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捐百万元给白血病机构,它带来的远不止于此

生活

2018-07-08 14:41

截至发稿前,《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已达 11.39 亿,并保持着每分钟肉眼可见的增长。

其实无需数据辅证,这部电影的火爆和美誉程度也一样显而易见,从豆瓣评分、社交网络等都能感受到。

▲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我不是药神

不是影评,只说说这部电影带来了什么。

7 月 7 日零点,@电影我不是药神 官博发布微博,宣布投资方决定一次性捐赠 200 万元,给陆勇先生指定的白血病相关机构,并向全社会公开用途明细;同时,票房总收入每达一亿元,追加 30 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以白血病资助为主的专业公益机构@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 ,用于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及术后恢复。

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动作。从商业角度来看,即使不一定能对票房增长起多大作用,带来的公关效果也是很正向的。

今天还有另外一则新闻,央视记者从国家医疗保障局了解到,随着抗癌药新规逐步落地,各有关部门正积极落实抗癌药降税的后续措施,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其实抗癌药新政策早就有相关动作,但在大多数普通人的平日生活里,这些信息更偏小众边缘,受到的关注也没有那么高,但今天这则新闻却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隐隐能显现出一条链条:电影上映引发大规模讨论——引起观众对相关绝症的关注和背后问题的探讨——推动记者关注相关事项进度——媒体与读者共同监督落实。

这就是现实主义电影的独特魅力。

尽管如此,现实主义也并不一定「现实」。6 月 8 日,在《我不是药神》预告片公布之后,电影主角的原型陆勇却在网上发了篇长文《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个白血病患者!》,对预告片和花絮中的搞笑行为和对自己名誉的损害表达了不满。

如果你看过有关陆勇的报道,应该知道陆勇并非如电影中一开始只为赚钱而走私,而是因为自己真的患病,不得已出去寻找并购买仿制药。

电影正式上映,陆勇参加完首映式之后态度缓和了许多,表示「电影就是电影,不可能和现实生活完全一样,我也不能苛求」,但还是希望拍一部更像自己,更接近现实的电影。陆勇还表达了对片方的感谢:

他们是第一批关心我们的电影人,这也是第一部以白血病人求药为题材的影片,我作为一个近 20 年的 “资深” 白血病人,感谢他们对我们这群人的关注。电影上映后,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比如,我们为什么不合法地把印度引进国内呢?

诚然,《我不是药神》的剧情走向并不完全真实,甚至结尾的长街众人送入狱一幕还非常夸张,但它的的确确将白血病人用药难、正版药与仿制药之间的冲突、法与情的矛盾等现实情况都展现了出来,也成功引发了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就连此刻我们讨论对陆勇这一人物的改编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并追根溯源去了解报道和实情,都是电影成功上映所带来的结果。

《盲山》让更多人关注到了拐卖妇女现象,《一个都不能少》揭露了农村教育问题,《亲爱的》让拐卖孩子的问题受到了更多重视,《嘉年华》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有多少女性曾经被性侵。

许多观众将《我不是药神》封神有些夸张了,但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社会现实题材电影。要求完全接近现实太苛刻,能在电影院看到就已经很好。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