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 Faire 2015】这个男人是如此的骚
没见过这样的乐队,演出时他们不选择亮闪闪的奇装异服,而是穿着灰蓝色的普通工人服装到舞台上表演——每一名的乐队成员,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原生产线上工人的气质,机械化的动作,麻木的表情,以及僵硬的肢体语言。
主唱那乱糟糟的头发,神似某个生产线上的工程主管。他以主持一个“产品发布会”的形式来开始一次别开生面的现场演唱会。每次都以一句“Switch on”开场,演唱会的每个环节都是一次产品演示:来自日本的“明和电机”乐队,将自己发明的独特乐器放在舞台上,而用乐曲演奏以演示它们的能力。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演唱会气氛沉闷,那就误会了。正相反,在全场将近 2 小时的演出当中,完全没有尿点。丰富、奇趣的音乐装置,已经足够让人感到别开生面。
而现场演奏当中,主唱那灵活而失骚气的扭胯,还有乐队其他成员带有“工厂味”的舞蹈动作形成强烈的反差,都带热了现场的气氛。难怪到了演唱会将近结束的时候,现场那么多人高呼“Encore”。
老实说,其实这是一个怪咖秀。然而,偏偏它怪得如此有趣,怪得如此精彩。——用于演奏的音乐机械,总是在每个环节的末尾,刚好出现无伤大雅的小故障,在这时,主唱会无奈的感叹“Broken”,让人发笑。这个梗贯穿全场。几乎每一个表演环节,都是以“Switch on”(开机)开始,然后以“Broken”结束,但没别人觉得这个梗腻烦。
百闻不如一见,以下是我们参加深圳 Maker Faire 2015 明和电机中国首秀时录下的一小段视频,有助于你了解他们的风格。
“明和电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日本公司。创始人正是土佐两兄弟的父亲土佐阪一,公司业务为松下电器以及东芝等公司代工真空管,然而到 1977 年,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由于土佐两兄弟出生日期一个是 1965 年,一个 1967 年,公司的倒闭时,正好处于他们青少年开始发育的时间,这段经历对土佐兄弟来说,父亲公司的倒闭,对他们的冲击应该十分强烈。
而经由两兄弟复活的“明和电机”,也继续自己的生产制造大业,只不过生产对象不再是电子管,而是丰富奇趣的自制乐器——这些自制乐器与其说是乐器,还不如说是以机械思维思维重新组合而成的“声音机械”。
在昨天演出的现场,2 小时期间,明和电机一共展示了 10 种以上的“声音机械”。比如一开场土佐信道背着,采用了美国 F14 战机一般可变机翼的道具,其实名字是“响指木鱼”(Pachi-Moku)。土佐信道在自己手上套上机关之后,一打响指,就会开始敲打位于“机翼”两端的木鱼。而且有意思的是,就利用这样的道具,乐队还可以带来一段节奏十足的打击乐。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直接到明和电机的官网上看看,想象一下这些外表粗糙的工业怪兽,却可以发出纯美音色,实在给人一种现实版“蒸汽朋克”的错觉。
从 1993 年到现在,明和电机所发明的声音机械种类已经不下 100 种。不管是吉他、贝斯、爵士鼓、萨克斯风、笛子,都被机械化分解再经由机械化组合。
以上是明和电机官网展示,这 20 多年来团队发明的声音机械
明和电机的声音机械,一部分是模拟传统乐器,一部分则是用于降低演奏的难度。比如说可以让人在唱歌的时候,加入颤音的“声音振动器”(Voice vibrator),其实是一个振动马达,在唱歌的时候把它戴在胸口,就通过它震动人的胸腔而自如发出颤音了。还有手动踢踏舞鞋(Taratter),把控制器在手上一套,穿上这双鞋,不必练习十年,就可以用手指代替双脚,成为踢踏舞鞋的高手。
香港一名 Blogger Sunny Chan 在看到明和电机的演出之后,开始反思“人、乐器、介面”之间的关系。他写道:
明和电机的演出正正是一个让人重新发现“什么是音乐”、“怎样玩音乐”的示范。所有明和电机的“乐器”也是“间接”的,他们从来不用原始的方法去弹、吹、 拨、打;他们总是透过一系列古灵精怪的“介面”,用另一个更“简单”,更“直接”的方法去把乐器原来的“原音”表演出来。
在深圳 2015 年的 Maker Faire 上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让人看到了作为 Maker(创客)的强大创造力。而这种发明上的创造力,与艺术上的张力结合起来,明和电机就表达了普通乐队所表达不了的理念。
看完明和电机以疯狂科学家的劲头“推销”自己的“产品”,我的感受和台湾的蒋卓义一样:
在社长土佐介绍并演奏乐器的过程中,乐器偶尔会发生 故障的情形,导致所有维修动作必须依靠场上的表演人员现场进行维修,对于音乐,我们看到的再也不只是“结果”,可能还包含了“过程”,包括这些自制乐器在 音色的调校上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乃至于运作的原理等等,就像一场场精彩的日式骨牌秀,若没有过程的艰苦与可能的失败,怎能显得成果的好看?于是明和电机的 维修过程,让我们看到当这些乐器一旦没有经过人为的调校,所谓的“音乐”听起来不过像是工业机具运作时会发生的“噪音”而已,反而更让人惊叹当这些机具的 “噪音”经由明和电机的调校后,竟然可以成为“音乐”的神奇。这些借由 100V 发动的电动机具,竟也能成为乐器而演奏出令人为之沸腾的音乐与歌曲,让人觉得“无声不成乐”,似乎没有什么声音不能够拿来作为音乐创作一环的真理。我不禁想起第一次听到周杰伦的《三年二班》歌曲时,听到乒乓球声竟也成为音乐元素 之一的震憾,而明和电机的演出,也带给我同样的感受。
所谓“无声不成乐”,我想和 Maker 的精神是一致的,限制创造力的往往是自己的想象力。而作为一个 Maker,应当拥有打破局限的勇气和信心,所谓“脑洞大开”,或许可以开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We are M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