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为什么年轻人要假装热爱工作?什么时候表演型工作狂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 Erin Griffith,《纽约时报》

大声

2019-02-26 08:30

勤奋工作没有错,但当拼命工作不再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而成为目的本身,甚至是一种在逐渐走向主流的生活方式,这种「burnout(因工作精疲力尽)」文化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

Erin Griffith 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分析,这种文化成因有几个。

在他看来,这种文化起源于科技行业。90 年代,Google 开始在公司设立餐吧和按摩区等「福利区」,但说到,这些终究都是为了让员工愿意在公司工作更长时间。

▲ 搜索「#hustle」就能找到很多励志标语

此外,「硅谷钢铁侠」Elon Musk,坐拥 2400 万推特粉丝的他喜欢宣扬「没人能在每周工作 40 小时的情况下改变世界」,但当他说这个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完成任务后可拿到的 500 亿美元的股票奖励。

Griffith 认为这种狂热的「热爱工作」文化看起来像是「骗局」。鼓励的口号和呼声大多来自管理层,这些人一般不用做「实际的工作」,但却能从员工的努力中获利。据统计,美国人均工资增长多年来基本停滞不前。

再者,公司成天喜欢将「改变世界」挂在嘴边,并逐渐将人的工作等同于个人的所有价值。即便电视剧《硅谷》好几年来都将「让世界变得更好」当讽刺来说,大家还是甚少意识到公司和高管在利用这种方式令员工将自身的个人价值等同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人本身。

▲ 图片来自 Tap2Pay

与此同时,在 Griffith 看来,宗教在社会活动中的削弱让千禧一代陷入某种「信仰缺失」,而「生产效率」和狂热的工作文化似乎成为了一种替代,而「Elon Musk 们」就是他们的「教主」。

而对于不得不面对越来越激烈工作竞争的年轻人而言,告诉自己「我爱工作」也许也算是可安慰自己的一种善意谎言吧。

部分人已经从这番狂热中醒来,并认为更多人都将意识到这种过度的工作文化的荒谬:「我会尝试提醒自己,如果我明天死了,我工位上那些塑料奖座后天就会被扔到垃圾桶。而且,我职位登上招聘版的速度也许会比我上讣告更快。」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小屏手机爱好者正在体验用 Pro Max 生活。 合作请加微信 carmencia

原神上玩的好,其他游戏想玩但是没有,到时候市场上会举手,大家会被容易举手的吸引走。

查看全文 —— iQOO 副总裁罗峰

关于影像的审美,我们一直认为审美是一个多元化的,无论是某一个阶段,可能某一些声音会占据一个阶段的潮流,话语权。但是它是其中的一种,它不能代表所有。

查看全文 —— vivo X 系列产品总经理韩伯啸

增程大三排黄金时代正在过去。

查看全文 —— 蔚来创始人 李斌

我们开设社交账号的初衷并非成为「网红」,而是希望建立与用户直接、平等沟通的桥梁。

查看全文 —— 岚图汽车 CEO 卢放

10000mAh 电池手机是我们接下来一定会推向市场,不会等太久,而且也挺好看的。

查看全文 —— 真我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