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Just.me:社交的皮,邮件的心

AppSo

2013-04-19 17:19

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部落的人们无所谓社交,没有汽车飞机的夜晚,谁在干嘛,只要用耳朵听一听就知道。那时候,人的社交圈子很固定,很紧密,想问些什么,吼一嗓子就可以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聚集了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开始有死党、熟人、一般朋友之分。

逐渐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开始流行起来。因为关系亲疏有别,我们跟别人说的话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死党自然是无话不说的,熟人会讨论许多感兴趣的话题但不会涉及隐私,而一般朋友,估计会关心一下日常的衣食起居问题,但谈不上交心。然而,当 SNS 出现后,它开始将人的关系炖成一锅浓稠的粥,亲疏有别的感觉开始消失。

你说话不说话,都会有人关注你,如果你说话声音够响亮,经常和别人吵架,那关注的人更多。人人都有一个闪耀着聚光灯小舞台,在上面尽情演出,可以收获观众,但也享受到明星的待遇,一言一行都被曝光。聚光灯既是自由,也是枷锁,媒体没有朋友。社交网络,是社交为重,还是发布信息为重?

一切一切,都是“度”的问题,“火候不够,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

获得 Google Ventures、True Ventures、SV Angle、Michael Arrington 等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关注的社交应用 Just.me,就是为了解决眼下社交网络圈子的问题而生,它尽力做到既保留社交网络的私密交流感,又提供每个人公开发声的渠道。创始人 Keith Teare 说,“结合社会化通讯和社会化媒体,是时候让用户掌握自己的社交网络了。”

而 Just.me 的应用设计本身,如何把握社会化通讯和社会化媒体之间的“度”呢?它没有将人放进一个又一个圈子里,而是让用户主动选择发布信息的属性——Just.me 认为信息有三种尺度,公开、半公开以及私人。也就是说,它兼顾了我们“交流”以及“展示”的意愿。

IMG_2507

进入 Just.me 发送消息的界面,可以看到,它设置了三种消息,一种只能自己看到,一种仅限于自己联系人列表中的收件人看到,一种所有人都能看到。公开的消息不但会发布到 Just.me 的平台上,还可以同时发到 Twitter 和 Facebook 这两家国外主流的社交网站上。

IMG_2500

Just.me 也将人群分为三类,一种是与我们实际有过接触的联系人,一种是我们在 Just.me 这个社交平台上所关注的人,一种是关注我们的人。

现代网络中另外的难题是:有了网络出现之后,人际关系更加分裂——因为不同兴趣,我们与别人聚集在不同性质的社交网络上,看书到豆瓣,骂娘到微博,开玩笑到 QQ 群。虽然是方便的,但有时候也感觉自己没有精力去维护。所以,我们需要横跨多个平台发布消息的工具,Just.me 正是如此。

从理念上看,Just.me 是移动社交应用的集大成者,整合通讯录,它可以成为 IM,整合展示墙,它又是 SNS。但实际上,它为了兼顾了隐私与公开,采用两套账号体系,一套是用户在自己平台上注册的,一套则是电子邮箱(通过 API 从手机通讯录中读取)。而整个应用设计得像是一个消息发送器,我找不到聊天窗口的存在,而其他人若要回复我发送的消息消息,还需要登陆 Just.me 的账号。这照顾了美国用户不习惯用短信,习惯用电子邮箱的习惯。与 Facebook Home 的 Chat Head 功能相比,Just.me 缺乏一种跟人聊天的感觉,套着社交的皮,却是邮件的心。

实际上,我一直希望有大一统的工具处理微信、微博、豆瓣、WhatsApp、邮件、短信,集成葡萄社交助手“特别关注”的功能,只关注不同平台上与我相熟的人。但这样的工具,在“围墙花园”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估计很难看到了。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信奉科技和潮流的可能,相信激情和坚持的力量。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