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深圳为什么不能平视硅谷?
“深圳就是硬件界的硅谷。”
四年前,在一次演讲上,硬件孵化器 HAX 的创始人 Cyril Ebersweiler 将一个中国年轻的南方城市与全球科技圣地放到了一起。
因为突如其来的时代机遇,曾经的淘金之地旧金山如今成了科技圣地,曾经的进出口贸易港口深圳如今也一再被评为“中国的硅谷”。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硅谷的企业家都是这么认识深圳的:一个硬件生产工序中的客观环节,一个外国创业家的必经之站。
就在几天前,《华尔街日报》报道了一篇文章,再一次将这两个大洋彼岸的两个地域联系到一起。
讽刺的是,这篇文章认为:现在深圳和硅谷,可以媲美的只是高房价,而这种高房价对于深圳转型走向科技将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种怪圈的确在硅谷和深圳两地同时上演:互联网显然不是一种本地化资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却是如此。
硅谷原指代的是圣克拉拉峡谷地区 (Santa Clara Valley),后来地理界定逐渐扩张。 除了北边的半岛区 (Peninsula),连旧金山如今也已经成为泛硅谷地区。 在旧金山 Downtown 的大小街区,你可能随时邂逅 Twitter、Firefox、Airbnb 这些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
Twitter 总部位于旧金山 Downtown 著名的 Market Street
科技公司、资本和房地产的大量涌入,使得这两座城市的房价一路飙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堪生活重负逃离深圳,而在硅谷山景城,因为不满房价上涨、贫富差距扩大,Google 免费为员工提供的豪华通勤大巴也常常遭遇当地居民的围追堵截。
被围堵的 Google shuttle bus,图片来自:The Verge
难道深圳和硅谷之间,平行的就只有房价吗?深圳与硅谷的讨论,在近两年的科技界似乎正在成为常态。 但是,深圳只是作为一个仰望硅谷、模仿硅谷的存在。
与其看看深圳和硅谷如何可以 PK,不如先看深圳和硅谷如何存在于彼此之间。是硅谷有着深圳的烙印,还是深圳将成为另一个硅谷?
硅谷的深圳烙印:不仅仅是加工厂
在老外的口中,深圳代表着一种捡到了便宜货的快感,一种熟悉整套江湖的老练,一种对快节奏城市的惊叹,一种对低质生活的无奈。
而在硅谷的硬件创业圈子里,深圳代表的是从无到有的可能性,高效的生产力,以及经常被提及的“廉价的劳动力”一词。
2011 年,Cyril Ebersweiler 在深圳创办了 HAX 硬件孵化器,HAX 当年开办的时候仅占地 100 平方米,如今已经成为占地 3000 平方米的知名硬件孵化器机构。HAX 至今已经孵化了 145 家公司,并且在旧金山也设立了办公室。
四年前说“深圳就是硬件界的硅谷”的 Ebersweiler 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他告诉爱范儿(微信号:ifanr),硅谷与深圳最紧密的联系,就是硬件生产和供应环节。
HAX 官网的中国信息
每年 HAX 都有一个 Demo Day,虽然举办地点在旧金山,但是这些展出产品的创业团队都需要在深圳进行 111 天的孵化——确实,只有在华强北,才能真正地设计出可以产出的产品。
在硅谷,不少的硬件公司或者物联网公司都必须和深圳产生联系。 说起深圳,一位在苹果工作过的工程师 M 保持自己一贯的神秘作风,对于工作的内容一字不提,但是提起自己曾经多次前往位于深圳的富士康。
深圳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
除了像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在深圳设置有供应链,基本其他的硬件类创业公司也大多数与深圳产生着联系。
比如今年冬天刚从 Y Combinator 毕业出来的智能烤炉公司 Tovala,在几个月前初步设计产品时,就跟爱范儿(微信号:ifanr)提及了他们在芝加哥雇佣了一个专门和深圳硬件生产方接纳的硬件质量控制公司。
在 Kickstarter 上的不少智能硬件项目,在解释产品的生产工序时,也会提到在中国深圳加工的这么一道程序。
但是,深圳只是硅谷的一个加工厂吗?这种想法未免太草率。不要忘了:硅谷一开始起家,也不过是做半导体起来的。
仙童半导体八位元老
仙童的“八叛徒”已不再,但就如同种子的温床,仙童半导体孕育出英特尔、AMD 等几十家科技企业,继续燃烧着硅谷梦想的火焰。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历史以不同的方式在重演。2014 年初,《经济学人》将深圳定位为全球硬件的新首都。在以华强北为中心、1.5 小时路程为半径的这块土地上,运转着全世界最生机蓬勃的制造业链条——从电子元器件到工业设计,再到加工厂。
“这种‘寒武纪式’的大爆发出现在了新型电子设备上,而上一次它发生在美国硅谷的软件业。”
然而在智能手机浪潮之前,“山寨”俨然就是深圳的城市标签,因为背靠着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你几乎都可以在华强北的档口找到印着国际品牌 logo 的高仿货。
现身华强北的纳德拉
除了华为、腾讯两大巨头,深圳正在孕育更多广为人知的科技新星。2014 年,深圳的一加手机因其物美价廉受到海外市场的关注,而大疆创新,正在引领无人机市场的崛起。硬件可能只是形态,深圳创新的精神和本事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势头正好。
位于深圳海岸的大疆旗舰店
相似的不仅是房价,相差也不是一家斯坦福
来自广东的 Jim 在美国攻读了计算机科技相关的硕士,在亚马逊旗下的 Goodreads 实习过,选择了回国,加入BAT 中的某一家公司工作。
他给爱范儿(微信号:ifanr)讲述了他在 Goodreads 的经历:和以严厉苦干而著名的亚马逊不同,被收购后的 Goodreads 依然保持着自己轻松、文艺的文化。员工们很少按时出现在办公室,迟到早退是常事。办公室一到下午四五点,很多人便已经回家了,或者开始一边拿着啤酒一边继续瞧键盘。 办公室里面有很多的自行车,很潮的码农们开着很潮的关于科技的玩笑。
但是,Jim 强调:在 Goodreads 工作的每个人,都对产品充满了真挚的热爱,都在使用自己的产品,添加、收藏书籍,仔细体验该网站的每一个功能和方面。 表面上他们的工作时长和状态可能完全不像“苦干”。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这些码农可能在家里用心地工作和钻研、开发产品。产出的质量远远比表面的、形式上的投入重要,从这个角度说,Goodreads 的员工其实非常努力,并且优秀。
美剧《硅谷》非常写实地描绘了硅谷码农的生活工作状态
在深圳,创业家们高兴的是:科技工作者们带着十足的热情和干劲, 要求不多,产出很高。 一位在硅谷和深圳都设有办公室的华人创业家 Mike 这么说:
“国内的科技工作者,很好管理的,哪里会像硅谷的人才这么贵,需要这么多福利来伺候。 深圳的员工一周工作七天也不太敢抱怨,不过确实:职业素养和能力和硅谷是不能比的。”
硅谷最重要的是人才。有些人甚至认为,硅谷有个斯坦福,这是硅谷与深圳最不同的地方。
位于硅谷核心腹地的斯坦福大学 图片来自:stanford.edu
这种观点可能不太能得到事实支持:在硅谷,就像在深圳,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人才,不仅仅是斯坦福的贡献。
在硅谷,创业更像是社会精英的事情——硅谷是常青藤毕业生的聚集地。这些常青藤精英,有的因为信仰,相信产品的使命而加入了创业公司,有的则是因为硅谷创业公司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惠而来到了硅谷。几十年前,当科技依然和次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的时候, 做科技是充满了个人情怀和风险的事。
现在的硅谷,科技创业俨然是一个成熟而且备受青睐的未来产业,至少在硅谷,在创业公司工作不再是一种“次文化”。 金融危机之后的华尔街,无论看起来多么光鲜、时尚,终究是比不上看起来这么淡然、朴素的旧金山。
美国东西海岸的这两座城市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
每天在从旧金山通往硅谷的火车上,这一群精英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气质和外表:T 恤加牛仔裤,黑框眼镜之下是冷静而富有逻辑的眼神,趣味只等待挖掘。 这一列火车,叫做加州火车(caltrain),竟然有一种梦幻的感觉,符合硅谷这传奇的前世今生。
San Antonio 等候 caltrain 火车的人
科技的文化或者氛围,永远是最神秘却最关键的一点,而文化又是和政治、经济等一起生发的系统,想要复制硅谷,就必须不止是复制硅谷。
硅谷的科技,起源于个体自发的创新和进取的欲望,而深圳的科技,起源于经济的驱动和政策的带动。在硅谷,无论资本如何改变着科技行业的本质,一些基本的对科技的热情和信仰依然还在。
在中国,科技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和资本靠得太近,和文化离得太远。
深圳一家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
在腾讯工作的海归工程师 Jon 认为,在国内的码农其实非常优质,并不一定输过美国的工程师。 他甚至认为,国内追赶硅谷的速度越来越快。 但 Jon 却认为:追赶速度再快,深圳也不会成为下一个硅谷。
“深圳并不是缺乏人才,国家政策的补助很多,然而美国正在发展的最前沿的科技,深圳或者北京还是很难做出来。我想,硅谷是有真正的创新精神的,人们为了探索更新、更好的科技而努力, 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出来的 Spark。国内也许因为竞争更大,人们总是想着追赶,想着短期内实现盈利。 比如,如今美国最前沿的 AI 等技术,国内依然是比较空白的。”
成为另一个硅谷,不如做最好的深圳
2015 年,创客杂志 《Maker》 发表了一篇对深圳创业的英文指南,开篇引用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说的那句追求实事求是精神的名言:“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贯彻在深圳的,是“好猫”心理,而贯彻在硅谷的,是创新精神。两者的背后,一样受到资本的驱动,只是这些资本的形态和期待、周期和运作,依然有所不同。
在外媒的报道中,与深圳挂钩的经常是资本。比如,一些采访中国巨富的巨型投资的报道里,常常表现出对中国巨额投资的惊讶和疑问。深圳的科技资本,不少来自于政府,注重科技的运营性:产品能不能很快出来,很快赚钱,公司能不能很快上市或者被收购。
而硅谷,资本的圈子多元、私有、灵活,已经成形的科技投资的体系和结构, 让资本的前瞻性和未来性也更强:否则,也不会有像 Magic Leap 一样存在多年、耗费巨大、而不需担忧立即产出的科技公司了。
硅谷的法制和规矩,成全了它在知识产权、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卓越,这也是硅谷成功的基因之一。而深圳让人啧啧称奇的,则是它如此完整的供应链,以及如此高效、灵活的生产模式。 即便华强北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深圳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依然无法被替代。
如今,根据 Ebersweiler 粗略预测,每年都有 1000 来个外国的创业家来到深圳,孵化自己的硬件产品。
“深圳就是深圳,不是硅谷,正如硅谷就是硅谷,不是纽约。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专长和重点。” Ebersweiler 说。
Paul Graham 说,每个城市都倾向于一种雄心壮志。也许,如果深圳愿意继续做更好的深圳,就足以创造新的奇迹了。
本文由曾舒婷、何宗丞、陈诗蔚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