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你以为今天还能过青年节,其实“中年危机”早就来了

公司

2017-05-04 18:43

又是一年五四青年节。去年,联合国曾在这天给 90 后狠狠“插了一把刀”,把 24 岁以上的群体全都划到了“中年人”的行列。其实不用你说我也知道,90 后的我们,的确是提前进入“中年危机”了。

(图片来自:Giphy)

熬不了夜了,唉,老了;跑不动步了,唉,老了;在王者荣耀中被小学生们秒杀、目瞪口呆地看着越来越多的 00 后出现在荧幕上时,我们只能愤愤地叹一口气:唉,老了!

当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34 岁老来得子”、“88 年的中年妇女”这样的字眼时,还沉浸在享受青春追逐梦想中的 90 后们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机”。

90 后?不好意思叔叔阿姨请让让

掐指一算,90 后最早的一批,今年也已经 27 岁了,正加足马力朝而立之年奔去。这一批人有的刚从学校毕业进入职场,有的已经在事业上打拼了若干年,但不可否认的是,90 后在逐渐成长为社会主力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迅速老去。

在新华网前不久做的网络调查《90 后真已陷入“中年危机”?》中,有近六成的网友不认为 90 后算中年人,但同意 90 后遭遇“中年危机”这个说法。

在维基百科对“中年危机”这个词的定义中,该症状一般高发于 45-64 岁,指在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进入中年之后,男女逐渐进入更年期,除了生理机能的退化,家庭中的子女开始成家立业、部分工作也被青年人所取代,突然的变化容易滋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情绪。

(图片来自:Huffington Post UK

曾经要晚上将近 30 年才到来的中年危机,怎么就突然砸在年轻人的身上了呢?

要说起 90 后,还真的是充满爱与恨的一代人。

虽然作为独生子女从小独享几代人的宠爱,但是经历生育高峰期的 90 后,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要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竞争压力;虽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勃发期,但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变革,还是让这一代人随时警惕,以防被最新的一代所淘汰。

(图片来自:《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剧照)

在前文提到的调查中,引发 90 后焦虑的几大原因分别是:收入少,价值观缺失以及工作压力大。

曾经还觉得自己在家里还是个“宝宝”,如今却成了职场中的叔叔阿姨;只长了年龄,薪资却止步不前;996 越来越普遍,KPI 常挂嘴边;房子买不起,就连房租都连年看涨……你说焦虑不焦虑。

本应是最意气风发的年纪,却早早地开始为职业发展、恋爱婚姻、住房甚至养老以及下一代的问题开始焦虑,有人说这是年轻一代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殊不知自诩进入“中年危机”的这一代青年人,正深刻地感受着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不想在年纪轻轻就遭遇中年危机”?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回复关键词「54获取爱范儿给你准备的摆脱「中年危机」大礼包。

在科技互联网行业,“中年危机”属于还自以为年轻的你

工作 5 年以上,年龄大概在 30-35 岁之间,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这样的人应该正当年,正是可以委以重任的时候。然而在科技互联网圈里,不好意思同学,你可能该腾地方了。

今年 3 月份,华为因为一则“准备清理 34 岁以上交付工程维护人员”的传闻上了头条。消息称,华为中国区将最先集中清理 34 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研发部门则将最先清退 40 岁以上的程序员。

(图片来自:知产力

尽管后来华为官方对此传闻予以了否认,也有知情人士表示“清理”不等于裁员,不再续约、转岗、分流都是手段,但从整体的趋势来看,“老人”的竞争力的确越来越比不上“新人”了。

45 岁就退休,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华为向来鼓励末位淘汰制。任正非在 2016 年的市场年中会议讲话中放言

我们要求在职在岗就要英勇奋斗,创造价值。……让一部分人快乐地度过幸福的平凡一生;同时,我们也要宽容那些在主航道应用奋斗、有铁的意志、铁的纪律的优秀员工,年年轻轻走上高职位。

员工结构的年轻化是整个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共同特征。

1984 年出生的马克·扎克伯格 19 岁时创办了 Facebook,Snapchat 创始人、被称为人生赢家的埃文·斯皮格尔身家达到 58 亿美元时,也不过才 26 岁;就连作者所在的爱范儿(微信号:ifanr),据说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都已经下降到了 25 岁以下。

(图片来自:CNBC.com

当年轻一代逐渐成长为中流砥柱之后,前浪们只能被无情地拍死在沙滩上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大的年长员工来说,互联网行业中的人才洗牌似乎比娱乐圈的鲜肉更新换代要更为残酷。

在互联网行业,程序员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曾经有程序员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如果能够跟得上技术潮流、熬得起精力和时间、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为公司输出成果,那这些将成为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

换言之,如果随着年龄渐长,体力精力不再允许程序员具备“赶潮流、持续产出”的能力时,他职业生涯的“中年危机”往往就到来了。

(图片来自:程序师

曾有猎头表示,一般 40 岁以上的程序员已经不再是他们追逐的对象了。年龄没有优势,创新能力也日渐下滑,但是多年的工作经验又让这些人对薪水和职位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与市场上的企业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谁不喜欢相对来说性价比更高的年轻员工呢?

在知乎上曾有程序员自嘲,“程序员没有中年危机,因为程序员中年的时候一般就换工作了”;还有人说得更“狠”一点,“程序员要防止中年危机,只要在中年来临之前死去就可以了。”

尽管玩笑成分居多,但这些回答都印证了同一个观点:如果想要避免“中年危机”,程序员要最好早做职业规划。丁香园 CTO 范凯在《大龄程序员怎样渡过中年危机?》一文中提到,如果现在去一家互联网公司看看,程序员的主力基本都是 90 后了,80 后都很少,70 后几乎绝迹。不过这些已从前线退下的老兵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了各个互联网公司的高层。

写代码虽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是要想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工作状态肯定是不可能的。在范凯看来,如果早点认识到这点,并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做好规划,“人到中年完全不是程序员生涯的终结,反而会走向个人事业的巅峰。”

但能这样做到清晰人生规划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尤其是在科技互联网圈子里摸爬滚打的这一代“非新鲜血液”,就像互联网的风口总是很快从一个跳到另一个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加班和绩效考评之中,忧虑着不知何时会被“更新鲜的血液”取代的明天的到来。

谁都不想“中年危机”,但我也很无奈啊

有的人老了,他却年轻着;有的人年轻着,他却老了。

心理学家 Elliot Jaques 在 1965 年发明了“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这个词,将其描述为“成年人遇到了人生的的概念,人生就是个体在不断接近的死亡到来前度过的那段时间”。一些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年危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可能是间歇性的,但工作往往是这种危机感的源头。

他们问自己能给后世留下什么,这种不满足感开始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有工作、有薪水,但不知道是否有权寻求更多。他们左右为难,不知道是应该安于现状,还是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图片来自:QuotesGram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年危机”,人过了而立之年,本应达到不惑的境界,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往往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感也随之而至。

但对还是青年人的我们来说(姑且还算是),这些压力早已不再是准中年人的专属,一向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的 90 后们自走入职场之后,就已经被迫实现了“断奶”。人未老,心先衰,呼喊着“中年危机”提前到来的青年人们并不是矫情,而是真切感受到了那种与现实对抗的无力感。

在中国,房子、车子、票子曾被认为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尤其是房子,是当今能够给年轻人带来安全感的最重要物件之一。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到了国内这里,变成了“买房要趁早”。没钱买房的,会懊恼自己没赶上早班车;就算有钱买了的,也会成为“房奴”,每天一睁眼就觉得欠别人的钱要还。

(图片来自:华尔街见闻

更可怕的是,房子在中国早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意涵。比如说常常与房子捆绑在一起的户籍制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人、家庭以及下一代的教育、医疗等福利;房产也往往与个人能力挂钩,看一个人能力强不强先看他能不能买房……

可以说,房子在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常青话题的同时,也变成了绑架年轻一代的牢笼。对于漂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太过夸张的房价收入比让买房成为了更加遥远的梦。

安居方能乐业,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想要在现在这个时代安居,可比自己的父辈祖辈要难得多了。

而除了房子之外,如今年轻人所面对的就业、婚姻等压力,也不可同日而语。虽然早就过了“铁饭碗”、“毕业包分配”的时代,如今的就业市场也不再是前些年有学历有能力就一定能出人头地的黄金时代了,整个大环境下的经济下行趋势以及高层次人才的扎堆涌现,让如今的年轻人有了越来越大的职业生存危机。

(图片来自:吉和网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行为科学教授 Paul Dolan 曾提出一个观点,造成中年危机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实际的生活体验,其实会比我们自认为幸福的理由要糟糕得多。比如说,一份看上去体面、收入也还不错的工作,可能会因为过度的加班而让人非常痛苦。

但出于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又不能放弃工作,甚至可以说,迫于现实的压力,虽然明知有些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痛苦要多过于满足和成就感,但还是要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

于是在现实压力的裹挟下,还自认为年轻的青年一代只能慢慢学着长大,甚至于,提前去感受本不该现在到来的“中年危机”。

有人曾说,90 后的“中年危机”其实是个伪概念。每个年代的人都会经历收入、就业、养老等问题,这群 90 后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年龄、环境和种种社会优势,其实只是在利用这个概念来“示弱”。

不过他们忽略了的是,每个时代本就不同,如今的年轻人所经历的种种“危机”,并不是一句“曾经沧海”就能一笔带过的,你只看见表面的光鲜,却不曾了解背后有多少心酸。

最近,网上还冒出了另外一个流行词汇——空巢青年,主要是指那些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孤独地游走于城市当中的 80、90 后年轻人。根据淘宝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的“空巢青年”人数已经超过了 5000 万,其中 90 后占据了其中的六成。

想看看和你一样的空巢青年还有多少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回复关键词「空巢给你看最新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

集中在一线城市、初入职场、收入不高、死宅、喜欢一个人活动……“空巢青年”们看上去似乎离“中年危机”还有点远。不过“空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在面临“中年危机”时的一种选择:无力改变现实,那就逃避吧。

(图片来自:好奇心研究所)

“今天买不起房?那就接受吧,反正明天你也买不起。”
“找不到女朋友?那就别找了,一个人看电影也挺好的。”

看上去丧丧的这群年轻人,在面对越来越难以冲破的固化阶层、在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在未来的发展希望越来越渺茫时,更多地选择去钻到自己创造的小乌托邦里。你说这是小确幸也好,小确丧也罢,他自怡然自得。

有的人老了,他却年轻着;有的人还年轻,他却老了。年龄和危机感的增长往往并不成正比,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中年危机”的提前到来也许是一种无奈,但除了发朋友圈说句“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之外,不要让危机真的把自己打倒、变成一个真正“无力吐槽的中年人”,才是正经事。

毕竟,国务院都说了,14-35 岁的我们,还是青年人啊。

题图来自:The Commonwealth Times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