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年笔记经验总结,这份干货满满的笔记指南值得收藏 | 有用功

AppSo

2018-07-13 12:03

你会不会时常在想:为什么你下载了那么多笔记应用,仍然做不好笔记。

如果你的笔记毫无重点、没有结论,只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发生的事或者知识点。如果你想找回某一个关键笔记,但是却一直翻不到。如果你重新看回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之前的笔记,但是毫无印象,甚至脑海里很难再现当时的内容。

那么,你或许还没有掌握帮助你管理工作、管理学习的笔记方法,那么什么样的笔记才是好笔记呢?

好的笔记不仅能让你一秒扫描出重点,还能让你迅速提取记忆,重现关键点。今天 A 君将从逻辑和形式上教大家如何做笔记。

懒人目录

  • 这些有逻辑的笔记法
  • 善用工具让你的笔记更好看
  • 整理和升华

这些有逻辑的笔记法

掌握方法,会提高你的笔记效率和效用。如果你是善于用笔记爱好者,你对经典的笔记法肯定不陌生,市面上也有很多相关的介绍书籍,接下来会用更加易懂的方式给大家一一介绍。

1. 康奈尔笔记法

康奈尔笔记,这个笔记的工作方法,来自康奈尔大学。康奈尔笔记把一页纸分成了三部分:

红色标注的最大的空间是你的笔记板,按照日常的习惯记录下要点,例如按照时间顺序记下今天的日常,又或者按照讲师的传授,记下课堂知识点。

左边绿色标注的地方叫做线索栏,是用来归纳右边红色标注的内容。既然是归纳,那么就一定是具有概括性的提纲挈领。这个部分可以在充分消化完笔记板里的内容之后进行填写,通过填写线索栏能让你主动地去消化笔记板的内容,起到梳理头绪和归纳重点的作用。

下面的一栏叫做总结栏,要求你用一到两句话总结整页笔记的内容,这是整页笔记的重点,促进你思考,是精华中的精华。

这种方法也叫 5R 笔记法,这种笔记法适用于:

1. 记录课堂知识

  • 记录(Record):将课堂知识点记入笔记板,例如
  • 简化(Reduce):概括知识点记入左侧线索栏,可以在完成笔记板的过程中概括知识点,也可以在笔记板全部完成之后进行概括。
  • 背诵(Recite):将笔记板内容遮住,通过线索栏背诵还原课堂知识点。
  • 思考(Reflect):过程中思考到的随感、意见或者疑惑,可以再单独记录,备注在笔记中。
  • 复习(Review):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通过查看总结栏和线索栏,检查自己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重新回顾和温习。

2. 进行从 0 到 1 的某个专项学习,用于梳理学习思路

  • 记录(Record):将专项内容的知识点记入,例如在学习如何做 ppt 时,将 ppt 学习涉及的知识点或者学前疑惑计入,例如什么样的 ppt 适用于工作总结,例如数据较多的资料应该如何呈现。
  • 简化(Reduce):将记录下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概括,就可以将以上的知识点总结为:PPT 的选用、PPT 的数据呈现、PPT 的排版等,将知识点记入左侧线索栏,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 背诵(Recite):通过资料学习,不断地填补搜索栏中的内容,还原出在对应关键点的相关知识,例如 PPT 的选用分为目的和场景,目的有工作总结,有策划提案,有毕业论文,场景分为现场演讲、邮件知会等,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 PPT 制作窍门。
  • 思考(Reflect):过程中的随感、意见或者疑惑,可以再单独记录,备注在笔记中。例如现场演讲的 PPT 可能会涉及到的投影、动画设计等等。
  • 复习(Review):你可以通过查看总结栏和线索栏,检查自己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重新回顾和温习,缺乏了哪些知识点尽快补充。

2. 麦肯锡笔记法

麦肯锡,作为一家顶级的资讯顾问公司,资讯员工们都会采用一个框架为「空-雨-伞」的笔记方法。在麦肯锡,所有思考都需严格按照「空-雨-伞」三步执行。

麦肯锡同样把笔记分为了三个部分,空-雨-伞。

空,即天空,代表现在情况。雨,对此情况的解释。伞,针对此解释而采取的行动。

抬头看天,发现天空中的云朵有些异样,解释为「好像要下雨了」。根据这一解释,判断应该采取「带伞出门」的行动。

相比于康奈尔笔记法,麦肯锡笔记法更适合用于注重执行的工作笔记,项目跟进笔记。

如果你能够严格按照以上的经典笔记法进行笔记,除了可以得到美观且高效的笔记,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能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和内容整理的能力。

康奈尔笔记法锻炼你提练重点概括知识的能力,麦肯锡方法让你学会思考现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执行问题,这些都能为你在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困难提供思路行的引导。除此之外,还有高桥政史总结出来的一张纸整理术,将解决工作问题比喻为过马路的四个步骤:

  • 看:看看有没有车辆,有多少车辆(即有多少待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
  • 观察:观察车辆与你的距离(观察你解决问题需要付出的成本,如时间、人力)
  • 想象:想象车辆与你相遇需要多长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多少人力、并且通过什么方式解决)
  • 展现:也就是执行的阶段(将以上的整理归纳进行反馈和执行)

以上的笔记逻辑,用于目的性极强,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执行工作,

以提高粉丝互动来说:

  • 空:粉丝留言互动较少,粉丝积极性较低
  • 雨:没有专题性的策划工作、没有足够吸引粉丝留言互动的话题
  • 伞:结合近期热点策划互动栏目,提供有奖互动等

以策划一个 KOL 资源提案来说:

  • 看:目前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例如客户需要有 KOL 资源对项目进行宣传。针对这需求,你可能需要解决客户需要哪个方向的 KOL,是吃喝玩乐类的还是美妆时尚类的。
  • 观察: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你知道你需要调动公司的 KOL 资源,需要给客户一份完成的 KOL 资料表及服务提案。
  • 想象:在完成以上的工作时,你需要和部门的谁对接,你需要提交什么资料进行申请,你需要耗费多少时间进行筛选、整理。
  • 展现:将以上的内容付诸执行,你可以得到一份具有时间节点的工作进程,最后你呈现给甲方的是一份有详细 KOL 资料的提案,里面应该包含 KOL 资源优势、报价及对应服务等。

善用工具让你的笔记更好看

如果你能按照以上的笔记逻辑进行笔记,相信你的笔记已经达到了第一级目标,也就是有逻辑,接下来就要锦上添花,让你的笔记更加美观,这里的美观不仅仅是看起来好看,而应该是用起来好用,例如让你能够更快地检索到重点,更好地梳理 todo 项,更好地分类内容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是通过纸质或者电子笔记完成内容整理工作。先说说最原始的纸质笔记,有研究表示,关掉电子设备,在纸上手写笔记能让你更加专注,更能进入极致的思考状态。

喜欢用纸质笔记的朋友,可以选择购买模板笔记本或者方格笔记本。模板笔记本是指按照经典笔记法进行印刷的笔记本,上手就能用。

方格笔记本,能够让你更灵活的运用方格对内容进行分割,你可以根据以上的经典方法进行划分,又或者是加入自己的创新,重新规划分区。

纸质笔记和电子笔记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无法进行智能搜索及类目的整理,这样是大家渐渐地从纸质笔记转向电子笔记的原因。

当然,纸质笔记也有一些方法能够让你更好的分类,手动检索出你想要查询的内容。

1. 选择使用活页笔记本,可随时删减、更换内页。

采用分页纸或者书签可以帮你进一步对内容进行分类。

笔记数较大的时候,就直接将同内容的收纳到同本笔记,贴上标签进行标注。

2. 善用排版区分内容,例如分割页,无序列表、有序列表。

3. 使用荧光笔或者标记,标出重点,或者用箭头表示工作流程。


4. 利用便利贴描绘思维脑图整理思路,或者记下 todo 项,单独插入某页笔记里。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笔记法之后,你可以开始对其进行更高效的运作。例如,采用缩写 S 表示 Search ,代表需要检索补充资料的内容,例如采用三角符号表示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例如用 ?表示有疑惑需要解答的问题,或者直接写 @ ,表示你需要寻求谁的帮助。

以上的一些纸质笔记小窍门会让你的笔记更加美观,而如果已经将笔记「数字化」,刚才提及的操作在电子笔记上都能实现,这里以印象笔记为例。

1. 活页笔记本和分页纸对应的是笔记本和标签。

2. 排版器能满足更多的排版要求,你可以使用高亮和分割线区隔内容。

4.  插入项目文件,随时更改。

或者辅用思维脑图梳理思路。

5. 形成个人笔记习惯后,例如用星号标注重点,你可以直接搜索出笔记内的重点。

 

使用电子笔记的好处还有,可以随时跳转到其他笔记。

你还可以直接生成目录。

相信形成掌握了以上的笔记美化窍门,你的笔记不会是瀑布式地毫无重点的笔记。

整理和升华

在形成具有逻辑和美观的笔记法后,无论是纸质笔记还是电子笔记,都要坚守 2 个原则。

1. 整理

定期整理,将未完成的笔记补充完成,将内容重复的笔记进行合并,将不必要的笔记进行删除,建立你的笔记系统,管理你的内容。

你可以按照项目分支管理你的笔记,你也可以用时间管理你的笔记。

2. 升华

不管内容梳理的逻辑方法,还是内容呈现的笔记方法,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升华。例如坚持做读书笔记的人,建立了如下的读书笔记模板:

例如长期做会议记录的人,建立了如下的笔记模板:

今天的笔记方法论就分享到这里了。你或许已经下载了很多笔记的应用,掌握了很多笔记工具的操作,但是在使用工具之前,一定要好好钻研一下记笔记的方法,按照以上分享的方法建立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笔记逻辑,建立固定的笔记模板。

在实际过程中,你或许还会来不及记录笔记,梳理关键字,考虑美观的各种问题,这些对于笔记新手来说非常正常,记笔记也是一个习惯需要慢慢养成,相信 A 君,掌握好做笔记的技能,绝对会让你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你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做笔记,管理笔记的呢?欢迎分享。

题图及文中部分插图来自视觉中国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