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kia Sleep 体验:这个睡眠监测仪并不会让你睡得更香
诺基亚在今年 CES 上发布的睡眠监测仪 Nokia Sleep 已经开始发售,我们拿到了这个监测仪,并睡了一周。
相比常见的睡眠监测仪器是以手环的形式存在,或者说睡眠监测只是智能手环的一个功能,Nokia Sleep 则是一块让你放在床垫下面的“小垫子”。
拿到 Nokia Sleep 展开后,它是一块长约 64 厘米,宽约 20 厘米,厚约 2-3 厘米的布料垫子,在垫子的一端包裹着传感器元件的塑料部件,其余的部分则是气垫。
(布垫子里面是这样的)
使用 Nokia Sleep 的步骤挺简单:
- 下载手机应用 Health Mate 并注册登陆
- 将 Nokia Sleep 展开,放在床垫下方,大概在胸口位置
- 连接电源,然后将 Health Mate 和与 Nokia Sleep 连接
(按照提示进行设置)
在初次连接时,Nokia Sleep 会有一个时长约为 10 分钟的校准过程,同时气垫会充气。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使用 Nokia Sleep 的校准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尽量确保 Wi-Fi 连接的强度,否则很有可能没法连接,以及将监测到的睡眠数据上传。在 App 上的体验就是,“咦怎么连接不上”,“咦怎么刷新不出昨晚的睡眠数据”。
我就曾经因为关上房间的门,导致 Wi-Fi 信号不够强,半夜发现设备没有连接上,因此要顶着朦胧睡眼起床,掀起床垫,翻出布垫子里面的部件,进行重设和重连。
Nokia Sleep 监测的睡眠数据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心率监测、打鼾监测,并将睡眠过程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浅度睡眠、深度睡眠和苏醒时间等用可视化的图表在 App 中呈现。同时 Nokia Sleep 还会根据睡眠时长、入睡时间、起床时间、规律性等因素,对睡眠进行评分。就算是午间小憩,也能监测出来。
在手机应用 Health Mate 上,我们不仅可以记录体重、营养、血压等多项身体指标,还可以连接 Nokia 的其他智能家居产品,比如体重秤、血压监测仪、智能体温计等等。
(将 Nokia Sleep 与 IFTTT 连接)
此外,Nokia Sleep 可以跟网络自动化神器 IFTTT 进行联网,组成家庭自动化的一部分。IFTTT 的全称是“If this then that”,意思是 “如果这样,那么就那样”。
IFTTT 能将新浪微博上的推文同步到各个社交网络上。搜索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后台回复「自动化」,获取玩转 IFTTT 的攻略。
在 IFTTT 上,我们找到了 9 个触发方案,其中最受欢迎的方案就是“当 Nokia Sleep 监测到我睡觉时,关掉飞利浦的 Hue 灯”。大部分的触发方案是关灯和开灯以及调节房间温度,此外还有人会将自己的睡眠数据同步到 Google 表单上。当然,如果你有其他能够使用 IFTTT 的智能设备,也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触发方案。
可以说,Nokia Sleep 通过 IFTTT,差不多做到了将睡眠和起床这两个重要场景的自动化体验串联起来。
虽然 IFTTT 的体验很酷,不过大部分使用 Nokia Sleep 的人,更多是想要通过它来了解自己的睡眠。Nokia Sleep 的关键部件为气动传感器,监测的数据包括呼吸、心率,也会分析身体在床垫上的动作。
在睡眠评分上,满分为 100 分,App 上用绿色代表着“安眠的晚上”,橙黄色代表“一般的晚上”,红色则代表“无眠的晚上”。
(Nokia Sleep 监测到的 93 分睡眠)
给大家展示一个 93 分的优质睡眠案例,分析报告显示:夜晚的睡眠节奏相当规律,三种睡眠模式的占比也符合推荐数据,入睡和起床时间较短,7.5 个小时的睡眠长度也很科学。
然而说实话,那天晚上我玩手机到半夜 00:30,早上是在听到闹钟铃声后,不得不起身去关掉闹钟(因为我有把闹钟放在距离远处的习惯,不起床是关不掉的)。如果按照我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前一晚的睡眠肯定是没有 90 分的,在关掉闹钟后,满脑子起床气的我,只希望自己继续被床铺封印,睡个回笼觉。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应该相信自己身体的感受,还是应该相信手机应用里的打分?
跟其他的睡眠监测仪一样,这些仪器并不能让我们睡得更香。它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向使用者提供量化的参考指标以及睡眠报告。但监测结果可以被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当天是否有运动,使用者的体质等等。
因此,要想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这不仅需要使用更多传感器来获取到其他场景、维度的数据,还需要拥有足够科学的系统模型来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外部的设备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态,协助有睡眠障碍的特定人群监测病情,但是如果想要真正改善睡眠,还是听从自己的感受,规律地作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