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A 3 Pro 评测:难得的诚意之作
昨天我们评测了联想 YOGA 平板 2 Pro,这一次则评测它的同门师兄 YOGA 3 Pro。实际上,还有许多人都还不清楚原来 YOGA 品牌还有平板电脑产品,他们更为关注 YOGA 系列的笔记本电脑新品。所以说,YOGA 3 Pro 其实更受人关注。
和过去一样,YOGA 3 Pro 保持了“翻转”的特色,而机身整体比前任要显得更加轻薄——它比以轻薄为重要特征的 MacBook Air 还要薄,数据上看,YOGA 3 Pro 的厚度和重量仅为 12.8 mm 和 1.19 Kg,而 MacBook Air 则为 17 mm,1.35 Kg。而且它并没有采用讨好用户眼球的楔形设计,而是整体都保持同样的轻薄,这一点十分考验联想产品设计的功夫。
从外观来看,最显眼的是处于笔记本屏幕与键盘之间的转轴,它采用了手表当中常见的铰链式设计,让它成为这款笔记本外观当中最吸引人目光的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依然保持此前上手时的印象:
金属表带式的设计提升了笔记本的材质,并增加了一种时尚感,也成为 YOGA Pro 3 与其它笔记本产品上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
所有看到 YOGA 3 Pro 的人,很难不被这个特别的设计吸引。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个转轴的设计过于抢戏,反而让人忽略 YOGA 3 Pro 的整体。但是,考虑到当下笔记本电脑产品的材质十分成熟,除非 YOGA 3 Pro 采用全金属一体成型的机壳,否则视觉上的冲击力难以保证。至少,这个金属铰链能够帮助消费者记住 YOGA 3 Pro。
这个道理,就和许多手机喜欢采用“熊猫脸”的设计一样,并不是因为有多好看,而是因为这样的设计识别度高,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留下印象。
从产品设计上,联想认为这个金属铰链十分必要,因为如果按照原来的转轴设计,由于物理结构的关系,整体机身是没办法做到那么轻薄的,而采纳了这样的设计之后,产品还获得了额外的好处:因为转轴阻尼增加,屏幕变得不晃动,方便消费者触摸屏幕。
从产品外观来看,要挑 YOGA 3 Pro 毛病的话,可能是屏幕、键盘四周的空间太多,显得不够精致、紧凑。然而,如果了解了 YOGA 3 Pro 背后的设计,就会觉得情有可原。——为了实现更加轻薄的机身,联想特地设计了高集成度,宽度极窄的主板, 位置放在键盘前方。采用这样的设计,好处是除了为电池腾出更多的空间外,主板所散发的热量不会直接传导到键盘以及腕托上,让人在打字的时候保持清爽。
实际测试的时候,当 YOGA 3 Pro 运行时间较长(3 – 4 个小时以上),键盘和腕托部分会感到一点温热,完全达不到烫手的程度,可以说 YOGA 3 Pro 的散热表现十分优秀。
其实笔记本电脑产品进化到今天,比较规格的意义不大,只要搭载 SSD 硬盘,那么系统的启动速度,软件的反应速度都会有质的提升。从实际测试得到的印象来看,YOGA 3 Pro 的系统启动过程不需要 1 分钟,而软件也能达到“秒开”的程度。对于一款主打商务需求的笔记本来说,YOGA 3 Pro 的配置与性能已经足够应付。
相比起硬件规格,我更想讨论 YOGA 3 Pro 那分辨率高达 3200 x 1800 的 IPS 屏幕:颜色渲染和字体的细腻程度来说,可圈可点。在没有 MacBook Pro Retina 的情况下,YOGA 3 Pro 这块屏幕是吸引我持续使用的理由。但是, 很可惜的是,Windows 8.1 对高分辨率的优化还做得不够好,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些软件的界面,不适配高分屏,结果变得超小
有时候输入法的输入框会变得超大
在我短短试用几天,我相信肯定还有其它系统、软件界面不兼容高分屏的情况存在。希望微软下一代操作系统 Windwos 10 能够对高分屏进行彻底的优化,毕竟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采用高分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联想对产品的优化已经十分深入。YOGA 3 Pro 搭载的 Harmony 软件,能够自动识别 YOGA 3 Pro 处于哪种模式之下,并且记录哪种模式用户最喜欢使用,以及不同模式下用户最常使用的软件/应用;除此之外,它还负责在不同模式下,改变笔记本屏幕的色温,音箱的声音效果,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场景下的使用。
YOGA 3 Pro 这款产品体现出联想对产品的把握——和 YOGA 平板 2 Pro 一样,联想是从场景出发来考虑产品,而不是从功能出发来考虑产品。而从全球品牌来看,联想亟需像 YOGA 这样的产品来表明自己已经从过去的联想,变成现在不是亦步亦趋,而是对产品拥有独到见解,并且有勇气实践的公司。
尽管从市场份额来看,联想的主要根基依然在传统 PC 领域,然而拥有产品设计能力的它,应当足以应付来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领域的挑战。最近,联想似乎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发动转型,两天前联想宣布成立一家全新子公司,探索互联网模式,将于 2015 年 4 月 1 日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