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代远飞的海鸥,下一站将停靠在哪里 | 老国货去哪儿了④
年轻的我们,总惦记着一些得不到的过去。我们总爱把别人逝去的青春看作自己的“情怀”。
你很难想象一个对传统相机不太了解的年轻人,很容易就把徕卡当作情怀的象征,也很容喊出“Hasselblad Love”这样的口号。
但老一輩的摄影师不一样,他们会把情怀放在本地的一些传统的老品牌。如果提到相机的话,那肯定要数海鸥、凤凰、珠江和华夏这几大品牌。
只是,珠江和华夏均在胶片转入数码的时代退出了相机市场,凤凰也转型到光学耗材行业当中。最终在消费级相机市场上留下来的,也就只有海鸥了。
话虽如此,海鸥转向数码的这条路走得比较坎坷。
从紧凑型数码相机再到运动相机,海鸥也没有脱离窘况。一步步向专业市场迁移的他们,也逐渐淡出普通观众的视线。
当年的海鸥,不仅是昔日的“中式徕卡”
这世上有数个知名品牌,都是因“国民需求”开始的。
当中的原因跟现代不一样,人一开始制造相机不是为了“记录生活”,而是要满足国防、公安、新闻、医疗、科研、体育等领域的需求。德国的徕卡和蔡司,瑞典哥德堡的哈苏,这些品牌或多或少都是因此而起。
(插图来自:hkcamera)
海鸥的开头,也跟这几大厂商差不多。他们出生于“自主研发相机”的旧时代。
1949 年 5 月,上海市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政府要求把包括照相机在内的几个轻工产品搞出来。到了 1957 年初,在上海市计委副主任顾训方、方祖荫的领导下,组建了照相机试制小组。
随后,他们建立了上海照相机,并在 1958 年 1 月 24 日完成了第一款产品——上海牌 58-Ⅰ 型 35mm 平视取景照相机。
同年,上海相机厂商一共完成了 58-Ⅰ 型、58-Ⅱ 型 35mm 小型照相机两种,58-Ⅲ 型 120 折叠式照相机、58-Ⅳ 型 120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及 S-Ⅰ 型小型曝光表这几款产品。
到了 1965 年,上海照相机厂(以下简称上照)的带来了新品 DF-AB 型 35mm 专用照相机,并进行了试产。而在 1967 年,上海牌照相机也正是更名为“海鸥牌”,并在 1968 年正式使用。
这,就是海鸥相机的起源。生于资源缺乏、急需创新的年代,通过参考外国技术才能研发出自主产品,那个年代出生的品牌都少不了这样的开头。
而上文用“昔日的中式徕卡”来形容海鸥,这是因为上照时代的海鸥,的确是模仿徕卡研发出不少产品。
有相关资料显示,试制小组在 1957 年 10 月选定以德国徕卡 3B 型 35mm 小型相机为样机,并开始动手试制,其中的摄影镜头采用了长春光机所设计的 F1:3.5f, 50mm 镜头图纸。
海鸥时代推出的不少相机,都深深地刻着别人的影子。出产于 1973 年的红旗系列相机,就是一个参考徕卡推出的系列。
该系列当中,海鸥在 1973 年推出的红旗 20,就是一款仿制徕卡 M3 的旁轴相机。
机身顶盖上,海鸥刻上了毛泽东手书的“红旗”二字,奠定了重点机身的身份。同时,海鸥也为其推出了 50mm F1.4、35mm F1.4 以及 90mm F2 三支顶级镜头。在那个光圈普遍较小的年代,海鸥能输出这样的镜头,也已经能显示其实力。
除了徕卡,海鸥在自家 120 胶片系统中也用过哈苏和玛米亚的设计。
(插图为哈苏 Hasselblad 500c)
他们的东风牌相机用的就是哈苏 500c 型的设计,而 HAIOU-43 这款经典的双反,看上去 Mamiya C 系列双反的影子。
至于海鸥的 DF 这个经典系列,更多的是当代 135 单反融合的结果。那个时代,佳能 AE-1、尼康 FM、奥林巴斯 OM-1、宾得 ME 等等,这些主流的手动 135 机身都采用类似的设计。
传统的军舰头,转盘和转轴分别放置在两侧,卷片手柄放在快门同侧,海鸥将这些元素都整合到 DF 系列上。卡口配置上,海鸥也选择了和美能达共用的 MD 卡口,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自家在镜头上的研发压力。
另外,海鸥的 KE 和 KJ 系列相机也有禄来 Rollei 35 系的味道。这种偏于便携的“指尖精灵”的旁轴设计,也被海鸥借鉴过来了。
总的来说,旧时代的海鸥是一个经典,也是一个引入经典的人。
别人的机身和卡口,能让海鸥快速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这是一种快餐但成功的手段。毕竟,海鸥初期的目标并不是用原创卡口、机身和镜头去攻占当前的市场,而是要让中国实现相机“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这个思维下,选择把经典引入的海鸥,就比别人走快了不少,也成就了他们当年的经典。
生于经典,止于今天
随着技术发展,相机也实现了胶片到数码的过渡。
在这段过渡期内,凤凰、珠江等传统国产相机厂也逐步淡出了相机市场。离开的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第一个就是转移到专业性更强的光学领域中,另一个就是直接放弃了。
而海鸥也沉寂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最终选择在 2014 年复出。作为一个推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民族品牌,海鸥是第一也是唯一。
2014 年 8 月,海鸥带来了两款数码相机 CM9 和 CK10。这两款新品,无疑在向老前辈们致敬。
(插图来自:DCfever)
CM9 的外观参考了 HAIOU-43 的设计,而 CK10 更像是向红旗和上照 58-I 型这一类机身。取消了去取景器,机身中间用上了皮质包裹,多了点现代 LUMIX 系列的味道。
相比之前,CM9 的设计更有新意。和传统双反不同,CM9 的一 “眼” 是取景的镜头,另一 “眼” 供微型投影使用,让一台相机兼顾了拍摄和投影两个功能。配合海鸥自主研发的相机 UI 以及图像处理技术 SIPT2 与第五代自动对焦系统等技术,让人也感觉到这款新国货的诚意。
但最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是之前推出的海鸥 CF100。
海鸥 CF100 是一款面向中高端用户的高端紧凑型相机。它的产品定位跟索尼的 RX100、松下的 LX 系列相近,通过大光圈变焦镜头来满足中高端用户的备机需求。机身附带热靴,可以输出 RAW 格式图像,这些都是高端紧凑型相机必备的配置。
同时,机身搭载了海鸥自主研发的第五代自动对焦系统,用上了自产镀膜和专用 RAW 格式,这些算是海鸥热心投入的部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款 CF100 的其他配置都跟松下 LX7 非常相近,两者在性能上差异不大。如果以先推出的 LX7 为蓝本的话,那海鸥 CF100 就是一台取消了手表、AVCHD 格式和 1080p 50fps 视频录制的 LX7。两者可能在 UI 上出现体验的差异,但这个差距不大。
只是,CF100 的推出时间相对有些尴尬。
首先,CF100 跟徕卡的 D-LUX 6 不同,CF100 和松下 LX7 相隔了 1 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内,LX7 已经在市场上站立了一段时间,价格也调整过。
在这状态下,CF100 推出时就会和 LX7 形成明显的价格差。当两款机身的性能差不多,而售价相差 1000 元时,消费者就会导向价格较低的一方。而且,CF100 更是功能缺失的一方,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
还有一点,就是海鸥对 CF100 的后续处理态度。自家 RAW 在机身推出后出现不能读取问题,海鸥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反应。这样让兼顾 RAW 格式的 CF100 出现“得物无所用”的尴尬,也降低了用户好感度。
性能差异和后续跟进这两大问题,限制海鸥 CF100 发展的内因。而他们选择在一个不合适的年代出生,便是海鸥需要面对的外患。
根据爱范儿(微信号:ifanr)之前的报道,相机阵营在 2013 年时出现了大幅度销售下滑,以 iPhone 5s 为首的手机阵营迅速占据了便携拍摄市场,成为了当时的黑马。
受此影响,便携式紧凑型相机市场遭遇极大的冲击。不少相机厂商都开始精简自家的入门级紧凑型相机战线,佳能把主要精力移到 PowerShot,而索尼几乎把所有 Cyber-Shot 的入门系列全线腰斩了,整个入门市场正式步入寒冬。
不仅仅是入门机,高端机身也活得不好。
目前还能死守在市场上的,都是一些性能比较突出的高端系列,如索尼的黑卡,M43 画幅的松下 LX10 和 LX100,佳能的 G 系列还有 APS-C 画幅的 GR 和富士 X100。尼康去年发布的 DL 系列,也因开发和市场预期等因素,最终惨遭腰斩。
由此可见,现在的紧凑型相机仍处于一个水深火热的状态。海鸥的 CF100 选择在这个时候出生,的确有点不合适。而正因这个市场环境,海鸥后续推出的机型,销售状况也不算太好。
毕竟,今天的海鸥还是不能走出当年的套路。除去带特色功能的 CM9,其他产品都还带着别人的影子。在这个产品同质性强、竞争大的市场中,没有特点的产品就容易被遗忘。
当时海鸥能够拿出来的,可能就只有民族情怀了。
面对 RX100、LX100 这些高端紧凑相机的老前辈,海鸥 CM、CK、CF 系列都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还有高居不下的价格,更是进一步提高消费门槛。
消费者不选择,产品无力更新,这样的海鸥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当年借助经典走出市场的他们,现在也因这个经典的影子,在市场中止步。
为了生存,昔日的巨人也要另谋出处
今天的海鸥,仍然是国内一大影像巨人。和凤凰一样,掌握着多项专业光学技术的海鸥,依然能在国内的专业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只是,他们把重点产品和发展核心迁移到专业市场中,让我们有种慢慢淡出市场的错觉。而对于海鸥而言,这样也是最佳选择。
(海鸥林业相机)
现在的海鸥,将自家的产品重点放在林业相机、3D 影像平台等专业产品当中,消费级产品也只有运动相机和一般紧凑型相机的系列。
缺乏更新和功能冲击力的消费级产品,都不能吸引用户的关注。而从现在的状况看来,海鸥也没有推出消费级可换镜头相机的意向。哪怕是以松下、奥巴为首的 M43 阵营,也没有海鸥可栖息的位置。
换而言之,现在这只海鸥必须飞出目前用于觅食的海域。消费级紧凑型相机市场,不再是它能赖以生存的场所。或者,专业市场和运动相机这种新生领域才是它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