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们搞了一场总动员,你今日逛了没?
抖音昨天上线了一个 H5,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们演绎了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预告今天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博物馆们要在社交媒体上搞些大事情。
首先是大 V 林立的微博,5 月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起至 5 月 20 日,微博联合@中国文博、@新浪收藏 以及 60 多家文博机构微博共同发起线上#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洛阳亲友如相问
就说约会博物馆劝君莫惜金缕衣
不如约会博物馆
(官方海报,图片来源:数英网)
不仅年纪大底蕴深的博物馆们玩得欢,各大媒体、品牌官方也响应一起#约会博物馆#,简直把这个博物馆日搞成大型网络营销派对。
直播虽然已经被玩到腻了,但各大博物馆现场接力“轮播”,你看过没?
(国际博物馆日直播表,图片来源:微博)
越来越上得了台面的抖音,这次国际博物馆日也联合了七大博物馆,一起搞事情。
首先是昨天刷屏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 H5 打头阵,紧接着今天正式启动,抖音经典“响指姿势”打卡逛馆,各大博物馆官方也正式入驻抖音。
年轻人开始喜欢“旧东西”
《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片在二次元亚文化聚集地 B 站一夜大火是个惊喜,你看,新和旧总会意想不到的地方交汇。
凭借着纪录片,文物修复这个行业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这些从事古老行业的工匠获得年轻人的喜欢。温文儒雅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成为不少 00 后 90 后的男神,看着这一群国美、央美毕业的艺术类学霸在“冷宫”院子里修补文物,不少年轻人也萌生投身其中的想法。
(钟表修复师王津,图片来源:豆瓣)
2016 年 1 月在 B 站上线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截止为目前播放量达到 322.8 万,豆瓣评分高达 9.3 分。后续电影同名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 年 12 月上线,B 站播放量达到 292.2 万,上映 21 天后票房为 622 万。
文物修复这个“坐冷板凳”的题材的纪录片票房无法与商业电影比较,但该片能在各大电影院上映,实在难得,是 B 站粉丝们的功劳。
接力《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是 CCTV 的文博节目《国家宝藏》,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邀请 27 位“国宝守护人”演绎国宝的故事。一夜刷屏的国宝重器们,也深得年轻人喜欢,如 B 站上就有“剪刀手”给国宝配对拟人群像,视频播放量超过十万,《国家宝藏》的导演于蕾也点赞。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
百岁老馆也往年轻人堆里钻
如果说博物馆里都是历史的尸体,它们也要在社交网络上“诈尸”。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可以看到文物保护使用高科技手段,3D 打印技术将是文物修复的好帮手。爱范儿(微信:ifanr)曾经介绍过故宫博物馆与科技的接轨,拥有了各类逛馆 APP 和小程序,即使不愿意出门的肥宅,端坐家中也能把馆逛遍。
故宫博物馆魔性的淘宝店,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坐拥故宫博物馆海量文创资源,堪比杜蕾斯、海尔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时常“发病”的设计师,加起来就是受年轻人追捧的网红店。
日本的和纸胶带火爆,不仅文具品牌跟风出新品,博物馆们也紧跟消费步伐。台北故宫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都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出了类似的产品。
(台北故宫博物馆胶带,图片来源:搜狐)
(四爷:朕就是这样汉子 图片来源:故宫淘宝)
百岁老馆们,不仅仅是历史艺术收藏地,还是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象征。西安碑林博物馆有几位特殊的馆员,它们是征服了人类的猫咪。
事情是这个样子,一个熊孩子在博物馆里动了流浪小猫,结果被猫妈抓伤了。熊孩子的妈向博物馆投诉,要求赶走流浪猫。事件引起网友热烈讨论,人民日报发起投票,最终在网友的强烈支持下,碑林博物馆留下馆内流浪猫并由工作人员管理。
碑林的“留猫”决定,向网友展示了博物馆的包容精神。儒道佛并存的国家,博物馆就应该是理想中的样子。
(文物与猫不能摸,图片来源:微博)
除了碑林博物馆的馆员@碑林飒露黄,故宫博物馆也有馆员猫@大内侍卫。文物与众生一样是活的,所以博物馆一定是活的。
2017 年有一部豆瓣评分不错票房却很烂的电影《闪光少女》,用二次元、中西方结合的方式来科普中国的古老乐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虽然略显中二和粗糙,但也收获不少年轻人的喜欢。
这次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百岁老馆们在网上蹦跶,也是“老与新”结合的尝试。
(老祖宗的音乐也很好,图片来源:豆瓣)
世界四大博物馆为什么没有故宫?马未都先生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我们故宫的藏品,主要都是我们自己的藏品,即便有些海外的藏品,也是海外通过贸易商品交流和使节纳贡获得的,不是刻意的艺术追求。
我国的博物馆没有获得国际认可,这个虽然是一个遗憾,但从馆藏来源来看,世界四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卢浮宫博物馆)的海外藏品不少通过战争掠夺而来。“国际大博物馆”的名号,到底是纪念碑还是羞耻柱?
(历史宅也很酷啊,图片来源:豆瓣)
博物馆们收藏着国土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和历史,现在也努力跟上网络时代发展。无论是像马未都先生建议的那样,购买外国藏品拓展视野,还是坚持本土艺术,博物馆们正慢慢寻找自己的风格,如《闪光少女》里“自闭”少女说的那样:
臣的出路,臣自然心里有数。
博物馆们的出路,自然有很多啦。政府掏钱养活,不必赚吆喝的博物馆们,这次搞的大型“营销”就是其中一条路。既然修文物的纪录片也可以配弹幕食用了,还有什么跨次元传播不能试试?
除了关注社交网络上各大老馆的蹦跶,博物馆们的展览活动也值得一看,周末去跟博物馆约个会如何?
题图来源:优亿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