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电子时代,如何阅读才能让我们受益良多?

AppSo

2016-04-23 21:40

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流行趋势之一,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又怎么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呢?

一、套餐的心理学

虽然知道是商家的手段但是真的好划算啊忍不住了。

每个月 12 元能阅读 4 万多本电子书,这样的套餐看起来真的十分诱人。其实将产品打包成为套餐的销售的手段是营销界的经典手段,运用得最炉火纯青的大概是麦当劳蜀黍和肯德基上校了。来看《怪诞行为学》作者 Dan Ariely 说的《经济学人》试验:

  • 套餐 A. 电子版,59 美元
  • 套餐 B. 印刷版+电子版套餐,125 美元

你会选哪个套餐?想好了,然后再来看:

  • 套餐 A. 电子版,59 美元
  • 套餐 B. 印刷版+电子版套餐,125 美元
  • 套餐 C. 印刷版,125 美元

你会选哪个?第一直觉是选 B 对不对?其实你可能已经受到了操纵。当只显示 A、B 选项时,有 32 名参加者选了电子版, 68 人选印刷+电子版。而加上了一点也不划算一定没人选的 C 选项的时候,就变成了 16 个人选电子版,而 84 个人选印刷+电子版。

在面对商家的诱人套餐,我们要先思考自己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没有这项服务,我会怎么使用?这个广告吸引我的点是什么?吸引我的点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的一年的阅读量不够 30 本书,可能这个 Kindle 的这个包月服务不太适合你。

working in stabucks

二、电子阅读 vs. 纸质阅读

纸质阅读能让我们通过空间等物理质感记住知识。

除了吸引旧用户消费新套餐以外,这个广告也让一些人萌生入手一部 Kindle 的想法。除了价钱是否划算的问题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电子阅读的效果。有很多心理学研究者对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的效果比较而做过实验,Margolin 和 Kretszchmar 这两位学者为首的研究成果发现两者没差,但是还有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阅读屏幕上的文章会阻碍高层次的认知理解,元认知和回忆,也就是说长期的电子阅读可能会对我们的高级思考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这也让我想起《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对电视的看法,电视节目有一个非常一致的特点是自成一体,没有前提条件。而现在读者在电子屏幕上阅读每篇文章之前都不必特意储备知识。我们可以上一分钟点开恐怖事件的信息,分享一个 Pray 到朋友圈,下一秒就将段子加上「哈哈哈哈」发给朋友。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们的思考节奏也变得零碎。

而在去年,心理学研究者 Anne Mangen 和 Don Kuiken 尝试让学生们分别用纸质书和 iPad 阅读同样的小说和非小说文章。结果发现,在 iPad 上阅读叙述性的文章,即使它在描绘「真实」的事,也会比阅读非叙述性的纸质文章的更少叙述连贯性和转化,因为他们无法抵抗 iPad 带来的干扰。

但其实我们吸收知识、在脑中架构知识的结构其实靠的不只是视觉,前后翻页、做笔记等的触碰动作也能帮助我们通过物理空间感知来定位知识。例如我们经常寻找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回忆是在左手边还是右手边,当时手指捏到的厚度等。而因为电子书无法做翻页、笔记等的动作,所以实验中的 iPad 读者会在空间和时间上无法感知文字在整本书中的架构。从而削减阅读效果。

  • 如果要使用电子书,就尽可能增加其它感知线索:
    边看边在笔记本上面做笔记。
  • 对每个部分的内容做好重点标注,看完书之后在浏览一次标注。对整本书的架构有更加清晰的概念。
  • 看完之后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别人你的收获,输出知识有助于你去重新去建构知识架构,还能通过交流发现一些盲区。

三、无论如何,多读点书都是好的

在你的阅读量大到能鄙视电子阅读的效果之前,还是乖乖地多读书吧。

虽然电子书阅读效果不如纸质书,虽然你看的书不一定能值回票价,但它也有着便于携带的优点。尤其是要长期外出时,无法带上很多本书。利用路上半小时时间读 Kindle ,即使阅读效果比纸质书打了 8 折,也总比完全玩半小时手机更好。

在一开始我们为你剖析打包套餐是商家的策略,但是回到你自身的衡量,除了书的单价,还要考虑读书的价值。

商品除了自身的使用价值,也要考虑它给你自身带来的影响:我在使用这个产品的过程中是不是能形成想要的习惯?使用这个电子设备是不是能节省我大量的时间?

如果一杯饮料的钱能让你从此开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那可比一两本电子书值钱多了呀!

giphy

声明:「领客专栏」所有文章均由原作者授权 AppSolution 发布/转载,任何个人/组织未经授权不得使用。本文转载自「友心人」,原文链接:在这个电子时代,如何阅读才能让我们受益良多?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