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买礼物来监视我们的亲人,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圣诞节到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收到礼物?不管是平安夜的苹果还是圣诞袜的惊喜,不管是元旦的跨年礼还是春节的压岁钱,这种节庆日的礼物支出总是必不可少。
Vice 的编辑 Jason Koebler 今年就给自己的家人买了不少礼物,但其中有不少礼物,他自己其实也不喜欢。亚马逊智能家居品牌 Ring 的门铃、 23AndMe 的基因测量包、亚马逊 Echo 的智能音箱……这些东西被 Jason 称为「可以监视亲人的小玩意」。
既然作者认为这些东西会侵犯我们的隐私,监控我们的生活,让黑客更容易入侵我们的家庭,为什么他还要买呢?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是因为此类商品利用了人的恐惧心理进行宣传,你不信任你的邻居,你的快递员;你觉得你的快递会被人拿走;你觉得你的基因里隐藏着很多疾病……但作者有更与众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你会买这些东西只是因为你需要送礼。
我们购买那些对自己或自己所爱之人有害的产品,只是因为我们可以买的东西变少了。但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还没有适应这个事实。
「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仍在我们访问的每个网站投放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广告告诉我们,我们必须为我们爱的人买圣诞礼物或生日礼物。除了最终买一个 Ring 的门铃或 DNA 测试包之外,我们还能买什么?
在 Jason 看来,这是 iPhone 带来的连锁反应——实体设备的末路。
以往,一个设备是一台手机、一个摄像头、一个 DVD 播放器、一个游戏机、一个电视、一个 MP3。10 年前,你可以给你的技术宅家人们换着送硬件设备,每年都送不同的产品,直到上一代产品停止工作。而今天,iPhone 代替了越来越多的设备,Netflix、Spotify、数字游戏的存在代替了曾经「专一」的实体设备。
换句话说,那些曾经帮你表达爱意的产品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你能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少。当然,你也可以送爱人手机,但手机的单价变得越来越高,使用寿命也变得越来越长,你也很少选择手机作为礼物了。Ring 的门铃和智能音箱这类商品就是瞄准了这一市场,他们让你购买它,然后把它送给爱的人。
我们今天的文化仍在珍惜拆开一件未知礼物的惊喜,我们仍喜欢小玩意。只是今天,这些小玩意可能还会看着我们,监视我们、获取数据、推送广告。而我们继续买礼物,继续为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花钱。
我们必须购买一些东西,我们购买的产品让垄断公司全方位的获知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感受。那些垄断一切的公司已经将这些行为、思想和感受都货币化了。
但这一切不能全赖那些垄断公司,《二手》一书的作者 Adam Minter 就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政府,政府已经系统性地把公民变成了「消费者」。
几十年来,政府一直在教导公民如何成为更好的消费者。
在他看来,科技公司的存在更多是在推动「社交商务」的发展。在社交商务中,我们更容易知道朋友和家人在买什么,想买什么。在 Ins 和 Facebook 中,秀出爱人所送的礼物成为了热门的话题,人们在这和朋友分享喜悦,「炫耀」幸福。社交媒体让我们一种社会关系变为了真实的商品。
针对这种「无礼物,不说爱」的现象,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Arvind Narayanan 则在 Twitter 上提醒更多的人:
我们必须抵制这种「预期的」结果——培养一个消费主义的社会,社会公民的行为可以被大规模地操纵以适应商业利益。
监视、上瘾、操纵的反馈回路无处不在,他们是渐进的。就像温水煮蛙一样,我们都缺乏辨别它、逃离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