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hout】Moke 2014 以及 1 元应用效应
编者按:本文作者来自墨客的开发者王凌,墨客是提供纯粹体验的微博客户端。他想借本文的发布问一个问题:在 App Store 稳定经营过一段时间的应用,有哪些在采用 1 元定价后收益得到了显著增长?
最近流行晒 2014 年的销售额。这篇不是跟风之作。这是我早就脑稿完成的东西,要说的是 1 元应用带来的效应,同时给其他独立开发者或有意向做独立开发的人提供一个参考。但是为了写清楚,我不得不晒数据。
7 月 13 日,Moke 2 上架。当天上 App Store 付费榜 Top 10,收益 7、8 千人民币左右,基本来自 Moke 1 用户的升级。
新品上架的峰狂过后,销量急转直下,回归平淡。正常。
新品不完善之处较多,之后两个月的销量不好。
直到 10月14 日 Moke 2.3 发布后,产品才进入稳定阶段,销量明显提高。此阶段 Moke 在社交类付费榜基本都处于前两名,总榜大概在 50~100 名之间。按照当时的平均收益来算,年收益在¥15 万左右。作为对比,我用国内知名 IT 公司的薪资水平大致自我估值一下,打工挣到3倍的钱应该没什么问题。横向对比,当时 Weico 的收益大约是 Moke 的一半。
11月19日,Apple 在中国 App Store 引入1元定价。从此榜单被1元应用占据。Moke 保持¥18 售价,落到社交榜 7~15 名,平均收益降到之前一半左右。Weico 售价从¥6降到¥1,跟其他不少知名 1 元应用疯狂特卖了几天之后,收益很快恢复到降价前的水平,排名也是。也就是说,售价降到原来的 1/6,销量涨了 6 倍 (客服成本理应也涨了 6 倍),收益并无增长。这正是我一早看清并决定不降价的原因。
所以,就社交类付费应用看来,1 元定价的效应是:
- 降价到1元的应用用高得多的成本维持了收益。
- 没有降价的应用收益大幅减少。
- 总体效应就是开发者利润大幅减少。
我相信其他类别的应用也差不多。
Apple 在引入1元定价之前刚刚引入了银联卡绑定,那确实是一件大好事。有人说 1 元应用也是好事,可以培养国人的付费意识。可能吧……以前为了省一、二十元去用盗 版软件的人,现在因为软件将到1元就成为正版用户了吗?我不确定。但我确定,无论是刚绑定银联卡的新付费用户,还是原本愿意购买 ¥6、¥12、¥18 应用 的老付费用户,现在普遍觉得应用就值一块钱。
一块钱是什么概念?现在一块钱能买什么?你为了回复别人一封邮件耗费的3分钟值一块钱吗?5 分钟呢?开发者很可能解决一个客服问题就亏本了。
有人说以前¥6(1美金)的最低定价是美国消费水平,现在的¥1 才是正常的中国消费水平。也就是说,消费水平是和汇率成正比的。真的吗?我相熟的中国朋友,回国个个能拿二、三十万年薪,在芝加哥很少有能拿年薪十万美金的。但照前面的逻辑他们应该挣二、三十万美金才能维持跟国内同样生活水平。
相应的,有兴趣的话,可以调查比较一下 $1 在美国能买的东西和 ¥1 在中国能买到的东西。我相信购买力不是相当的,美金应该高不少。也就是说,美国人用$1能买到的应用,中国人用¥1就能买到是不合理的。
¥1定价严重破坏了 App Store 本就不太健康的市场环境。多数用户趋向于选择最低价的应用,这是人性,无可厚非。当最低价是 ¥6 时,他们看到 ¥18 的应用还可能会偶尔愿意尝试一下的。就 如同平日吃 ¥6 套餐,偶尔会开小灶吃一次¥18元套餐。但如果平日吃的是¥1套餐,那得要遇上什么高兴事才会花 18 倍的价格吃顿饭?
卖家心理与之对应。隔壁卖 ¥6 一份,要是你量够足、料够好,你有底气卖 ¥18 一份的高级套餐。但现在隔壁卖 ¥1,你卖 ¥18,那得是满汉全席吧?降价到 ¥12 也无济于事,还是人家的12倍呢。即便降到 ¥6,也是 6 倍,能招揽到在隔壁吃惯了 ¥1 套餐的顾客吗?
iShout 是 ifanr 一个接受读者投稿,爆料以及分享心得体会的栏目。我们将选择优秀的文章登载在主站上并清楚注明出处。如果您希望将 iShout 投稿发布在自己的网站或博客上,请与 ifanr 主站同步发表。
您可以邮件:[email protected] 和我们取得联系,Just Do It,马上和我们分享吧~
如果您喜欢 ifanr 提供的信息和团队,希望加入我们 team blog 的行列,一起打造一个国内最好的科技媒体,请邮件 [email protected],谢谢~
题图来自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