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me OS 与 Android 的生死爱欲
Chrome OS 与 Android 融合的月经文,差不多每隔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次,然而每次融合的声音出现,各大小讨论区都只顾忙于争论 Chrome OS 好不好用、有没有人要买 Chrome OS。可是,究竟为什么近年老是出现 Chrome OS 和 Android 要融合的声音?究竟所谓的 Chrome OS 和 Android 的整合又是什么回事? 在最近的传闻冷静过后,我们再回头审视一下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Chrome OS 与 Android,欲断难断
自 Android 之父 Andy Ruby 离开 Google 后,两者整合的传闻就没完没了,光是爱范儿在这两年来报道 Chrome OS 和 Android 整合的传闻就可以有一大堆,以下是部份内容:
- Android 和 Chrome OS 融合的可能性,2012 年 6 月 2 日
Google 是否会逐步将这两个系统融合起来?根据 Cnet 的报道,主管 Chrome OS 的 Google 副总裁 Sundar Pichai 在谈话中,的确对此有些暗示。Sundar Pichai 承认 Android 更加成熟,而 Chrome 还很年轻,但是随着各种设备的发展,产品之间会有融合的可能。
- Android 与 Chrome 将双剑合璧? 2013 年 3 月 14 日
执掌 Android 近 10 年的安迪·鲁宾(Andy Rubin)离职了,另有任命,而负责 Chrome 应用业务的 Sundar Pichai 将接管 Android,同时兼管 Chrome 和软件应用部门,这意味着 Google 的移动应用和 Chrome 浏览器业务将置于统一麾下。
- Android 新负责人否认 Android 与 Chrome OS 的融合,2013 年 5 月 14 日
Sundar Pichai 说,Andy Rubin 的事情很突然,他很晚才知道 Andy 的决定……“我们拥抱两者,而且我们将继续在两者上投入。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任何改变。从长期看,计算机自身的发展会决定改变的方向……从现在起一年或两年之后,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是从短期看,我们有 Android,我们有 Chrome,而且我们不会改变方向。
- 市场说明一切,Android 和 Chrome OS 你们别闹了,2013 年 10 月 21 日
虽然我们可以从 Andy Rubin 调职,Sundar Pichai 统领 Android 和 Chrome 两大部门,还有最近 Google 加快 Chrome OS 步伐等等动作可以解读出一些东西出来。但是,市场是最现实的。Chrome OS 的限定词太多:北美、低端、桌面,而 Android 则是百搭型的。
- Chrome OS 开始入侵移动平台,2014 年 1 月 30 日
在 Chromium 官方博客上,Google 工程师 Andrew Grieve 宣布了把 Chrome 应用搬到移动平台的计划…这套工具可以让开发者为 Chrome 应用加上本地应用的外壳,然后通过 Google Play 或苹果的 App Store 来发布。…Google 的策略已经很明确了,Chrome 才是未来,网络应用才是未来,Android 只是一个不得不走的弯路罢了。
- Android 是未来:Lockheimer 成为 Chrome OS 工程团队主管,2014 年 10 月 18 日
报道指出,负责 Android 系统的副总裁 Hiroshi Lockheimer,现在已经成为 Chrome OS 工程团队的主管。这暗示了两套系统最终融合的可能性。另外,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Pichai 选择 Lockheimer 是向团队释放一个信号,Android 是未来。
- Chrome OS 和 Android 合二为一的报道满天飞,Google 却说不会放弃 Chrome OS,2015 年 10 月 30 日
华尔街日报在相关人士中获知,Google 的工程师已经努力近两年,将 Chrome OS 和 Android 两个系统合二为一。虽然 Chrome OS 和 Android 均基于 Linux 开源代码,但两款操作系统有着重大区别,融合到一起并不轻松。
Chrome OS 是 Google 的亲生儿,相比起从外面收购的 Android 来说,更多人会觉得 Chrome OS 更是最符合 Google 的云端大战略。而 Android 之父 Rubin 的离去、以及 Chrome 主管 Pichai (上图)空降 Android 这个关键的人事变动,变相符合了大众对 Google 战略上的投射。
但最有趣的是,传闻最早的版本应该是:
Chrome OS 将会是 Google 的“未来”,Android 迟早会被“吞并”。
不过在 2015 年,传闻虽然是一样,但角色却反转了:
Android 将会是 Google 的“未来”,Chrome OS 迟早会被“消失”。
简言之,Chrome OS 与 Android 之争,其实就只是路线之争。
销情网情,谁是最爱
首先,待我们了解一下今天 Chrome OS 的情况。 如果说 “Chrome OS 快要与 Android 结合”这消息是“月经文”,那 “Chromebook 在 XXX 市场快速增长”也是另一著名的月经文。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也会听到一点有关 Chromebook 如何在美国大卖的消息:例如在 2013 年年尾,就有消息指 Chromebook 已占了美国商务笔记本市场的 21% 销量,而最近也有消息指美国教育市场里出售的半数笔记本都是 Chromebook,根据这个趋势发展,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估计应该会见到满街都是 Chromebook 吧;但是,我们就是很少见到街上有人拿着 Chromebook。
好吧、大家先不要忙着争论 Chromebook 好不好用、或是好卖不好卖,因为 Google 其实也不需要知道。他们唯一想知道的,是“究竟有多少人拿 Chromebook 来上网。”
下图是截至 2011 年 1 月至 2015 年 11 月 Statcounter 统计的网页浏览流量 (Web Traffic) 比较(以作业系统统计)。无疑,Chromebook 增长是很“高速”,但自 2011 年三星推出第一台贩卖用的 Series 5 开始,五年来 Chrome OS 无论增长速度有多高,但全球网页浏览量仍然连个整数也不到,即使是美国范围内也只是 1.5%,仅仅比小众的 Linux 要好一点--但是,一台只能用来上网的机器的网页流量,居然和一台极客经常用来玩游戏、码码字的的多功能电脑差不多,那更不要说与 Android 相提并论。
我们考虑到 Chromebook 的“高速增长”增长,所以也尝试土法炼钢,在 Excel 里用多项式推演其趋势线。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排除竞争和科技趋势变化,也假设而 Chromebook 在未来保持几何级数式的高速增长:在此最乐观的情况下,我们预计少还要等到 2020 年,Chromebook 的网页流量才能有机会在美国突破 10%,而在 2023 年才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突破 5%。当然,在不同的推演算法下可能会有更乐观的推演,但一般来说 Google 也不要幻想可以在短期达到这个地步:2015 年,微软光是 Windows 7 就在美国范围占了 43.21%,全球范围内占了 49.27%,而 OS X(各版本合计)分别是 17.24% 和 9.36%。
这就是目前 Chrome OS 所面对的残酷现实--要知道 Google 目的并不是卖硬件,Chromebook 好卖不好卖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用户愿意拿 Chrome OS 当网络入口。 无论 Google 这盘棋有多大,但只要没人和他们对下,仍然是白搭了一个棋局而已。
移动桌面,难舍难离
Chrome OS 与 Android 之间的考虑,还有比浏览量还要麻烦的因素。
下图是分析师 Ben Evans 所提出“行动设备在吞天食地”的简报:近年移动设备与桌面电脑的差距,已经不是 Chrome OS 初开发时所能相提并论。而自智能手机的兴起对 Chrome OS 的冲击,主要就是 “Web 已死”的论点。Web 是否已死这个并不好说,当时 Techcrunch 就曾经与 Wired 架空论战了一场。在手机上网页较佳?还是用原生应用较好?答案可能见仁见智,但认真的说一句:我真不关心有多少人会在智能设备上看网页。
我更关心的是:有多少人不在移动设备上跑应用。
我们一点不想分析 Web 是否已死,因为重点从来都不在这里;Google 把赌注押在 Web 是可以的,但把赌注”全部”押在 Web 上呢?
对,重点是“全部”。
不少媒体都指 Chrome OS 最大问题是它不能在没网络下使用,但我觉得 Chrome OS 的最大弊病只是不能跑原生应用。当然,支持 Chrome OS 的朋友一定会说:网上有一大堆网络应用可以取代原生应用,而且网络应用好处多多…(下删一万字),好吧,我也知道这一万字的好处,但不代表消费者因而接受这些大道理:目前移动设备平台的生死,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它的应用市场有多大;Blackberry 和 Windows Phone 的不济,一直被指是因为主流应用不够多。但有人关心过 Blackberry 或 Windows Phone 跑网络应用好不好。反过来看,Google 在这个移动设备称霸的时候,真的敢让智能手机只跑网络应用、不能跑原生应用吗?
简单来说:Android 有 Chrome,它可以跑网络应用,这是 Google 给网络应用押下的的注码。但是说 Google 要豪赌 Chrome OS 是未来,Android 是条弯路吗?
云与应用,爱恨交织
那究竟在传言中的“融合” 是甚么?
原理上,所谓的”融合”可以有很多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最基本的“结构融合”。目前根据先前华尔街日报的说法:
虽然 Chrome OS 和 Android 均基于 Linux 开源代码,但两款操作系统有着重大区别,融合到一起并不轻松。
两者其实有什么分别?用一个很简化的说法:Android 是个“驱动 + Linux 内核 + Android Runtime” 来跑应用,而 Chrome OS 是个”驱动 + 极简的 Linux 内核 + Chrome 浏览器”来跑网页应用(下图)。换句话说:Android 是为了可以跑原生应用而做得复杂一点,而 Chrome 是为了让浏览器跑得更好而做得简单一点--也由于 Chrome OS 把所有多馀的资料库等等都干掉,Chrome OS 变得如此简洁,用户才能享受飞快的启动速度,但也因为如此没有了用来支援应用的资源库呀虚拟机等等的中间层,Chrome OS 要跑 Chrome 以外的原生应用,将是十分困难。
虽然我们绝不能说 Chrome OS 完全没有东西值得用到 Android 上,但最多只是小修小补;但如果要两者要合而为一,比较明显的更动是:
- 把 Android 浏览器强化,加强其网页应用能力;
- 直接在 Chrome 之上架个 Android Runtime ,让它也能跑原生应用;
- 把 Android 和 Chrome 继续独立,但透过类似苹果 Handoff 的方式,加强两者的沟通;
- 直接放弃任何一个系统,统一两者的硬件。
除了传闻中的第 4 项,剩馀的任何融合方式,都只是如何调和“原生应用”和“网页应用”两者。 Google 其实一直都在 Android 上加入“网页应用”特性,最简单的做法,莫过于在 Android 上加入 Chrome 浏览器(在 Android 4.0 之前,Android 的预设浏览器是 Android Browser),只要 Google 认真写好 Android 的 Chrome 浏览器,即使两者没有什么融合,Android 一样可以跑网络应用啊。而且,即使 Android 在主力跑应用,也不代表不用浏览器:先前我们提及过 Google 发布了一套基于 Apache Cordova 的工具链,允许开发者使用 HTML、CSS 和 JavaScript 构建本地移动应用,就是一种把网络应用“伪装”成原生应用的方法。
另一方面,Chrome OS 这阵也很积极的把自己只能跑网络应用的形象洗去,例如早前推出的离线网络应用功能,以及给 Chromebook 一个 Android Runtime,让它也能跑 Android 应用。当然从原则上看:如果 Chrome OS 也能跑原生应用(虽然在 Chrome 上跑 Android Runtime 也不能完全说是原生应用)。 所以说到底,不就是让原生应用和网络应用共存吧。
换句话说,Chrome OS 与 Android 之争,骨子里就是“原生应用”和“网页应用”之争。而所谓的“两者融合”,其实就是如何调和两者本来不矛盾的矛盾关系。
离离合合我已觉讨厌
所以在 2014-2015 年这个移动称霸的时代,Chrome OS 和 Android 在传闻中的地位反转过来,现在轮到是 Android 是未来,Chrome OS可能消失。而触发这个传闻的关键之一,就是 Pixel C。
Google 要让 Android 移动性与 Chrome OS 的桌面性结合而推出的 Pixel C:这台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的合体,冠以先前 “Pixel” 的美名。从 Pixel C 的设计看,Google 觉得可以从 Chromebook Pixel 借鉴的,就是硬件--键盘,然后再把属于移动领域的 Android 塞入去。虽然外媒的反应并不理想,但这台新机器成为新一轮的 Android 吞蚀 Chrome OS 论再次升温的原因。
也许在开发者在开发的角度看, “Chrome OS、Android 两者谁是正路”是个很关键的核心问题。但用户根本就不会知道,只会说:什么正路弯路都给我去死吧,我为什么一定要”二择其一”?
原生应用有它的有优点和缺点,网络应用也有其好处和坏处,在目前这个阶段,Google 很难说服用户放弃其中一种。 虽然说 Google 之所以要在 Chrome OS 上把原生应用阉割掉,其良好愿望是要让 199 美元的机器上跑网页跑得更顺吧。
可是,如果大家期望能在 199 美元上的机器上上网上得飞快、又可以 P 图、又可以玩 LOL… 大家还是期望老板们大发善心提提工资,买台好一点的笔记本电脑,这样会比较贴乎目前的现实。
题图来自:123RF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