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6 人团队 2 年发展,不靠运营不靠风投的 Zine 是如何活下来的? | iSeed

新创

2015-11-06 19:36

如果希望参与到 iSeed 系列报道,或者有相关项目推荐,请点击我们网站顶栏“寻求报道”按钮填写相关资料。初创团队的产品如若想获得 iSeed 系列的采访,请将产品提交到创库(MindStore.io)。

手机写作,手机阅读,连隔壁邻居的王大爷也开始用微信呼朋唤友,智能手机已是衣食住行一般平常必备。移动消费内容的时代,更大的手机屏幕让人阅读舒适,也更可刺激人记录欲望——大多有 PC 键盘恐惧症的人群,用着智能手机依靠灵活的指头表达十分流畅。

就以灵活的文字排版而言,Zine 是中文 app 圈里独树一帜,自 2 年前上线,没有依靠运营和投资,下载量累计到 80 万,月活跃用户 20 万,现在依靠付费会员服务,独立生长。

2 个月之前,Zine 添加了“专栏”功能,用户可撰写自己的专栏,并引起别人关注,也可关注别人。Zine 还隐蔽增加“兴趣阅读”的栏目,进行个性化推荐。

“不会再有一个门户满足所有人的阅读兴趣”

10.pic_hd

Zine 创始人路意对爱范儿说,“从我观察用户行为的变化,09 年 10 年时,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新浪微博也刚上线,用户以获取新闻类信息为主。而这之后,用户的阅读行为逐渐转移,垂直细分内容变得更受欢迎,比如知乎、爱范儿等等。”

他总结,“在阅读的移动化,最终不会再有一个门户满足所有人阅读兴趣。”

而从这一点出发, 路意希望 Zine 可以在阅读移动化的趋势当中,借鉴杂志的经验,产生有价值的、针对细分人群创造十分垂直的内容。而和当前流行的 Medium 模式不同的是,Zine 关注于“个人出版”,在产品开发上更加注重文字输入、图文排版的效率, 甚至因为强调“个人价值”,产品设计中没有引入当下流行的时间流、强社交的设计。

也正因为专注于排版,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Zine 推出付费会员服务后,现在在千分之六的用户成为付费用户,而且这个比例正逐步提升。

路意说,“我们最近希望这个比例可以提升到百分之一。”

不是互联网的用户,是移动互联网的用户

1.pic

(有许多藏族用户喜欢用 Zine,因为它可以支持藏文、英文混排)

针对 Zine 的用户调查,路意和团队发现,许多手机上创作内容的人,其实是错过 PC 互联网的一代人,以及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一代。

对于错过 PC 互联网一代,语音输入、笔迹输入等人性化交互极大降低输入的门槛,让有键盘恐惧症的人也可以自如输入。因此路意观察到,Zine 上存在大量这样的用户——于独立博客作者而言,手机或许仍不够方便,然而并未接触过键盘输入的人群,手机的输入实在是很方便。

现在 Zine 上面用户群体集中为 3 类:

  • 年轻用户:高中生、大学生,写日记或记录资料;
  • 70 后 80 后:喜欢旅游,写游记,记录孩子成长;
  • 微商用户:被 Zine 方便易用的排版功能所吸引,制作产品、公司页面,然后发布到社交网络去,也是付费用户的来源。

完全远程协作的团队

“远程协作”是 Zine 团队另一独特之处。

除了路意和另外一名团队成员在离家走路 15 分钟的地方租了个办公室外,其余 4 名团队成员均是远程异地办公。

2 年实践,路意觉得远程办公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 节省时间。上下班在家即可,不必消磨在通勤上。可支配时间变多,可以陪伴家人,也可自我学习,对提升幸福感很有帮助。
  • 招人容易一些。大城市现在招人困难,远程协作可以吸纳其它城市的人才;
  • 降低成本。对于初创团队而言,远程协作不必负担太高的房租等固定支出。

那么在远程协作当中,会不会存在沟通上的问题呢?路意说,“没有。一是小团队每个人负责一方面的事情,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年工作经验,所以只要每周分别目标、跟踪进度就好。”

线上独立出版社

至于未来,路意依然立足于“个人”,希望针对个人提供信息服务,提高用户付费的意愿。

另外,他也希望突出 Zine 本身的社区感,在未来的运营当中,有针对性的突出 Zine 的品牌价值,通过线下活动连接属性相同的人群,成为他们的线上独立出版社,比如可以合集出书等。

路意说,“你用一种工具,就相当于认可了一种文化,Zine 代表着有创作意愿的人群,认可独立出版的文化。”

在电子化、移动化的解构下,内容消费的形式和方式早已改头换面。本期为第 6 期 iSeed 访谈,主题是“内容消费”。本篇为该访谈系列的第 4 篇。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