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电子邮件

公司

2011-10-09 19:00

1971 年 10 月,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距今 40 年。The Next Web 最近回顾了电子邮件这种通信形式的发展:

起源

来自麻省理工大学 Ray Tomlinson 是世界上发出电子邮件的人,当时他在 BBN 研究公司工作,公司受聘于美国军方,参与 APRNET(互联网的前身)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然而,由于当时公司的工程师使用的电脑都不相同,每个人的工作成果只能工作在自己的电脑上,无法分享给身边的同事,因此如何协调每个人在电脑上的工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Tomlinson 开发出 SNDMSG(Send Message)软件,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发过程中,他尝试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根据 2008 年《时代》对他的采访,由于当时他并不能明确的预测到这个发明的意义,因此不但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对象,甚至连第一封电子邮件发送的内容,他都记不清了——“也许是 QWERTY?”。

Tomlinson 的发明,解决了使用电脑交流信息的问题。他还是首个选用 “@” 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的人。

发展

在 70 时代,互联网还处于诞生的前夜,电子邮件是 APRNET 工程师用于沟通交流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然而由于 APRNET 是专用网络,因此电子邮件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到了 80 年代,苹果开创的个人电脑时代来临,电子邮件在技术发烧友里面流传开来。直到 90 年代,互联网出现,为电子邮件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基础,电子邮件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大家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大家发送的电子邮件越来越多。2001 年时,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报告,人们每日发送 310 亿封电子邮件;到 2008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 1700 亿封;到了 2010 年,人们每天发送 2940 亿封电子邮件。

问题

  • 垃圾邮件

由于电子邮件是如此便利,用户群广阔。很多公司开始利用电子邮件作为营销的渠道,用户因此收到很多自己并不想收到的垃圾邮件。

电子邮件使用得越多,垃圾邮件的问题就越突出。2007 年,Nucleus Research 的报告指出,企业在垃圾邮件上的损失是每个员工 712 美元一年,主要是花在删除垃圾邮件上的时间,以及购买防止垃圾邮件的产品上。

在 2008 年《时代》采访 Ray Tomlinson 的文章中指出,公司职工每天花 49 分钟来管理电子邮件;每名员工每小时检查电子邮箱 30 到 40 次。

  • 邮件病毒

尽管第一个电子邮件蠕虫病毒出现在 UNIX 系统上,但由于电子邮件的便利性:可以确实发送到相应的人,只要下载附件便可中毒。越来越多的病毒通过电子邮件的途径传播。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通过微软(Microsoft)Outlook 传播的 “爱虫病毒”,用户只要通过 Outlook 打开这个病毒,系统就会自动复制并向地址簿中所有的邮件地址发送病毒。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它袭击了国防部的多个安全部门、中央情报局、英国国会等政府机构,以及多个跨国公司的电脑。

  • 信息超载

由于收发邮件已经成为工作中的常态,当人们需要处理的邮件越来越多,“信息超载” 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2007 年 12 月《纽约时报》的一篇博客指出,大约有 6500 亿美元浪费在 “不必要的中断” 上,认为过于频繁的收发电子邮件,是降低工作效率,造成浪费的罪魁祸首。

2008 年 4 月《纽约时报》又撰文指出,“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一些人职业生活的祸根”。文中以 TechCrunch 的创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为例,他的电子邮箱里面存放着 2433 封未读邮件。

在本文中《纽约时报》进一步指出电子邮件之所以会造成信息超载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个服务能够帮助人们预先准备好回复的邮件。Michael Arrington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雇佣一个秘书。

电子邮件会消失吗?

在 2010 年,Facebook 的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 说,
“在高中,孩子们不用电子邮件,他们更喜欢用短信。人们需要更加轻便的沟通工具,比如短信或是即时沟通软件,来相互发送消息。” 他认为,电子邮件过于麻烦、笨重,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将慢慢消亡。的确,在 SNS 兴起之后,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不再必须经过电子邮件进行,在人人网上直接 @ 某人,也许会更加方便快捷。

而在企业,电子邮件也不再是员工沟通与协作的唯一选择。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专门帮助企业内部协作的工具,比如 37signals 的 Basecamp。

尽管电子邮件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阻碍和挑战,但它依然是基础最广泛的沟通协作工具。它的出现,让电脑成为大规模协作的工具,使 “在家办公” 成为可能。

电子邮件,生日快乐!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 The Next Web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