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开车可以,别污

AppSo

2018-12-26 21:00

车子驶上上班日略显拥挤的大桥。冷空气刮来的蓝天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大风停歇,气温回升,颗粒物重新淤积在这座城市的半空中。透过车窗望去,城市天际线被笼罩的雾霾模糊了边缘,同样看不真切的阳光跟灰霾搅拌在一起,给人一种奇怪的窒息感。

这只是无数个稀松平常的日子之一罢了。

值得庆幸的是,大气污染能够被直观地观察到,几乎每个天气预报软件都会列出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户外空气质量早已成为大众话题。我们改变不了糟糕的空气,至少还可以被动地做出应对措施。

雾霾易防,但在暗处还蛰伏着另一个危险的敌人,那就是封闭空间内部无形的空气污染。

而车厢,则是其中一个常见的封闭场景。大多数人都曾有长时间待在密闭车厢的经历,却少有人关心车内的空气质量。如果车厢内的空气污染仅来源于雾霾等外界污染物,那么特斯拉、比亚迪、丰田先后推出的「HEPA 空气净化系统」、「绿净」系统、「nano 纳米水离子空调」等物理过滤技术便足以应对,因为它们的本质无异于安装在汽车与外界之间的空气净化器。然而,它们虽能对付雾霾,却对车内污染的「主犯」无能为力。

要想真正降低车内污染,更重要的是减少车内材料排放的污染物。或许从源头上阻挡威胁的沃尔沃「Clean Zone 清洁驾驶舱」方案会是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哪怕没有外界污染空气的输入,车内空气仍可能比我们所想的要「脏」一些。汽车内饰中经常使用的皮革、塑料、织物、涂料、橡胶、人造板材等材料往往是污染的「重灾区」,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助剂、添加剂等会部分残留,并在漫长的使用时间内持续挥发——它们被统称为「挥发性有机物」(VOC)。研究显示,VOC 才是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因。遗憾的是,人们对此往往知之甚少,哪怕已经闻到异味,通常也只试图用车载香水覆盖味道,而非担忧其可能造成的损害。

分子运动论表明,分子的平均动能正比于体系的绝对温度,亦即环境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随着汽车行驶过程造成的温度上升,会有更多 VOC 被释放出来,汽车内的空气污染问题可能要比静态测试结果所显示的来得更严峻。

处于多种 VOC 混合环境下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长期威胁。一方面,挥发物造成的异味会让我们感到不适,提高晕车的概率。另一方面,多种 VOC 成分会通过皮肤或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作用于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晕、恶心、记忆力衰退或其他并发症状,污染物中常见的苯和甲醛更是被列入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一类致癌物」清单,这意味着它们与癌症的发生存在强烈相关性——还记得 8 月份沸沸扬扬的自如「甲醛门」事件吗?

然而管控车内污染物的相关法规姗姗来迟。第一部评价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的国标文件是从 2012 年 3 月起实施的 GB/T 27630-2011,它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污染物的浓度要求。遗憾的是,这只是一份推荐性标准,缺乏实质约束力。

相较之下,日本早在 2007 年便实施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以及《汽车车内 VOC 的检测方法》,要求乘用车 VOC 排放需达到相关部门制定的浓度指导值才能下线。尽管环保部于 2016 年公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环办科技函 [2016]150 号),新标准将替代 GB/T 27630-2011,在标准上更为严格,且将会变为强制性标准。但随着部门改组,新标准的评审完成似乎变得遥遥无期,目前起效的仍是此前实施的推荐性标准。也就是说,控制车内空气质量,此刻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厂商自觉。

现实也不容乐观。由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牵头发布的《2017 年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测评的 51 辆车中有 36 辆总挥发性有机物高于国家参考值,4 辆车车内甲醛浓度高于参考值,42 辆车的气味被评为「能明显察觉、令人不适、严重不适」级别。

只有少数厂商在提供洁净空气上走得足够早、足够远。例如前文提及的沃尔沃 Clean Zone 清洁驾驶舱技术,就脱胎于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即开始设定的空气标准,以创造一种哪怕过敏者也能舒适自如地呼吸的车内环境。时至今日,配备于沃尔沃 S90 全系列轿车上的 Clean Zone 技术已能够提供相对完善的全方位车内空气解决方案。

Clean Zone 的核心是内部空气质量系统(IAQS)。它配备了传感器测量进入汽车的空气质量,假如检测到外界空气质量不佳——像行驶在空气污浊的隧道里头——汽车便会自动关闭其进气口,然后切换到内部空气循环,避免超出过滤系统处理能力的污染空气进入车内。PM 2.5 传感器监控到的车内外空气指数将实时显示在中控台,让驾驶者一目了然。

进入循环的空气仍需经过多重过滤系统的净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灰尘、花粉以及其他颗粒物进入车厢,其多层活性炭滤芯对 PM2.5 颗粒物的过滤率可达 95% 以上,并且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异味。此外,车内四区空调带有负离子发生器,能够有效地吸附各类颗粒物,带来新鲜空气的清新味道。

事实上,早在上车之前 Clean Zone 便已开始保护程序。一旦解锁车门,CZIS 主动式座舱清洁系统即开始运转,排出停车时积聚的陈旧气体,替换以新鲜洁净的空气。

从外部过滤空气只是 Clean Zone 清洁驾驶舱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消除汽车内部的有害排放同样重要。为了降低 VOC 造成的威胁,沃尔沃建立了严格的制造工艺流程。考虑到大多数有机物残留出现在座椅聚氨酯材料发泡反应时,沃尔沃采用了高品质发泡材料添加剂以及反应型催化剂,减少材料本身造成的污染;再在内饰注塑件上使用「半开模」发泡工艺,在开模反应早期迅速排出各类有害气体,从制造源头控制车内材料的 VOC 排放。

制造完成后,汽车内饰中的非金属材料还必须经过高温「排毒」检测工序,在高温刺激下材料释放的 VOC 需达到沃尔沃设立的、远低于国家建议标准的排放值方可「通关放行」。同时,生产线还对面料、泡沫、骨架等每一件单项零件设置了严苛的排放要求。

另外,公司组织了专家团队,测试车内每一项材料(如地毯和儿童安全座椅)发出的气味,以确保其气味不至于过重,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在近乎吹毛求疵的严格要求下,每一辆出厂的沃尔沃 S90 轿车,内饰的 VOC 残留均远低于国家标准,让驾乘者穿行在喧嚣都市中也能呼吸到堪比出自新风系统的清洁空气。在关乎健康与安全的领域上的细致管控,既是沃尔沃品牌「以人为尊」设计理念的体现,也是让沃尔沃汽车在竞争激烈的乘用车市场脱颖而出的差异化优势之一。

前路漫漫。在我看来,在户外抑或车内能够安心呼吸本应是天然的权利,而非需要艰难探求的理想,没有人应当遭受「生化危机」。科技与厂商自律打开了一扇触及更美好未来的大门,从这个角度看,为人的健康作出的每一点努力都值得称赞。潜藏在沃尔沃 S90 背后「最具人文温度」的工艺,体现了品牌抱持的社会责任感。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