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那个做笔记的大象出了什么问题?Libin 的“长期贪婪”有错吗?

公司

2015-10-05 04:08

最近 Evernote 经历多事之秋,公司正经历裁员,而且还要将关闭全球 10 个办公室中的 3 个。另外,长期担任公司 CEO 的 Phil Libin 也已经下课,新人 CEO 是前 Google 高管 Chris O’Neill。

实际上,一个月之前 Evernote 中国区总经理谷懿正式离职。回想 3 年前,谷懿从美国来到中国,对中文使用并不精通,许多语句还需要中国同事帮忙理顺,到后来在微博上与任何人交流,而且还在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前自如流利的演讲。谷懿是那些在 Evernote 经历剧烈震荡当中,离开了公司的一员。

Evernote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 Libin 此前一直所宣传的“长期贪婪论”理论经历了破产吗?

在 2011 年面对 Inc 的采访时,他说:

“我想建立一个能流传百年的公司,我是认真的。我不需要现在搜刮你的钱财,我只需要留下你的余生来让你付费。这是一个长期的策略。我们的信条是,‘与其让你付费,不如让你留下来。’我希望有一个优雅的商务模式”

不过,一开始融资之时,Evernote 也相当不顺利,2008 年时,没有投资人看好 Libin 的理论——当时整个投资环境也不如意,美国正在经历金融危机。Libin 甚至打算把 Evernote 关闭,直到一个瑞典人意外的提供了 50 万美元,让 Libin 有更多的时间来说服投资者。

2009 年中期,Libin 成功地说服了摩根泰勒投资公司的 Gary Little,成功融资。在第一次会面时,Libin 展示了一系列的幻灯片,被 Little 大为赞叹,他说这是他见过最好的商业分析。

当时,Libin 对比了使用时间长短的用户,付费升级的意愿:使用一个月 Evernote 的用户愿意付费升级的比例为 0.5%,而使用一年的用户愿意付费升级的比例则提升到 8%。——以当时的计算,如果 Evernote 拥有 100 万用户,那么公司收入将达到 400 万美元,而到 2011 年,Evernote 将拥有 1000 万用户,收入将达到 4000 万美元。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组数字。2012 年,Evernote 的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了 3000 万,总融资额达到了 2.7 亿美元,。2015 年,Evernote 的注册用户达到了 1.5 亿。但在 9 月 29 日,新 CEO Chris O’Neill 的一封公开信当中,却提到“我的工作是引领这支团队攀登上产品和利润增长的另一高峰,在慢慢改进 Evernote 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文化。”

——1.5 亿注册用户,却没有为公司提供足够的利润?换言之,我们有理由怀疑 Evernote 现在免费用户到付费用户的转化率有多少。去年,根据 TechCrunch 的报道,Evernote 的利润只有 3600 万美元。

O’Neill 这封公开信还提到,Evernote 的核心价值是:笔记、同步和搜索。丝毫没有提到过去 Evernote 围绕自己产品所研发的诸多衍生产品,包括 Evernote Hello、Peek、Food、圈点、墨笔等等。实际上,9 月份时,Food 已经关闭。

这也许反映了为何 Evernote 付费用户比例一直无法提高的原因,产品线过于分散,没有专注在核心业务上。作为一款笔记产品,Evernote 的笔记功能多年来没有明显的改善:

  • 记录笔记的便利性;
  • 整理笔记的便利性;
  • 笔记变为完整文档的便利性;
  • 笔记同步的便利性;
  • 等等。

当用户常常看见 Evernote 常常会出现“冲突修改”的笔记本时的心情,估计是崩溃的。作为一个希望让人们使用 100 年的产品,它本应足以像经历百年风雨的教堂一样稳固、在细节上追求完美。

而糟糕的是,之前 Evernote 所开辟的新产品,它们并没有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方面,做得比其它竞品更好,比如管理联系人以及记录名片用的 Hello,它并没有比名片全能王做得更好。而记录美食,它似乎也不如 Instagram 等图片社交社区,上可以给人充分的心理反馈。

Libin 期望 Evernote 成为用户的“第二大脑”,因而引入更多的产品,应对用户使用的不同场景。然而,这个想法似乎过于理想化——大脑本来做好“信息组织”的事情就够了,它不必和眼球抢看美景的权力。

Libin 的“长期贪婪”理论没有错,但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产品本身要一直足够好,好到用户忍不住付费,这样子付费比例才会逐年上升。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