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争议最大游戏神作:要玩 5859 亿年才能通关
人类能否有一天畅游银河系,将所有已知星球都一一探访?
这种现实中近乎不可能的愿望,一部叫做 No Man‘s Sky 的游戏想要帮你实现。
No Man‘s Sky 是一个由 1.8×1019 个独特的星球组成的庞大宇宙,确切一点,这个数字是 18,446,744,073,709,551,616。玩家可以在这个自由度极高的开放宇宙中对天体或空间站进行逐一探索,而每个星球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世界。
(星际地图)
这个宇宙大到什么地步?你要不间断玩 5859 亿年才能探索完。
这部游戏在今年 8 月在 PC 与 PS4 平台上线后,引发了一股全球热潮,丝毫不亚于当时 Pokemon GO 发布时的景象。
不只是全球媒体的广泛报道,发布当天,全球的星际探险家们仅用了约十个小时的时间,就发现并命名了总共约 1000 万个外星生物。
但是,用爱范儿(微信号:ifanr)编辑部的一句俗语来说:“毒药”越猛,烧退得越快。这部“史诗大作”火了没多久,就陷入了一种褒贬不一的尴尬境地。
No Man’s Sky 到底是不是一部惊世神作?让爱范儿(微信号:ifanr)带你一探究竟。
什么是 No Man’s Sky?
在探讨坊间争议前,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 No Man’s Sky。
这部科幻生存游戏由独立工作室 Hello Games 开发,按照开发者 Sean Murray 最初的设想,No Man’s Sky 要反映最纯粹的冒险精神。
从 2013 年首部预告片发布后,这部“神作”一直在吊着玩家的胃口,吊了足足三年。终于,在无数次引发高潮的预告片后,这部游戏终于问世。
No Man’s Sky 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高自由度。
当你在其他游戏中仰望星空,你看到的那一个个光点,都是设计师特地画上去的,了无生气。但是在 No Man’s Sky 的世界,每一个光点背后都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而你要做的只是一直朝着它的方向飞。
而当你身处一个星球时,你完全可以朝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走上个把月,绕星球一圈再回到起点。这地图就是要大到让你惊讶。
(飞行器)
No Man’s Sky 的核心有四点:探索、贸易、战斗、生存。
首先,这 1.8×1019 个星球中,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并拥有独特的植物群与动物群。通过探索,玩家可以将首次发现的新物种上传到星系的中央数据库 Atlas,并为其命名,由此可获得收入。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地面或太空中采矿,用于升级你的太空船与装备,因为随着你的探索逐步深入,你需要足够优秀的装备支持你到达星系边缘,在充满毒气与高压的星球上继续探索稀有的生物与矿物,并能凭借强力的武器和装备在战斗中幸存。
当然,整个太空都由贸易的纽带维系着,你采集到的矿物或制造的物品都可以进行交易。
而在探索时你也要小心其他势力。太空中有其他太空船或者海盗,而在地面你可能会遭遇星球守卫和有攻击性的生物,这些都会对你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你在探索时,要额外注意限度,以防成为星球公敌。
茫茫宇宙,你真的是孑然一身,身处一片无人的天空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的。虽然说,这个游戏确实是多人联网的,你与好友能共享同样的信息,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每个人的世界根本就不是互通的。
而且就算互通,你与其他玩家遇上的几率也微乎其微,因为这地图实在太大了,感觉上就和真实的宇宙一样大。
Sean Murray 在接受采访时说:
如果你想跟朋友会面的话,当你到达约定地点之后,你可能会问:“我在一个和地球差不多大的星球上,正站在一座山上,你在哪儿?”
而 Murray 没想到的是,在游戏发布当天,竟有两个玩家真的历经艰辛来到了同一个地方,但是他们并没有同时看到彼此。这两个玩家通过亲身试验告诉大家——No Man’s Sky 不是多人游戏。
之前, Sean Murray 明确表示过 No Man’s Sky 虽不能达到完全多人互动,但会具有一定多人游戏的功能。目前,因有大量的玩家抱怨此设定,Sean Murray 表示,在未来的更新中会将其变成真正的多人游戏。
算法造宇宙,Hello Games 是怎么当上帝的
庞大的空间,以及较匮乏的多人互动机制,让这款游戏变成了万千繁星下的独角戏。
而你也许会疑惑,存储了上千亿亿个完全不一样的星球,游戏却只有 2.5 G,这是如何做到的?
这背后的秘密其实是数学。Hello Games 为开发这个游戏,使用一种叫做过程生成(Procedural Generation)的技术,用算法随机造出了不重样的 1.8×1019 个星球。
讲得浅显一点,这是一个通过算法自生成的宇宙。星系、太空船、生态系统、生物、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矿物,还有环境音,你所能见到的一切都是自动生成的,所以就连游戏主创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宇宙长什么样。
(外星生物)
那么,这么复杂的自生成系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其实,剥开华丽的外壳,整个游戏本身就是一个由算法预先规划好的随机装置,当玩家作为一个数据的种子进入整个算法,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计算机由此会随机生成环境信息。
而这并不代表这个宇宙是不确定的、因人而异的,山脉、花草树木等等的形状和位置早已由算法决定,每次你回到同一地点,你所看到的都是同样的景象,这就是数学的力量。
而 Hello Games 之所以能把文件控制到 2.5 G,是因为你看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系统根据这个算法临时渲染出来的,因此数据量并不需要那么大。
(星际跃迁)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整个宇宙其实都还处于未完成状态,你所发现的每一个新的星球,新的物种,都会成为由所有玩家共同分享的新知,都是创世的神迹。
而 Hello Games 冥冥之中就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们那复杂的算法,就成为了 No Man’s Sky 的宇宙规律,万物公理。
这也不禁让人想起伊隆·马斯克的惊世论断,他曾称,我们极有可能生活在电脑模拟里。而 No Man’s Sky 的神奇造物方式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不可能。
技术的胜利,设计的惨败
高科技算法创造出的无穷宇宙、极大的自由度与奇幻的设定,都让这部作品极其有利于营销,留给玩家一个美丽的遐思,这也是为什么 No Man’s Sky 会火。
但是,没上市多久,这部作品从一边倒的期待和好评,瞬间化为一场观点的混战。
Steam 上有已有 3.8 万个评论,但好评率仅 58%。
而外媒测评标题更是呈现出戏剧性的两极分化。
- 时代周刊——《为什么我放弃了 No Man’s Sky》
- Gizmodo——《我为什么爱 No Man‘s Sky》
- Rolling Stone——《No Man’s Sky 太过无聊,但可能这不是件坏事》
- The Verge——《No Man’s Sky 旅行日志,第五天:寻找存在的意义》
综合来看,除去主要集中在游戏创意上的好评,No Man’s Sky 的槽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Steam 玩家普遍反映 PC 端优化差。
由于 No Man’s Sky 的游戏大小只有 2.5 G ,所有的画面都要通过算法即时渲染,这就导致掉帧、卡顿、渲染不完全的现象特别多。
此外,PC 端上 Bug、闪退、蓝屏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爱范儿(微信号:ifanr)也使用了一台搭载 Intel CORE i7、GTX 960M、16GB 内存的 2015 款 Dell XPS 15 进行了测试,在中等画质情况下,卡顿现象偶尔发生,3 个小时游戏体验中没有发现 Bug,游戏基本可以流畅运行,不影响体验。
第二,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游戏设计让许多玩家觉得无聊透顶。
Steam 玩家 Alchimie Pylme 说:
你为什么要开飞机呀?因为我要找矿物。你为什么要找矿物呀?因为我要造燃料。你为什么要造燃料呀?因为我要开飞机。
Steam 玩家叶樱评论: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探索、采矿、造装备的循环让玩家觉得没有成就感,没有意义。而宇宙无边无际的宽广,让他们对前路感到绝望。
而玩家 BitInn 的评价可能是最中肯的,他认为本作无尽世界的设定,以及堪称艺术品的算法,都是亮点。
但是游戏不以任务为导向,导致玩家目标模糊,没有继续玩下去的动力;而且虽说每个星球都是随机的,但不少设计细节中还能看到重复的影子,导致体验乏味;这些都导致实际体验与最初大规模的宣传不符。他说:
《无人深空》是游戏科技的胜利,但不是游戏设计的胜利。它目前的完成度,还不足以满足多数玩家的需求。制作组说这是一款小众的独立游戏,但我认为,它完全有潜质成为一款大众喜爱的经典。
爱范儿(微信号:ifanr)体验过后,也非常认同这位玩家为 No Man’s Sky 的定位:此作非常适合作为一款放松心情的游戏,没有玩家竞争,少量宇宙对战,丰富的外星人文明与 NPC,连着玩几个小时,不会觉得很疲劳。
No Man’s Sky 有一个天才的想法,这本身就已经难能可贵,而其中一些不考虑体验的低级硬伤,则让玩家们扼腕痛惜。
但瑕不掩瑜,如果你喜欢休闲式的宇宙探索,想在闲暇时体会一种无人星空下的别样浪漫,No Man’s Sky 非常值得一试。
目前这款游戏已经登入 Steam 与 PS4 平台。
PC 玩家最低配置要求:
- 操作系统: Windows 7/8.1/10 (64-bit versions)
- 处理器: Intel Core i3
- 内存: 8 GB RAM
- 图形: Nvidia GTX 480, AMD Radeon 7870
- 存储空间: 需要 10 GB 可用空间
题图来自:No Man’s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