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周年后“什么值得买”,真实用户口碑之门 | MindTalk 一周回顾
对于这一周来说,世界以及中国的科技界又发生了不少事情——伴随 iOS 8.4 以及 iTunes 12.12 的升级 Apple Music 正式上线,华为与魅族同一日发布新的主力机型,还有周鸿祎与酷派还有乐视的三角恋,过后“什么值得买”迎来了 5 周年的站庆。
也是这一周,“MindStore 创库”举办了两场“MindTalk 现场”,“什么值得买”的产品经理谢媛,以及 Teambition CEO 齐俊元分别面对网友进行了为时一小时的线上沟通。
以下是精彩回顾。
MindTalk 线场:“什么值得买” 五周年,“值” 有你我
谢媛, 自称是求学珞珈山的工科女,产品经理工龄 4 年,重度剁手症患者,因为喜欢而成为了什么值得买的产品经理,现在负责什么值得买的优惠、商品百科产品。以下加粗引用部分为网友提问。
SMZDM 最近新上的商品百科,后续的规划和目标是什么呢,百科将会打通目前的各个频道,并且挖掘出之前沉睡的优质内容么?
百科初衷想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1、介绍好商品,与是否特价无关。过去在优惠中只有好商品特价时才有露脸机会,还有很多好商品是很少有特价的。
2、产品维度整合全站信息,方便用户检索和发现好商品。优惠信息具有很强时效性,而在优惠文章下实际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用户对商品的评价、小编对商品的点 评,这些内容对用户了解商品本身能够一直发挥作用,在优惠里随着时间流逝掉是很可惜的,现在都可以在商品百科中沉淀下来。
总的来说,就是丰富信息、更好的整合信息,让用户更方便地获取消费决策信息,改善消费者一直以来主要依靠专业论坛搜索、或亲朋好友推荐等消费决策模式。未来一段时间的产品设计都会着力于这个方向。
我觉得什么值得买的用户系统很好,有非常好的积分系统,不知道这套用户系统的研发用了多长的时间?你们怎么平衡积分获取的难度?
简单来说用户忠诚度决定积分获取,积分是用户与“什么值得买”网站互动性和浏览忠诚度的量化表现。用户通过注册网站、签到、贡献内容等行为获取积分,并在获取网站资源(例如领取优惠券、参与活动)时消耗积分,其实是一个逻辑简单但明确的用户激励和内容促进的闭环。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值友从我们积分功能开发后就没有断签过。从达人榜连续签到时间就知道我们系统运行多久。
张大妈推荐的商品定位是男士居多,可作为一个关注了 2 年的女性消费者来说,每每都是看的兴趣多过买的兴趣,能开辟一块妹纸专用的板块吗?
虽然初期的一批核心用户是一群败家男性消费者,且目前确实男性比例略高过女性,但绝不代表什么值得买是一个男性向的导购网站,说到底女性始终是非常重要的消费群 体,这是平台无法忽略的。编辑们会推出与卫生巾、婚纱有关的专题,推送个护、服饰鞋包类优惠信息,整个网站的女性用户比例也一直在稳步上升。后续还会继续在内容方面努力满足广大有品质消费需求的女性消费者。
什么值得买的败家男们对女性用品也有着很高关注度,不乏会帮女盆友买东西的好男人~~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什么值得买会缺乏女性消费者关注的内容,我们的女性用户增长也非常快速。
怎么理解什么值得买接下来“消费门户”的概念?
消费门户是因为,网站最早从导购开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便宜买到好东西的地方”的印象;而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了值客原创、资讯中心、消费众测、商品百科等多个频道或产品,需要让大家认识到我们已经不仅是导购,而是加上媒体、工具、社区属性的消费门户。
给一个官方定义吧:对消费者来说,什么值得买将围绕品质消费理念,对所有消费场景下的消费者,以一站式入口提供更高效的消费决策;对电商行业的合作伙伴来说,消费门户则意指同时成为海外电商进入中国市场之门、国内电商发现更有价值用户之门、品牌主获取真实用户口碑之门。
什么值得买 5 周年庆时提出了要构建“时效性、实用性、中立性和个性化的消费决策工具”,为什么未来需要这样一个消费决策工具?你们认为未来消费者会如何去消费呢?
因为用户不知道该买什么的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所以需要有消费决策工具去解决“什么值得买”的刚需。
电商中用户接触商品信息的方式更主要还是来自商家的介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聚合,难以方便获得对产品本身的客观判断,而什么值得买的内容来源于用户, 其中实用、中立不必多做解释;时效性不仅指优惠的时效性,也指这个消费决策工具内容的持续更新,希望用户在什么值得买总能 发现最新最全的好商品;
而个性化,一方面是指希望通过未来的一系列产品改进,比如商品百科,让用户可以在什么值得买可以主动获取信息、满足个性消费决策需求,而不仅仅是被动接收优惠推送;另一方面目前解决日益壮大的用户群体与内容更新之间矛盾的最好产品方式就是个性化精准推荐了。
MindTalk 线场:用上了 Slack 的你,怎么可以错过 Teambition 呢?
嘉宾简介:齐俊元,在大学期间创立 Teambition,目前该产品已经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团队协作工具,并完成了来自戈壁、IDG、盘古等机构的多轮风险投资,近期估值已逾数亿。
以下引用加粗部分为网友提问。
为什么 Slack 在国外会那么火,Teambition 这边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们自己总结下来核心点有两个(貌似也是人家写在官网上的..): 1 团队内部沟通需要一个独立工具,能够在内部取代邮件,所谓21世纪的沟通方式 2 把第三方 SaaS 的内容都拽了进来,然后提供全局搜索,那么所有企业信息就变成可查询的了
当然,我也问了我在硅谷的朋友,人家在市场和销售方面也是非常厉害的(这也是为什么 Hipchat 其实同样的事情做了很多年都没什么大进展)。
我们认为这个事儿非常有想象力,所以做了简聊。
国内的企业协作工具,有必要学习 Slack 吗?
我认为 Slack 有很多方面都值得借鉴:
- 非常重视早期用户的反馈;
- 产品的细节程度很高,比如通知的可配置程度之高;
- 对产品和市场、销售保持同样的投入程度 。
顺便说一句, Slack 提供了色盲模式,我觉得非常让人感动。
现在 Teambition 的用户量有多大?哪个才是“企业协作”类产品的关键指标?
因为我们认为每一个团队成员才是我们真正的用户,所以我就说这个数,接近百万的用户目前在 Teambition 上推进着超过百万的项目。
我认为很重要的数据是真正的用量:包括两方面,一是基本数据,比如项目中跟进的任务数量、共享的文件数量等等;而是沟通数据,比 如讨论数量。撇开这个,我自己大学做了不少知识创新网络的研究,我自己会希望看到 Teambition 帮助团队行程了更复杂的沟通网络(这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创新能力)。
你觉得 Teambition 比较适合的行业有哪些?
目前来看,Teambition 在以下行业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 TMT,技术驱动型的企业;
- 广告传媒;
- 专业服务(律所、VC、建筑师事务所、婚庆、摄影之类);
- 精细制造;
- 教育培训;
- 研究机构;
- 高校。
我们还在开拓更多行业。
怎样才能确保每个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类型、不同需求的人在使用 Teambition 的时候,都能保持爽快?在这方面,你是怎么理解“企业协作”工具的?
最关键的是理解最基本的数据单位,当你把信息切割到基本单位的时候,事情就很清晰,而并没有什么行业限制了。我们理解下来就是任务、文档(我们叫分享)、文件、日程几个单位。
关于 MindTalk 线场
线上,现场。与产品创造者零距离交流产品的细节、产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产品背后的人,遇见灵感。
希望在“MindStore 创库”举办线场,可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