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何夕:期望我们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目标,人类要活一天年

公司

2016-11-07 01:13

有的时候也许科学的进步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投入,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具有的客观条件,而在于能否找到创新的角度和纬度。

何夕,中国科幻作家,专注于对宏观科学未来及人性善恶的探讨,他的多部作品曾获得银河奖。

在昨日腾讯 WE 大会上,科幻作家何夕针对科技的无用与有用、科技与民生、人类与宇宙等话题进行演讲。在演讲里,何夕用杨振宁建议放弃大型对撞机这一事例来解释如何在改善民生和探索科学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杨振宁先生是物理学家,他当然知道大型对撞机对物理学的意义,但是他却建议放弃,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种困境。人类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大科学时代,所谓的大科学一个是指它的目标,终极而宏大,第二是他耗费的资源非常巨大。

 

杨振宁先生在主张不予发展对撞机的同时,他提出另外一些途径,比如说去寻找新的加速器理论,第二寻找新的几何结构,他认为这些路都可以探索。

而关于科技的有用与无用,何夕则用自己的作品《田园》做例子进行解释。何夕说,世界上存在两种科技,一种能为发明者和拥有者迅速地带来商业财富,而另一种科技,它的产品出来以后可能一分钱都赚不到。

在《田园》一书里,这种 “没钱赚的科技” 的代表是一种叫 “可控核聚变” 的能源,目前来看,这样一种科技产品是赚不到钱的,但是如果一旦成功的话,现有的能源就将变得一钱不值,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类似可控核聚变这种突破才能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创造出 20 个地球的资源。

目前中国的教育,包括科研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公功性,他对目标瞄得很准。

但是实际上科技告诉我们,很多发现往往会出自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你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东西来和他搭配,如果你目标性太强的话,你可能有时候还不一定能够达到你的目的。

hexi_meitu_1

科技的有用与无用,其实探讨的更多是人类如何看待当下发展与未来的问题。

何夕在演讲最后也提到:

现实在身边,而理想在遥远的地平线,追求成功、追求财富是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如果人们在关注和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的时候对刚才我们列出的,对科学技术的目标是什么,对于人类的使命是什么,对于生命和智能的意义,我们对这些问题能够在心中保持一份终极而伟大的梦想,那么我想人类的未来更有希望。

目前,何夕在继续撰写《天年 2》。刘慈欣在《天年 1》的序文里写到:

“年” 的确就像传说中的那样,是 一个吞噬生命的怪兽。 对于一个物种或一个文明, 也存在着一个天年。天年不仅仅是时间单位, 还有更恐怖的内涵。与年相比,天年在时间尺度上要大几亿倍,在空间尺度 上则大几十亿倍。天年对于物种整体,比年对于生命个体更冷酷,大部分物 种很难挨过一个天年。

《天年》一书里,在进逼的 “天年” 面前,人类第一次发现自己成为了不可语冰的夏虫。在接受爱范儿(微信号:ifanr)采访时何夕表示,《天年 2》会延续《天年 1》的主题,继续探讨宇宙与人、个体命运与遥远未来之间的话题。同时,他解释说:

什么是人?《天年 2》里会提到这个问题,在《天年 2》里面人就是妖。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