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公众号的生态和病态

产品

2018-05-29 19:46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Keso怎么看”(ID:kesoview)

2006 年 6 月,豆瓣创始人阿北在北京 798 艺术区的 01 商务楼 3 层租下一个房间,作为豆瓣的第一个正式的办公室。参观豆瓣新办公室时,阿北顺便带我在 798 转了转。那是我第一次来 798,作为全世界最年轻的艺术区,798 当时已经名声在外,据说有 300 位艺术家在那里生活或创作,因为那片废弃的厂区房租很低。

豆瓣也是因为租金低廉选择了 798,不过阿北跟我说,艺术家发现了 798,但随着 798 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多的艺术商人涌入这里,他们会哄抬房租,并慢慢把真正的艺术家从这里彻底挤走,早晚有一天,798 将变成一个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区。

这种事儿其实很常见,越是我们寄与厚望的事物,越是可能走向我们期望的反面。比方说,互联网。

互联网最初的设计思想是去中心化的、开放的,因此互联网的物理结构是去中心化的、开放的,受此影响,互联网的价值观也是去中心化的、开放的。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向商业机构开放,互联网开始了全球性的爆炸性增长。在此过程中,一些公司成长为超级巨头,成为一个个实质性的中心,同时,他们在开放的互联网上构建起一个个封闭网络。

始终有人不满这种商业后果,决心用新的技术重建去中心化的网络。他们找到的新技术,可能是 P2P,也可能是区块链。

微信公众号江湖的情况也差不多。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最接近博客(blog)的写作平台,提供了最多的作者自主控制,和最少的平台干预,同时,相对于缺乏传播手段的博客,公众号自带传播环境。再加上赞赏、广告等经济系统,以及原创保护等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以说公众平台提供了史上最好的写作平台,或者说,公众平台构建了史上最好的个人写作生态,而且在公众平台上线 6 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没有遇到一个像样的竞争对手。

不少写作者会把自己的文章转帖到头条号、大鱼号、微博、知乎等其他平台,以便扩大文章的传播,或者薅其他平台的羊毛,领其他平台的奖励。但通常他们不会把其他平台当成自己的大本营,在他们心中,只有微信公众号这一小块地盘,才是属于自己的。

不久前,拥有 981 个微信公众号的量子云,以 38 亿元的估值被上市公司瀚叶股份收购,上海证交所对此提出风险警示,因为量子云仅有 50 个编辑,平均每个编辑负责 20 个每日更新的公众号。这让我们惊觉,原来在公众平台上活得最好的竟是它们。

火星试验室这样描述过量子云的流水线式写作:

这是一套流水线式的内容生产方式。实习生们入职后,编辑会发来一份 PPT,相当于新媒体写作培训。内容不多,重点是标题,改一字天差地别;开头要用热点事件引入,文中娓娓道来地讲故事,以升华结尾,励志感人。编辑还会推荐一些同类型的公众号供参考,大学生们从中寻找选题,学习更利于传播的写法。

腾讯投资 “差评” 事件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是因为这笔投资关心投资回报远超过关心平台生态,它传递了一种寡廉鲜耻的价值观。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差评的投资人和大老板,竟然是传统媒体出身的徐建军。但读一读两年前徐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他投出了差评。

徐建军曾经与人合伙创办了一家新媒体培训学校,该校 “校长” 寂然说:“我们不是一个做号的公司,但我们是一个有很多号的公司。只要掌握了方法论,每个人都能打造爆款文章,10 万 + 不在话下。” 经过这所学校的三个月培训,没有任何投资理财和资产配置相关知识的人,可以接手公众号 “财富合伙人” 的编辑运营;没有女朋友的宅男,可以编出催人泪下的情感爆文。

徐建军说:

这是我们的生态,我们能够像工厂那样标准化生产内容,意味着可持续性。第一,整体的质量不会有大的下降,第二,易于新的团队的接手,否则的话只是偶然性的,那么多微信公众号,没有多少具备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你完全看不到一个媒体人对文字、对内容起码的敬畏,所有的内容都是流量,是带货,是精心盘算后的商业的一环。他们把流水线上那些用固定套路批量生产的内容,称为 “好内容”。

这些做号公司之间也存在鄙视链,据说量子云就禁止他们的做号工人洗稿,他们宁可让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凭空编写充满哲理的人生故事,去启迪他们的成千上万的渴望被引导的读者。

商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核心驱动力,同时,商业很可能也是一种重要的破坏力。大量的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没有灵魂的、假装真诚的内容,已经充斥微信公众号,公众平台这个曾经近乎完美的内容生态,在商业力量的强大作用之下,日显病态。

根据新榜发布的《2017 年中国微信 500 强年报》,2017 年微信公众平台平均阅读数下降 24%。不好说这种下降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参与瓜分用户时间的产品的增多,但内容的同质化、内容生产的工业化,必定难辞其咎。如果用户规模巨大的麦当劳、肯德基都被称为垃圾食品,我想把这些 “像工厂那样标准化生产的内容” 称为垃圾内容,应该也是恰当的。

自从有了商业力量的介入,个人表达就变成了一种可以批量制造的工业制品。这件事历史上一直在发生着,但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大,先前还从来没有过。大量的商业机构像恶性肿瘤一样,寄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截留了公众平台对个体写作者的赋能,让自己疯长。其中或许也有一些良性的,谁知道呢。

就像 798 对艺术家的挤出,确实是一件无可奈何而又无可避免的事。今天的企业喜欢把发布会搬到 798 去开,以使自己显得有点艺术气质。这就是商业,除了接受它,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题图来自:Unsplash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