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穿戴市场,别人忙着承包池塘,他们专做打渔工
5 月底,刘越团队接到苹果公司的消息,让他们准备一些产品图标 icon 之类的东西。起初刘越以为苹果要推广他们,因为他们做的两款软件动动健康(国外名叫 Pacer)、动动计步在 App Store 排名相当不错,国内和国外的用户量均十分可观。
然而,事情的结果远超刘越预想,直到 6 月份 WWDC 召开,刘越发现他们被当做范例用来推广 HealthKit,出现在 Keynote 里面。作为一个国内团队,这种荣誉凤毛麟角。
HealthKit 的出现验证了他当初创业时的判断,即市面上一定会出现一个扮演中心操作系统角色的产品,他们只需要找到精细化分工,做产业链上的一环就行,他们选择的是健康数据分析。
刘越原来在微软美国做过搜索,后来拉上另一位做数据分析的美国人在中国开始了创业,成立了慢点科技,主攻健康管理这块。他们主打的两款产品是动动健康、动动计步,两款产品都是通过计步结合体能消耗,进行数据的整理,以及为超重人群提供瘦身管理,个人运动计划等,用户还可主动填写血压数据。
其中,动动健康主打海外市场,英文名叫 Pacer,是最近两年英美 App Store 健康分类榜前十新晋的成员,现在分类排名稳定在美国前十,下载量约为 600 万。而国内主打动动计步,同样在中国 App Store 分类榜位列前十,下载量约为 400 万。这是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获得的成绩,在搜索引擎上,相关关键词的结果寥寥无几。
两款产品有较大差别,动动健康更加注重个人健康管理,看起来效率而且严谨,而动动计步则是跑步社交,酷跑的意思,但两者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具有长期数据的综合分析,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动动计步和动动健康界面
数据分析和个人健康管理是他们产品最大的竞争力,很多人包括我,最开始使用这两款产品的时候,都以为又是一个计步软件,通过社交化的因素增强粘性。但显然它的侧重点不在于分享,而是更为隐私的数据。按照刘越的话说,计步只是一个切入点,因为在两年前,你只有计步可做,其他的数据没法接入,他们必须沿着手机硬件的前进而前进。
最终刘越想做的,是慢性病管理,用户群是那些“将病”之人,严重一些的走两步都会喘气,针对他们做健康数据分析管理。相比之下,它的大部分“对手”是专注跑酷、社交。
针对他们要做的事,刘越有一个有趣的比喻,他把现在的可穿戴比作早期的 Windows,在标准出来之前,各种外设的接入十分繁琐,但是当许多标准被放入操作系统之后,接口也变得规范化,从而繁荣了整个市场。手机协处理器的加入、HealthKit 以及 Google Fit 的出现就是一点点规范整个软件系统。相应的,现在做手环、计步器、智能秤的厂商就是当年的 IBM、惠普,而软件应用层同样需要许多精细化的工具,比如 PhotoShop,他们做的就类似于 PhotoShop 的工作。
任何一个开放系统的发展不外乎如此,Android 也是这样,苹果推出了 HealthKit 之后,刘越更加确信这一产业链模式,即三层分工,他们主要扎根第三层。
而当下,很多可穿戴厂商不仅做硬件,还做算法、与其他产品互通数据,以及健康数据分析,自己做整个闭环,他觉得这个方向不对。
很快,数据的采集会变得异常规范和简单,包括健身数据、血压、血糖等,他们也会逐渐减少数据采集的工作,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上。
而与他们对接的,就是医疗结构,现在刘越还不太敢谈医疗,他觉得健康更加合适,因为离临床还有点远。他们现在可以发挥的优势是,样本量足够大,可高达数十万或者百万,而医院的调查通常都是以千为单位。他们已经在和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合作,尝试把研究从纸上搬到手机上。
其次是健身监督,比如病患术后需要保持运动量,通过手机记录可以获得监督效果。
他们很快会加入血压、血糖等数据,这两项是慢性病的核心指标,对数据进行交叉关联分析。理想的情况是,病人打印出他们制作的图表,拿着图表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