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下一波科技灭绝潮中“生存”?
Nook 和索尼 Reader 的用户遭了殃。他们当年精心挑选的设备如今要不面临消失的风险,要不就终止服务被迫将数据迁至其他平台。
随着时间的累积,用户使用一款产品的时间越长,对一款产品的依存度就越高,产品死亡导致的用户损失就越大。在所有的科技产品中,信息存储类服务的死亡成本无疑是最高的。也正因为如此,Evernote 要打出“做一家一百年的企业”的口号。
物种有灭绝,科技产品亦是如此。而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自己使用的产品能够长久使用。然而,囿于公司发展、产品运营、市场竞争和技术自然革命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消费者根本无法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
只选择最强不一定是正确的生存法则。由于严峻的竞争态势,你选择了某一款产品,也就意味着你站在了另一家巨头的对立面,而巨头的搏杀让生死较量更难以估量。你选择了 Nook,就不会使用 Kindle,你用 Google Drive 保存数据,就不太可能关注 SkyDrive。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行业中,你选择在哪里落脚就像一场赌注。
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全球科技圈的五大巨头——亚马逊、苹果、Google、微软和 Facebook,尽管业务和商业模式迥然不同,但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试图将用户根植于它们相互连接的生态系统之中。
一方面,强大的生态系统可以构筑产品的围墙花园,让产品的生存发展可以牢牢地围绕在内部良性运转上,而免受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生态系统之上的产品得以拥有更好的功能拓展,强大的技术支持也能给予消费者更放心的保障。
基于从生态系统层面的考虑,纽约时报的 Farhad Manjoo 给出了他的选择。
- 使用苹果的硬件。他认为,苹果的硬件是当前科技圈最出色的,除了安全、稳定,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软件的能力最大化。除此之外,App Store 让苹果处于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系统之中。
- 使用 Google 的服务。尽管手机和平板都印着苹果的 logo,但 Manjoo 将所有功能内容都绑在了 Google 之上,用 Gmail 收发邮件,用 Google Calendar 管理日程,用 Google Maps 导航,用 Chrome 浏览网页……他的理由有三:一是 Google 公司非常擅长管理,用户可以在全球各地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数据。另一方面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Google 的产品会越发了解用户,比如 Google Now。第三,Google 通常允许用户下载个人数据,方便用户迁移至其他平台。
- 购买亚马逊的媒体内容。不少公司的媒体内容都是栓在自己的平台上的,比如在 iPad 上买书、购买电影,你却无法在 Android 上阅读和观看。而亚马逊的内容真正能做到一次购买,全平台使用。从 Kindle 商城买一本书,即便没有 Kindle 设备,也可以在 iPhone、iPad、Android 甚至 PC 上阅读。
- 寄望于“连接器”。何为“连接器”?Manjoo 认为,类似 Dropbox 和 Evernote 的产品可以将内容同步到不同设备上,随时随地共享,它的作用如同一个沟通的“连接器”。“连接器”的做法如同把鸡蛋放在了不同篮子中,从而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