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我为什么尊敬刘作虎?

公司

2017-07-18 08:29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keso 怎么看(微信 ID:kesoview),转载已获得作者授权。

刘作虎是一加手机的老大。我没见过刘作虎,所以在我眼中,他就像一个谜,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自不多的媒体报道,以及他作为一加头号产品经理,呈现给消费者的一加产品。

媒体对刘作虎最普遍的一个看法,是低调。这种低调大概来自步步高系的遗传——尽可能让产品去高调,企业的老大最好神龙见首不见尾,保持一点神秘感。但刘作虎又没有低调到像 OPPO 和 vivo 的老大陈明永跟沈炜那么夸张,他和业界一直保持着不远不近、若即若离的距离。

其实在我看来,一个现代企业应该向公众保持必要的透明和开放,CEO 则是连接企业和公众的关键接口之一。过于低调的企业家,其实是有悖于人们对一家现代企业的要求的。闷声发大财这种传统的生意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刘作虎的低调,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许在于,他并不觉得有多少东西值得去说,比起对外说,他可能更喜欢对公司的设计师、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说,反复地说,不厌其烦地说。但他偶尔对外说几句,就让人记忆深刻。

本来,在手机这个产业,乔布斯去世后,踩 Apple,痛斥 Apple 没有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大家都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妥,尽管从语音助手,到指纹识别,甚至到手机中框的设计、边框材质的选择、界面视觉元素的扁平化设计等等,整个产业无时不在 Apple 深刻的、持续的影响之下,可是每个人都觉得,踩 Apple 方能引起关注,踩 Appl e方能彰显自己的出色。刘作虎偏偏要跳出来说,愚昧的人、无知的人才会说 Apple 没有创新。这一句话就得罪了一堆夸夸其谈的手机大佬,我却因此对他有了些敬意。

他另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一加只做线上渠道的互联网手机,一年只做一部顶级旗舰手机。这当然是在一加交完了 2015 年的昂贵学费之后的幡然醒悟,那一年,一加 X 做砸了,风风火火开张的 45 家线下体验店,试水两个月就宣布关张,京沪的两家旗舰店,也在一年多以后关闭。

我曾去过一加的第一家线下体验店北京蓝色港湾店,能明显感受到刘作虎当时的意气风发,说白了就是“作”。充满原木的高级质感和光线明暗效果的店面里,稀疏地摆着几件一加 2 和一加 X 手机,以及一些手机背壳、耳机、充电器等,空空荡荡的两层店面几乎无人光顾。在营业员的注视下摆弄桌上的手机,我竟然有点莫名的尴尬。我估摸,如果一加的四十多家线下店都是这种情况,它挣的那点钱可能真不够糟践的。

撤销了一加 X 产品线,关闭了全部线下店以后,刘作虎有了对一部手机、一个渠道的极致坚持。哪怕后来  OPPO、vivo 因线下渠道的优势,逆袭了“互联网思维”,哪怕后来小米都走到了线下,做起了广告,搞起了机海,一加仍然坚持一部旗舰手机、一个互联网渠道,心无旁骛。在我眼中,刘作虎的坚持显得如此特别,让他从一个产品经理,逐步蜕变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2016 年一季度还亏着两个亿的一加,凭借精心打磨的产品一加 3 和 3T,全年实现盈利,用刘作虎的话说,养活一加 600 多人不是问题。对这种经历过悲喜起落,还活着,并且活得还不错的小公司,媒体喜欢用“小而美”来形容,但我估计刘作虎根本不是一个满足于小而美的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刘作虎认为,消费者越来越在乎的是品质感,而不是性价比。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我认为性价比并不排斥品质感,但我也承认,品质感相对性价比,更容易击中消费者的情感。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向朋友炫耀:打动我的是这款产品的品质,而不是价格,是体验,而不是参数。但品质同样受性价比的制约,过于昂贵的品质,不具有性价比的品质,消费者不再视之为品质。

但刘作虎的前雇主 OPPO,却总是在颠覆我的认知。它真的用中端的硬件配置,加上核弹级的广告轰炸和渠道洗脑,把品质感做成了一种光鲜亮丽的心理感受。我无从知道刘作虎对 OPPO 这类“品质感”怎么看,但通过我用过的一加 3T 和一加 5 两部手机,我可以确切地知道,一加所追求的品质感,是有性价比作保证的品质感,而不是低配高价的品质感。

也许正是这种有性价比的品质感,让一加成为出海最顺利的手机品牌。早在一加1的时候,来自海外的收入就超过了 60%,到了去年的一加 3 和 3T,海外收入甚至超过了 70%。BrandZ 评出的 2016 年中国出海品牌  30 强中,一加被排在第 12 名。以短短 3 年的海外历程,取得这样的成绩,一加或许是最具国际化视野和行动力的中国公司。

我一直很纳闷,一加作为一个中国小品牌,怎么会频频得到《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这样的大牌媒体的关注?作为一加手机的用户,现在我知道,优越的品质才是一把万能钥匙。有时候我会担心,野心太大难免会让动作走形,摊子太大难免会不再有精力关注边框的棱线和后背的弧度,那样的话,一加 2015 年的麦城,有可能不是走一次就完了,这时候我倒宁愿一加一直都是一家小而美的公司。

小而美真的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尽管我也不确定,这个市场到底有没有给小而美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但我们真的应该有一些不一样的小公司。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