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原本应拯救我们,但它却成为了「特洛伊木马」,带来了一个不稳定的经济未来。
Medium 上的数字杂志《OneZero》撰文回首了「共享经济」在过去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记载了这个概念从被人们认为是可改变这个过度消费的社会的「救星」,到今天近乎完全变质的现状。
在「共享经济」这个名词出现前,Craigslist 于 1995 年让点对点的租赁和销售成为主流;2000 年的 Zipcar 让会员按天、小时甚至分钟来租车;而诞生于 2004 年的 CouchSurfing 则将每一个客厅变成酒店。但那都是在移动互联网起飞前,都没有声名大噪。
大家普遍认为,「共享经济」这个词语来自 2008 年书籍《Remix: Making Art and Commerce Thrive in the Hybrid Economy》。当时,它被认为是新一代的商业模式热潮,可打破传统边界。投资和科技圈称其可将美国从「重资产生活方式转变为轻资产生活方式」。
在多年里,「共享经济」大多是基于社区的小型服务,直到忽然有一天,「大科技公司介入了。它(共享经济)完全被劫持了。」
为了满足科技界投资者的盈利期待,获得投资的公司激活了沉睡的资源还不够,它们还需要投入更多,因为它们要增长,平台需要扩大。
▲ 「鳄鱼眼泪」
不少研究都指出 Uber 和 Lyft 不仅没有缓解交通拥堵,还将消费者从真正的「共享」交通工具中抽离——公共交通设施。路面上的车也越来越多,因为人们为了做司机开始去购买或者向平台租车。
由于一直游离于传统租赁业,「共享经济」一直处于管制的灰色地带,让合同工的收入比原本更低;它原本被认为可带来更公平和去中心化的资源共享,但现在却只是让资源更集中化,且难以规范管制。
今天,人们开始将希望投向「区块链技术」,认为它重新定义信任,替代机构中介,实现更自由的资源交换。听起来就和十年前的共享经济挺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