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
Yo 是一款极简的社交应用。它的界面极简,打开应用之后,只有一个联系人列表的界面,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它的交互极简,直接点击联系人的名字,就可以信息;它的社交方式极简,我们能通过它添加同样使用 Yo 的好朋友,但人与人之间只能发“Yo”这个音效。
忘了说,它的图标也是极简的,只有颜色(紫色),没有任何图案。
但是这么一款简单到让人觉得“愚蠢”的应用,上线不到一个月,就已经获得 50 万人的下载,登顶 App Store 美国区社交分类排行榜。而不管办公室里下载了这款应用的同事,还是微博、微信上的好友圈,不少人已经用上了 Yo,甚至有朋友觉得:
Yo 太好玩了,根本停不下来啊…
说到底,这只能发“Yo”一个简单音节的应用,居然有那么大的魅力?
能让大众参与的“简单”是流行事物的一种必备因素。不管 2012 年火起来的《江南 Style》以及它的骑马舞,还是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滑步,普通人稍加练习也能做到。正是如此,YouTube、优酷上都有不少人模仿,还有恶搞。相比之下,像芭蕾这样高难度的舞蹈,就没办法流行了。
Yo 的“简单”是另一层面,它简化了社交应用的形态,走向社交应用里重内容生产的反面,对现有的社交产品来说,这是一种颠覆。
现在的社交产品是怎样的呢?以产品设计而走红的 Path,就经历了社交产品由轻到重的历程——原本只能发一发图片和文字,接着能发自己在听的音乐、书、电影,然后能发自己睡眠的时间和睡醒的时间,还来还添加了视频和“私信”的功能。
Path 还有其它社交产品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我们平时与朋友沟通时的内容,从语音转化成其它的形式,然后再分享出去。——现在的我们常感到信息过载,除了因为手机上的“通知”不断提醒我们意外,和社交产品这种重内容生产的形态有非常大的关系。
而从产品逻辑上,Path 其实和 Facebook 一样,认为表达越丰富,就越可以床创造用户粘性。而 Yo 则相反,高度简化用户的表达,把它简化成一个音节。但有趣的是,这样的简化,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表达。
使用 Yo,我们不必发送文字,我们不必发送图片,我们不必发送语音,我们不必点赞,我们也不必不点赞,我们不必说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也不必强调我们不在做什么。然而,即便如此简单 Yo,因为情景的关系,它在社交上却包含着丰富的语义。
就好像 App Store 上介绍的,“Yo 包含所有,是任何事物,它取决于你,接收信息的一方以及使用 Yo 的时刻。”是的,很多话不必说,在不同情景下,Yo 可以是催人早起的闹钟,可以是晚上情侣间的一次游戏,还可以是世界杯期间为同一个球队加油的暗号。社交原本只是一种关心,但现在充斥着图片的社交网络,在着重我们的表达的同时,却让这种社交变成人们口中的“炫耀式分享”。
因为 Yo 足够简单,因此它足够快,这是人们愿意下载它并尝试它的原因。如果你有朋友在巴西现场看世界杯,刚好看到德国队进球,是拍照,还是 Yo?知乎上的赵相越说,“Yo 的精华,就是在精确的时间点传递兴奋。”
当然还不止,也因为 Yo 足够简单,不少人使劲儿琢磨 Yo 的高级玩法。有人觉得可以用 Yo 搞出 Hip-Hop 的节奏,还有人觉得可以按照不停的节奏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听起来,Yo 正在向“电报”回归。
不过,从 App Store 美国区的评论来看,Yo 还遭到用户恶搞,不少人称它拯救了自己的生活、婚姻等等。最夸张的是一个叫 Alexia’s awsome 的用户,称自己是一名潜伏在俄罗斯已经八年的美国间谍,一直很想念自己的家人,但找不到联系他们的方式。直到 Yo 出现,她终于找到和自己家人沟通的方式,和思念已久的丈夫取得联系。
而一些比较平常的评论来看,大家喜欢 Yo 是因为它减轻了社交应用上的压力,让社交回归到极简的状态。但是 Yo 毕竟和《江南 Style》不同,它是一个日常给别人用的产品,因此现在大部分人用 Yo 的时候,还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正常的产品来看,更多是一种尝鲜的心理。而最终决定它能够走下去的,是它是否真正成为部分人沟通的方式。
说实话,很难想象 Yo 的下一步到底要变得如何。简单虽然让它易于传播,但简单也限制了它,我们很难为它添加功能。只要添加功能,它就不会显得如此方便、简单,如此反映社交的本质。然而,若不增加功能,Yo 又显得过于单薄,用户没有继续使用的理由。——但是,不管如何,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已经拥有百万美元资金的它,可以继续实验下去,说不定又是一个让马化腾看不懂的成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