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安德森不懂 “中国创客”

公司

2014-04-08 12:14

昨天上午,和一批记者采访了前《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发现原来其实他并不懂 “中国创客”。

我问了一个问题,“中国创客在思考不同的模式,其中就包括 ‘免费’,你认为 ‘免费’ 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模式,尤其是对于创客(硬件创业者)而言?” 他的回答很简略,“不像软件……硬件的模式只是把(产品)卖掉。 我们赠送了软件,那么就要在硬件上获得回报。”

你看,安德森的想法,甚至都不如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激进。他仍然认为,硬件只要卖出去,但在国内,硬件早已不止是卖出去这么简单。不论海尔、美的、360、百度还是别的公司,提倡用互联网的方式来占领市场,通过为用户提供服务来赚钱,已经成为全产业愿意尝试的新方向。

在国内,甚至有人提出了能否以 “硬件零利润”,让硬件变为平台,通过构建不同的服务来获得收益。实际上,即便没有周鸿祎,别人也能想得到,只是愿不愿意公开发表而已。在与身边朋友的讨论当中,虽然 “免费” 的想法,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但也有人持着一种开放和审慎的态度,思考其中的可能性。

——即使是国外,亚马逊也通过 “零利润” 的方式来攫取市场份额。最新那本讲述亚马逊成长的商业传记《一网打尽》里,详细地说明了亚马逊如何以庞大的消费者基数来要挟出版社压低价格,又如何通过 “零利润” 的打法一步步把巴诺书店的线上销售渠道给挤出去。面对亚马逊这样凌厉的攻势,巴诺书店输就输在没有断尾的勇气。

如果真的有 “互联网硬件” 这回事,那么亚马逊所推出的 Kindle 和 Kindle Fire 等设备,又算不算是呢?现在来看,亚马逊的硬件产品,是提供服务的载体,是打破中间环节,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工具,而通过内容(如果把亚马逊上卖的所有东西都视为内容)提供服务,则为亚马逊产生源源不绝的收入,以及未来的 “希望”。

相信以《连线》前主编的眼光,他不可能不注意到这样的趋势:那就是技术与商业发展到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 “提供工具”,而更希望 “提供服务”。而刚好在这个创意横行的年代,缺乏的不是制造工具的技术,而是将工具打包成服务的想法。

我想,自安德森离开《连线》之后,他的身份已经有所转变,他的工作内容也有所转变,他是否能够像过去那样以极广泛、极宏观的视野来观察整个世界?现在 3D Robotics 业务是面向美国,尚无中国业务,我不能要求安德森极度关注美国市场的同时,又极度关注中国的变化。

安德森也只是一个一天只有 24 小时的人,对他最能产生效益的事情,是提高 3D Robotics 的市场占有率、收入、利润率,而非把目光都盯着中国深圳。他不懂,也不应该懂中国创客。而他与我们思想的差距,就好像中美之间的地理距离,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本土的商业创新。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