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价值远不如没读过的书高。
不少人都「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即便看着一柜子都是没读过的书,我们还是忍不住继续买新书。如果你真的会偶尔抽出本书来看,而不是只为了消费购物的快感,那么,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书籍《黑天鹅》中,曾提出了一个「反图书馆(antilibrary)」概念。著名作家 Umberto Eco 家里有将近 5 万本藏书,他看完了全部吗?那可不一定。
▲ Umberto Eco 在家中书房,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塔勒布认为,长期将自己围绕在大量尚未阅读的书籍中,是一种持续对自己知识有限和无知的提醒方式,这些未读的书组成的就是「反图书馆」:
私人图书馆不是鼓吹自我的附加物,而是一个搜索工具。读过的书的价值远没有没读过的书高。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你的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多地包含你所不了解的领域的书。随着年纪增长,你将持续积累知识,而你所也拥有的没读过的书也越来越多,它们就在书架上威吓着你。
从这个角度来看,「反图书馆」对个人知识有限进行持续提醒,使人保持谦逊,让人远离因无知而盲目自信的状态。而普遍共识是,当你越能坦诚面对自己在特定方面的知识限制,学习起来的效率也会更高。
▲ 图片来自 WriterWest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人们没有将「买到书」和「拥有知识」划等号。
在豆瓣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中,交流哪家电商买书折扣优惠大是大家最积极讨论的话题,但阅读书本身,却不是。知乎用户曾在话题「如何看待「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的行为?」中分析:
我可以把这种焦虑形容成一种叫做「填充自己的焦虑」。也就是我们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是还需要填充的。比如多读一本书,多看一部电影,多学一节公开课。长此以往,读书,看电影,学公开课这种行为本身好像已经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买书,下载公开课与电影的这个过程。
另一位知乎用户 Andy Lee 则认为,人们是在不经意间将占有书和占有知识混淆了:
人们囤积书籍一方面是有一种心理混淆,混淆了对书的占有与对知识的学习。这种混淆或许有其演化心理学的基础 —— 一种基于神经递质的心理奖励机制可能无法区分对信息载体的占有(买书)和对信息的神经储存(读书)。
换言之,想要从家里藏书中收获知识,重点还是要腾出读书的时间。不过如果真的只以购书为乐,那……也算是支持出版业和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