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这个人要改变一下英语教育,聊了聊她怎么走上创业路

公司

2016-07-12 09:57

Mind 访谈」,是 MindStore(微信号 mindstoredyh)旗下的轻访谈栏目。主要服务于亟需爆光的早期创业项目。我们发掘有趣、有思想的人,通过轻量访谈的方式,立体地把他/她展现出来,同时扩大项目、团队的知名度。

1.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正在经历的创业项目。

我叫周舟,英文名是 Zoe,Seed 的联合创始人。从小是正宗文科生一枚,从复旦晃到北大,结果毕业后阴差阳错进了当时刚刚进入中国 的Google,从此就算是“误入”互联网了。

在 Google 的时候先后陆续在北京、美国 Moutain view 和欧洲 Dublin 的地区总部,长长短短交换工作过。之后又去了香港,在那里加入了EF英孚教育,一直在做大中华地区的市场和数字营销,于是也在教育行业积累了一些心得。

因为从小喜欢无聊写点东西,念的也是比较文化专业,所以自己其实一直对语言、文化,尤其是中西差异特别感兴趣;加之工作经历上,从 Google 到 EF,有幸在不同国家,和非常国际化的团队一起工作,对国内教育背景的人要如何融入国际化工作环境这点感触特别深: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下长大,尽管我的高中在上海已经是以英语教学见长(对,就是你们深爱的 Papi 酱的母校),但真把你一下子丢入到那个环境里,要做到真正融入同事们,不止在会议室里,也在下班后的社交场合,刚开始我还是有很大的不适应:纯粹的语法、单词、流畅度之外,其实最缺乏的是文化背景和知识的输入,看着桌上所有人被一个话题引的哈哈大笑,你完全 get 不到笑点的那种心累。

此外,我们从小的教育训练是熟记标准答案,但职场上,亦步亦趋的沉默好学生是不行的,看重的是你是否善于提问,善于表达观点,包括在复杂问题上的逻辑和沟通能力。因此,最终在酒桌上才把英语真正学好了的我,一直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做出一些产品和服务帮助到更多中国的孩子,快速适应到未来越来越全球化的工作和社交环境中去。

真正变身创业者是在 2015 年初,遇到了我现在的两个合伙人。他们两个都是华裔,一个9岁去了瑞典,一个从小在波士顿长大。由于自身的成长经历,他们也一直想做和语言学习、教育相关的项目。加上他们两个人的技术和产品背景和我是很好的互补,于是我们就一起筹划想做些好玩的项目。很快非常顺利的拿到了天使轮投资,一切就这样开始了。

unnamed3

(Seed 团队)

团队成立之后,我们先后推出了三个 App,都围绕语言学习和互联网教育方向。第一个小试牛刀的产品,Amanda,是一款帮助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通过有趣的中国新闻学习的软件。这个市场比较小众,但从热情的用户反馈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验证了真正的学习动因,应该由兴趣出发的假设。接着我们就迅速迭代了一款类似的面向中国市场的 App:Seed。这款英语阅读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帮助已经具有一定英语阅读能力的用户有渠道和方法去发现一手信息,也是通过语境助力语言提升的一款工具。上线以来,积累了一些不错的口碑。

这周我们团队还最新上线了一款产品,DAKA,切的是更刚需的口语需求。Seed 的很多核心用户一直和我们提,什么时候做口语类产品。我们仔细观察下来,国内口语需求旺盛,却有过分关注模仿语音语调的误区。

事实上,是否有口音根本不重要,Google 的劈柴大哥还不是操着浓重的口音做上了 CEO 的位子。最重要的还是你是否能使用语言围绕相应话题来充分表达自己,而市面上几乎没有这样的产品;此外,一提学英语,大家就觉得各种逆荷尔蒙,不够 cool,能不能通过特别好的内容、品牌和用户体验来改变现有的成见呢?所以,我们觉得这个领域里还是有机会,和 Seed 也可以形成很好的从输入到输出的产品闭环。

DAKA 的目标受众就是千禧一代,从内容开始,我们特意选择时效、实用、具有探讨性、甚至体现中西思维差异的话题。例如:直播网红是不是昙花一现、男女约会该谁买单、办公室里应不应该允许宠物。想要训练的就是当用户在真实的生活和职场里遇到这些实际问题时,能够不怯、大胆开口,并知道如何层进式的表达观点,如何有理有据和他人撕逼。下一版的迭代,我们会加入真人外教的私人反馈,毕竟每个人的语言问题都各不相同,反馈机制可以从整体流畅、语法词汇运用,到逻辑表达,全方位更有效帮助用户获得个性化的指导。

2. 你之前做过什么厉害的事儿?

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有一年寒假和几个欧洲留学生相约一起去德国玩。到了那突然降温,零下14度的深夜,我们几个衣着单薄的疯子,还是沿着柏林墙,一路看着墙上各种涂鸦,整整走了两个多小时,同行的葡萄牙小伙伴丢了手套,十指完全冻僵。在柏林墙下,我们留下了一张集体脸部僵硬的纪念照。

当时距离柏林墙推倒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步之所及,你还是能非常强烈感受到前东西德的那种巨大反差,从建筑、商业、人的行为举止到大家对彼此的看法。我当时突然就觉得,物理上的墙虽然被推倒了,但那种无形的政治、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却是真正阻碍在人类之间的墙。现在回想起这件傻事,一方面觉得自己当年真是抗冻,另一方面墙下的那些感悟可能直到今天,对自己也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吧。

3.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业?

前面提到,开始创业是在 2015 年初,但整个 2014 年其实我都在酝酿离职。当时我带领一个不小的数字营销团队,也几乎是公司最年轻的资深总监,公司有很好的文化和福利,但我内心慢慢产生了一种大公司普遍的瓶颈感。日常工作的大部分精力感觉是用来维护“系统”运转或局部优化,而非全新的创造和更迭,这和我个人的职业兴趣渐行渐远。之后遇到了合适的创业小伙伴,大家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就开始了新的冒险。

还记得项目启动最初三个月,我们在中关村的创新工场基地孵化。三个人每天背着小书包从住处走去工场,很有一些重回学生时代的感觉。每天超忙,晚上也没什么太多的娱乐,我的两个活宝合伙人就会用行李箱,和中关村市场 50 块淘来的 Ukulele 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第一个产品的第一版设计稿出来,我们就直接去五道口的咖啡馆,找外国人给产品反馈。我们的产品合伙人 CL 是很内向很酷那种艺术家人格,也逼得厚着脸皮直接“生磕”陌生人。这些回想起来,都是很有趣的回忆。

4. 从创业到现在,最心惊肉跳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第一款 App 刚上线突然有一天,内容都刷不出来了,当时吓了一大跳,以为服务器被黑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们的 App 同时在欧洲 23 个国家被苹果推荐了最佳新应用,刚上线完全没意料到的并发大流量引发了服务器的短暂瘫痪。问题当然很快得到修复,最后我们开了瓶香槟庆祝了这个小小“意外”。

5. 你平时克服焦虑的方法有哪些?

通常我会去做瑜伽或去健身房跑个步、踩个单车出身汗。

或者临睡前看集美剧放松,目前在追《硅谷》,一集不长,轻松搞笑,剧里的情节估计所有在创业的人看了哈哈大笑。

另外最近迷上了烹饪,以前我从来不下厨,最近学着下厨房 App 里的菜谱周末得闲做个菜,很能减压,我妈总算对我有些满意了。

6. 平时工作当中,你的灵感一般从哪儿来?

大量的广泛的阅读!最新的全球科技、商业新闻、前沿的设计、艺术、营销资讯,都是重要的灵感源泉。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经常和团队里的 90 后、95 后一起头脑风暴,很多 233、666 的网络用语都是他们教我的。

unnamed4

7. 推荐一些平时工作当中,用得很顺手的工具吧

  1. Trello 项目管理工具,很好用,尤其适用于多方协作的团队项目管理
  2. Google Docs 这个不用多言,远程多方工作协调必备
  3. 某宝上买的白板纸,环保便宜可保存,尤其简便易携,诚意推荐给经常搬家的创业团队们!

2-微信文章页底图-1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