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与「杠铁侠」大战几个回合后,我写下了这篇分析「抬杠」行为的文章

生活

2018-05-14 09:00

 「抬杠」是近年互联网上的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出现在现实和网络上,而且无处不在。

譬如我们在朋友圈上发了一条博文,内容可能只是晒了一张旅游照,并附上一句「假期的尾巴,放松一下」。但收到的评论可能就会有「去 XX 都不贵,能叫度假?」、「这么多时间,怎么就不去干点有意义的事呢?」等等让人感到扫兴却又不知如何反驳的杠言杠语。

(电影《旺角卡门》截图)

而我最近在社交平台上遇到的杠例之多,都能让我收集起来,然后做一本名为《精选杠例 100 个》的书了。这些杠例有我自己遇到的,也有我作为吃瓜群众看到的。或许,「抬杠」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世界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大众主观意识在网络上相互碰撞的体现。

何为抬杠

在生活中,遇事很造作、很爱作秀的人,我们称之为「戏精」。而不关注事实观点,为了反驳而反驳、通过抓住别人说话的漏洞来刷存在感的人,我们则称之为「杠精」。

虽说我们从小就知道说话前要有「过脑子」的习惯,什么东西该说、应该怎么说,这些都是我们在说话前该考虑到的东西。但人一天到晚要说成百上千句话,没可能每句话的观点都能做到天衣无缝地照顾所有人的感受,自然会出现一些无可避免的逻辑漏洞。

而这些漏洞正是杠精们所要抬起来的「杠」,也是上纲上线的「纲」。

比方说,近期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一条新闻,内容是: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爱犬「威洛」去世,女王悲痛万分。

好事的「杠精」喜欢抓住内容的逻辑漏洞进行反驳,除了将一件普通的事进行理解扭曲、哄抬到另一个层面上以外,也同时也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事件的道德制高点中,以突出自己「我观察(懂)得比你细」或「你怎么这么 XX 啊」的存在感和荣誉感。

譬如我在女王的这条新闻下面看到的一则评论(大意):

叙利亚的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那时正值叙利亚战争),女王怎么不关心一下?

显然,新闻的中心是说女王的爱犬去世了,女王很伤心(「威洛」是女王的第一只柯基犬「苏珊」的第 14 代后裔,陪伴了伊丽莎白二世 15 年)。但由于英美的政治原因和当时正值叙利亚战争期间,便有好事者将女王和战争两个毫无实际关系、毫无建设性的事件关联起来。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而「绑架」的方式亦是本文的主旨——抬杠。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杠」起整个地球

实际上,语言的奥妙并非是因为它能通过不同的文字、措辞去拼成不同含义的对话,而是它能真切影响到一个人看事的逻辑和说话的技巧,这跟每个人的逻辑基础教育和杠者身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逻辑教育的缺失,导致这种思维混乱的言语冲突现象在网络上频频出现。

抬杠现象在近年的互联网上盛行,并非是因为这种行为是在近年才突然爆发。而是在「到哪里都能遇到抬杠」的遭遇和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下,抬杠和杠精这些名词才会被大家常常提起。

简单来讲,抬杠是一个语言行为,爱抬杠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逻辑教育缺失的现象,就像利己主义的「双标」一样,「抬杠」可以看作是利己主义和逻辑基础教育缺失的表现之一。

那么如何对付无处不在的「杠精」?知己知彼。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几个我最近遇到和我看到过的「杠例」。虽说这些杠例并不算特全面,但至少我们能了解到我们常见的是怎样的杠精,他们抬杠的逻辑又是怎样的,我们又可以怎样应付这些莫名而来的抬杠。

你解释了,你就是同党

下面这段对话,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接触过最早的「杠例」。

A:事情不是这样的,请你听我解释。B:不用解释了,解释就是掩饰。

「你解释就是掩饰你错误的行为」,这个强盗一般的逻辑我最早是在小学同学的嘴里听到,本来以为只是同学之间互相调侃的玩笑,但没想到之后竟然会在老师的嘴里说出来。

当然,我可以理解老师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不想让学生有诡辩逃避责任的想法,主动去承担责任。但这句话是把双刃剑,它能在无形中影响到一些学生看事物的逻辑观,将「解释」这个行为看成是「掩饰错误」的做法。甚至会在之后将事实曲解,把自认为是错误的观点强加到解释人身上。

这是抬杠的其中一种类型——「你解释就是承认你的观点是错的」或「你帮 XX 解释你就是 XX 的同党」。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博文,内容大意是「一位说着某地口音的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这让人十分讨厌」。评论区有人支持博主曝光的做法;也有人表示其实某地的人并非全是这样,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检点而已。

然而,后者的言论可能是与大势不符,被好事者莫名贴上了「你是某地人当然为某地解释」的标签,将对不道德者的不满发泄到其他解释的评论者身上。其实,这种借机宣泄愤怒的人,比不检点的当事人更不道德。

不管,先反驳了再说

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混迹多了,自然也难免遇到各种类型的抬杠,最常见的抬杠方式私认为非「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莫属。

前不久,我在 Apple Store 买了一台 iPhone,不幸遇到了质量上的问题需要售后帮我解决,不幸的是期间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因此我在微博上分享了我与售后团队磋商的过程和对苹果售后政策的不解。

这里可能是由于博文中涉及到了 「Apple Store」、「Staff」 等英文单词,导致某些读者对文章产生反感,因而我被一位读者杠了一句「你为何不用英文来写?」

我竟无言以对…

而就在这条评论下方,有着另一条也让我相当无奈的杠言杠语,大意是「这是个常见的小问题,我也有这种情况,但没想到你身为数码人还纠结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强迫症太恐怖了。」

这我就纳闷了,我刚买的新手机出问题了,去享受消费者该有的权益,怎么就成了强迫症呢?

恕我词穷也恕我没耐心,其实这些没多大意义提问我除了想到「呵呵」以外,已经想不到有什么体面的回复词了。当然最后我也没有回复这些评论,因为它既不能和我讨论解决事情的方法,也不能和我好好交流解决心得。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吵,我宁愿选择与这些人避而远之,毕竟互联网 50% 的争吵都是源于不好好说话而造成的。

除了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抬杠方式我也能经常碰见。

一次,我对某机的指纹识别功能失灵进行批评(在紧急情况下这个问题影响甚大),评论炸开了锅,有不少网友都表示曾遇到过这种情况,显然这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或者是假问题。但人多了自然也会有好事者开始抬杠,比方说这句「炒作而已,5 万粉的小 V。」

这我就更纳闷了,我批评一个产品,怎么还能扯上「炒作」和我的粉丝数呢?

相比于前面「你解释就是掩饰」的强盗逻辑,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的抬杠方式在社交平台上更为常见,是不少网络口水战的源头。这类杠精大多是图一时嘴快、「敲键盘说话不腰疼」的心理,将自己对别人的不理解强加到别人身上,从而把对方原本想表达的事实曲解。

再比方说,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朋友发微博,大意是:「在路边买了份煎饼果子,没想到这么好吃!」,下面的评论上来就一句 「身为 XX,光顾小贩合适吗?」。你说这话气不气人。

总之,你肯定没可能和这两类杠精讲道理,在现实生活里讲不清,在网络上更讲不清。既然讲不清,倒不如不回复对他们呵呵一笑就好。反正他们也只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是在「地球 Online」这场表演里发弹幕的观众而已,不是来改变剧情的。

没有抬杠的机会,就来创造机会

不同前面几种,这类杠精有点逗趣,喜欢将别人没解释的观点理解为自己所想,然后对臆想的观点进行反驳。

下图这位网友的博文,本意是教大家在打车时懂得保护自己,除了拥有防范陌生人的意识,还要了解自己的关键部位免受伤害。但由于「多熟悉颈动脉的位置」一句被人联想到了「刺伤对方」而不是本意的「预防伤害」,因此便出现了下图中的对话。

这种评论往往会出现在热点事件的评论中,他们很关心事态发展,更关心对别人对事件的评论。可是由于其阅读逻辑与提出观点的人并不一致,加上情绪上的催化,因而便往往将别人没有解释或没提到的观点理解为对事件的反对,或是其所理解的意思。最后便出现了抬杠的情况。

譬如我说,「麦当劳的鸡翅好吃」,用抬杠者的思维回复就是 「难道肯德基的鸡翅就不好吃了?」。

有趣的是,最近我在微博、知乎这些平台上看到不少主观向的博文,不少博主都在句子后面加一句括号括住的解释,内容大概是「我说 A 好,我没有说 B 不好」。估计这些博主被抬怕了,不得不在每个观点后面加个说明。犹如人类沟通史的倒退。

抬杠的思维与动机?

实际上,抬杠的现象不单只出现在互联网,它也同时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甚至每一件事、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杠精们的「支点」,杠到月球都不是事儿。

比方说本文对「杠精」 的解读会有人认为不太妥当,因为抬杠往往会被抬杠者与质疑画上等号,所以抬杠是对别人的质疑,而不是挑刺。如:「问问题就是抬杠?还能不能有言论自由了?」。

建设性讨论当然是受欢迎的,但质疑的本质是思考和进步,而抬杠则往往是主观上的偷换概念和对事实的逻辑理解错误。因此个人认为「质疑」只是杠术平平的杠精们粉饰抬杠行为的借口。

实际上,这种非建设性的提问目的就只有一个——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道德制高的逻辑令你感到不爽而已。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人喜欢杠言杠语、杠话连篇?网络上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解释是因为杠精为了刷存在感而抬杠,凸现出自己独立于别人的想法,所以为了反驳而去反驳别人的观点。

更深入地探讨,我们则可以从逻辑教育、主观意识过强和网络语言的共通性和情感氛围,去分析「抬杠」这个行为。

(图源:马男波杰克)

首先是逻辑教育。前文说到语言不单来用来表达,也能用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其实抬杠之事并不止发生在网络,它也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正如「解释就是掩饰」这个毫无逻辑可言的说法,即便它纯碎是个可笑的例子,但它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一部分人的观念思维。

加之,我们的教育系统在逻辑思维这一课题里仍有欠缺,有了思维输出却没有思维矫正。学生往往只懂得去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懂思考别人提出的异见、和其中的意义,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过于自我的「只看结果却不求甚解」的思维习惯。

通过主观的逻辑去解读别人的观点,通过主观的思维方式去反驳别人,便形成了抬杠的动机。而且,这种主观意识在当今的网络世界里越来越强烈,但部分人的意识却并未能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久而久之便产生主观意识上的误会和对撞。
 (图源:一条

比方说,如果我认为「麦当劳的鸡翅好吃」、「朋友圈点赞现在更像是个已阅按钮」 ,别人则认为肯德基的更好,那么他就会用主观想法去思考我的问题「文俊认为肯德基的不好吃」、「点赞仍是赞赏的意思」 。同时,这段话实际上也可以被杠起来,譬如「为什么偏要用麦当劳和肯德基来做例子?用其他品牌不行吗?」 。但细心一想,我码的这段话的主角是这两家餐饮企业吗?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例子而已。

其次是网络需要的共通性。我们都知道网络上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情绪还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所以我们也只能通过文字来了解对方所表达的字面意思。

曾在大学的研讨会中,有老师和大家分享过一个口语和文字交流区别的例子。通过面对面或口述去沟通一件事,所造成的误会会比通过文字表达要低很多,其中面对面的交流的效率是最高的,口语表述次之,因为谈话间人与人之间可以了解到对方的感情、行为、语境来即时改变说话方式。

(图源:马男波杰克)

相反,若是通过文字去表述,一旦有一方表达不清晰且带入了主观情绪去了解单一的字面意思,很容易就会造成其中一方产生误会。这也是面对面会议的重要性。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抬杠现象会少很多,至少在朋友间的相处中,抬杠更像是个玩笑而不是一种挑刺和争执,因为大家都能知道说话的情绪。所以,在与新朋友文字交流时,我会适当使用表情去表达我说话时的情绪。但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只能通过文字交流,双方也并不了解对方的主观逻辑、说话语境、语气,便很容易造成主观逻辑上的对冲。

无处不在的抬杠,呵呵一笑就好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已经对抬杠的动机和逻辑有了一定了解,显然抬杠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互联网亚文化和人与人之间交流逻辑缺失的重要体现。其实在互联网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别人嘴中的杠精,只是在主观思维上,一者可能会比一者水平更高、更具说服力而已。

(图源网络)

因此,我们自己应该要做到尽量避免和别人抬杠。多理解对方说话的情绪和语境,在反对时应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一起讨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否决或质疑,避免别人对自己的误会。

换言之,别人的世界可能和你的世界不同,别人说的话你可能不合听,但不妨也可以试图去了解一下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贵在能够互相尊重和思考。

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反对前都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遇到各种被杠的时候,就算我说一句「我吃饱了」,爱抬杠的人也会说一句「这有什么好说的?」 ;如果我回复「我觉得挺有趣的」,对方可能会回复我「原来你笑点就这么低?」。

所以,既然说服不了别人,倒不如说服下自己,将这些杠言杠语当成一个笑话,呵呵一笑或直接不回复就好,没必要把自己的情绪搭进别人的世界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讨论时不要张嘴就给别人乱贴杠精的标签,并非是不同意自己主观观点的人就是杠精,这是绝对错误的。如下图这个反面例子,乱给人贴标签只会被人当作是个笑话。

最后,在面对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的「杠精」时,我们不妨也可以思考他们所提出的观点。虽然「杠精」这两个字充满了贬义,但撕开这个标签,一些网友所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有利于大家进步且合情合理,而不是一味宣泄个人观点和对别人的逻辑漏洞进行放大和嘲笑。那么这种「益杠」相信也会受到大家欢迎。

题图:电影《九品芝麻官》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