者顺利从头看到尾;
- 如果书籍分成短章节,读者读完的几率会增加 25%。
这些数据的消费者?最可能的消费者有两种:想要成为“当红作家”的写手们,还有出版商们。前者很好理解,利用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进行“对口”创作,这样创作的“畅销率”就会大大提升;后者与这些数据的关系就非常微妙,怎样找到最有潜质会“爆红”的书籍?那些完成率非常低的作品,对于出版商来说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巨头如亚马逊是否会加入此领域的大战。目前对于亚马逊的 Kindle 用户,交付 79 美元的年费即可获得借阅权,图书库当中已经有 35 万本图书,但这个项目并不能提供太多的数据,因为限制了读者每次只能借阅一本书,而且书库中极少“畅销书籍”。不过,有出版商透露,亚马逊已经在悄悄地询问出版商对于类似 Scribd 和 Oyster 这种“付费全览”服务的看法,因此未来是否推出类似的服务经已成疑。
还有人质疑这样的服务会否减少图书写作的多样性。有人认为《纸牌屋》的成功也存有极大的运气成分,也许你能知道读者已经喜欢什么,却不一定能推测他们下一轮的口味转换,而一味依靠数据设定框架的“创作”,对于作者来说受限并不小。就算你多爱看情色小说和情感类作品,你也不一定天天都想看《知音》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