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一个美丽的误会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keso 怎么看(微信 ID:kesoview),转载已获得作者授权。
姬十三脑子里总是不停地蹦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如果不试一试这些想法,他大概会不甘心。所以从 2008 年创办公益性质的科学松鼠会开始,姬十三就走上了一条不停跟自己叫板,一直变来变去的道路。所以,这一次听说他把分答给 “干掉” 了,说实话,我感到吃惊,却又并不十分吃惊。
(分答 & 在行品牌升级倒计时海报)
2 月 6 日晚上,分答终于被替换为新的 “在行一点”。
(打开分答 app,弹出更名通知)
分答是什么?是 2016 年的第一个现象级爆款产品,是知识付费的代表作之一。这个由 10 个人的团队花 10 天时间开发的产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了,火到连必要的准备工作都还没来得及做。
虽然是一个匆匆发布的产品,分答却有着不少精巧的设计。提问者付费提出问题,回答者以不超过 60 秒的语音作答。问题被回答后,其他用户可以 “1 元偷偷听”,来自偷偷听的收入,提问者和回答者各得一半。凭借这些设计,这个轻量级语音问答产品,成功建立了一种利益共享的多赢机制。
比机制设计更加为人称道的,是分答团队出人意料的运营能力。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请来了史航、木子美、佟大为、汪峰、冯仑、曹云金等名人做答主,让我不禁想到了当年的微博。运营能力一直都是微博笑傲江湖的本钱,现在竟然被一个有着浓重书生气的小团队给复制了。王思聪的出场,更是让分答一夜之间成为一款大众产品。
(2016 年分答、在行、果壳网的百度指数)
当时有评论认为,在行团队出色的运营能力,让分答得以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分答上线仅一个多月,就有了超过 1000 万授权用户,100 万付费用户,交易总额超过 1800 万元。在这期间,在行火速完成了 25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估值超过 1 亿美元。
这种火爆,完全不像是一款知识产品的火爆。有人问,为什么 “才华榜” 上全都是情感、八卦话题,而热门答主大都是明星大 V?这跟分答的知识共享定位是否冲突?姬十三说,“只要是靠头脑吃饭的,都是知识。” 对于分答实际上是打着知识经济旗号的粉丝经济的质疑,姬十三回答说,粉丝经济和知识经济并不冲突,“粉丝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放大通路。”
当时我隐隐有一种感觉,分答将不可避免地走上娱乐之路,就像微博那样。偶像和粉丝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娱乐元素。微博做不了社会脉搏的晴雨表,但成为娱乐基础设施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也更适合微博的气质,今天的微博就比它的祖师爷 Twitter 值钱,尽管后者有美国总统站台。
分答做得了真正的知识共享吗?就凭 60 秒钟的音频?开玩笑吧?分答只会被王思聪引爆,绝不会被 Dr 魏点燃,就算公众实际上会把心理学教授当成知心大姐看待。公众对国民老公最喜欢的啪啪啪的姿势的兴趣,远超过对黑洞和暗物质的兴趣。但姬十三还是坚持要做那个把知识经济和粉丝经济结合在一起的东西,这也许缘于他的知识分子的潜意识,他想要打造一批知识网红,“每一个知识人都应该拥有大量的粉丝。” 他说。
不过很快姬十三的自信心就遭到重击。8 月初,心高气盛的分答,被迫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47 天,年度最火产品成了年度最快哑火产品。或许这时候姬十三才幡然醒悟,粉丝经济并不是他擅长驾驭的。兜了一大圈下来,才发现那个如流星般闪耀的分答原来是个十足的误会,被吹上天的猪搭上的不是自己想要的风口,就像一个搭错车的可怜的乘客。
复活后的分答,逐渐将注意力从网红和粉丝的娱乐关系上移开,转向最传统的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陆续推出并迭代了受邀专家即时回答用户问题的 “快问”,在一定时间内将一个特定问题讲透的 “小讲”,以及围绕付费课程互动的小班 “社区”。像所有做知识收费的公司一样,分答也终于变身为一个课程平台。
教育是个大多的产业,看看这遍地的教育公司和培训机构你就知道了。好未来市值 160 多亿美元,新东方市值 140 多亿美元,特别励志。干医疗的,希望全世界都是它的患者,干教育的,希望全世界都是它的学生。现在看上去,姬十三那颗干教育的心大得无边无际。
但是,王思聪留给分答的印记太深了,事情过去快两年了,提起分答,公众的认知还是那个一块钱围观名人的地方。姬十三或许会希望分答从来都没火过,但是那些在分答最火的时候投资在行的投资人,甘心成为一家教育公司的投资人吗?
我很佩服姬十三 “干掉” 分答的决绝和勇气,作为一个一直在挖井的人,分答是他曾经挖过的最深的那口井,没有之一。也许,分答本来可以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误会,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但好的创业者一定是不恋旧的,恋旧的都是文艺青年和垂暮老人。
新分答来了,这一次请 “在行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