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想让 iPad Pro 取代 PC,但不是让它成为「另一台 PC」
「这个电脑,不是一般的电脑」,在苹果官网上,你会在新 iPad Pro 的介绍页面中看到这样一句宣传口号。
取代电脑,并不是 iPad 诞生的初衷。8 年前乔布斯躺在皮革椅子上双手捧着平板时,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台 iPhone 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中间则标了个问号,那才是 iPad 最初想要占据的部分。
不过大屏手机的到来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首先被取代的就是 iPad mini,它的销量从苹果 2014 年推出 iPhone 6/6 Plus 后就一直在下跌,大量入手了 iPad 2 的用户也找不到足够的更新动力,这是当时 iPad 所面临的问题。
为了挽救 iPad 业务的颓势,苹果在 2015 年推出了 iPad Pro,一个「Pro」,直接将 iPad 从单纯的内容消费设备,提升到内容创作的层面。
于是我们接连看到了官方键盘套, Apple Pencil 触控笔。这些在过去只会由第三方生产的附属配件,如今已经作为创作的利器,频繁地出现在各类 iPad Pro 的宣传片中。
毕竟在苹果眼中,iPad Pro 已然变成一台传统 PC 的「替代品」——如今不仅限于隔壁的 Windows PC 了,也包括了自家的 MacBook。
苹果在新 iPad Pro 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强化生产力工具的定位与属性,是我对于今年新 iPad Pro 的第一直观感受。如爱范儿在现场感受的那样:「它的所有更新都在照顾笔记本的体验」。
它抛弃了 Lightning,首次用上了和 MacBook 系列一样的 USB-C 接口,这将显著降低 iPad Pro 外接扩展的门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我们应该还会看到 USB-C 接口运用在 iPhone 上。
还有全新的 A12X,苹果在发布时给出了两个十分直观的参考指标 —— 一个是称新 iPad Pro 比市面上 92% 的笔记本电脑性能都要强,另一个则是称其图形性能已经达到了微软 Xbox One S 游戏主机的水准。
事实上,结合 A12X 的芯片组合和结构,会有这样的定论并不奇怪,最新的 Geekbench 测试数据也证实了这种说法,至少其峰值性能并不弱于主流的 MacBook Pro 设备。
当然,它的屏幕可视面积也变得比以前更大了,这显然更有利于内容创作的工作,但受益于全面屏的形态和 Home 键的消失,iPad Pro 的整体尺寸反而能进一步缩小;还有支持磁吸的新 Apple Pencil,比过去那尴尬的“苍蝇拍”充电方式要好太多。
以上种种,都是苹果希望让新 iPad Pro 变成一台更好用的生产力设备所作出的努力,至少在形态上,它已经无限接近我们心目中电脑的模样。
取代 PC,但不是让它成为另一台 PC
有相当一部分的用户会认为,iPad 不具备传统 PC 的生产力,毕竟硬件再好,它在软件生态上依旧是残缺的。
但与这种评价相对的,是 iPad 的用户群体体量依旧很可观。我们能看到每年有 4000 多万台 iPad 被售出 —— 相比之下,2017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第一的惠普,这个数字约为 3690 万台。
所以库克在现场做对比时,甚至没有将 iPad 划分到平板电脑的领域,而是直接和几个 PC 厂商摆在一起。而且苹果可以很轻松拿到第一的位置。
虽然和 iPhone 相比,iPad 总让人觉得不怎么景气,在财报中表现也没有那么耀眼。但 iPad 仍然可以被视为是一门健康发展的生意,稳定的销量意味着它拥有一批相当可观且核心的用户群。
他们会选择 iPad,不只是因为这是一台能煲剧的平板电脑,而在于它在某些领域能够提供比 PC 和智能手机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发布会上展示的 iPad 版 Photoshop,还有新的 AutoCAD 工具,这两款软件都是 PC 端的完整移植,同时针对 iPad 做了触屏优化。
重要的是,苹果在试图传达一种信号—— iPad Pro 会取代 PC,但不会成为另一台 PC,至少在现阶段,它更类似于一个拥有独特性的「创意内容生产工具」。
但这也是 iPad Pro 的价值所在,一款足以让几千万人想要将其作为除智能手机和 PC 以外的第三款设备使用,在设计师眼中也许是手机之外的第二款,但我想出门时它会更愿意带着 iPad Pro 而不是笔记本。
正因如此,我们也很难将传统 PC 的思维套在 iPad 身上,那样只会得出一系列无法解答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没法打开四五个窗口,触控点按也不如键鼠操作来得那么高效直接。
问题在于 iPad 运行的是 iOS,一个自推出以来就是为了多点触控屏而生的系统,连上鼠标只不过会让它变成另一个 macOS 而已,但苹果更希望打造的是一种全新的计算设备。
当使用逻辑和交互工具都不太一样的情况下,苹果才会更强调 iPad Pro 的差异化体验,尽可能迎合并解决设计师、建筑师或是学生族等特定人群的需求,这才能让 iPad 这门生意继续做下去,而不是把它做砸。
哪怕是它的入门门槛,也确实变得越来越高。
涨价后的 iPad Pro,取代的是原本 MacBook Air 的位置
涨价是近两年苹果硬件设备的主旋律,新 iPad Pro 也没有例外。
在 2017 年,12.9 英寸 iPad Pro 的 64GB 基本款售价只有人民币 6388 元,而 10.5 英寸版的则为 5188 元。
到了今年,新的 11 英寸版起步价到了 6499 元,12.9 英寸则为 8099 元起步,涨价幅度都在 1000 元以上。
还有同期发布的 Retina 屏幕 MacBook Air,售价也提高了 20% 左右,9499 元的起步价基本等同于万元级别,换做是之前的旧款,价格基本都在 7000-8000 元档位。
这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新的 MacBook Air 已经很难再称之为入门级笔记本,但如果你硬要在万元以下寻找合适的苹果笔记本,iPad Pro 是否已经在承担起这个角色?
不过,在经历了连续两年万元 iPhone X 系列售价的洗礼后,我们也已经对苹果的涨价行为习以为常了,你可以认为苹果在重新调整自己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这也是苹果希望继续维持高营收的核心。
毕竟,从 iPhone 这两年的涨价趋势来看,已经能证明一件事:
苹果的核心目标用户群对定价并不感冒,它们只想要最好的。
这么说虽然有些残酷,但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如越卖越贵的 iPhone X 系列推动了 ASP(平均销售价格) 的增长,让苹果的财报变得更好看一样,如今的新 iPad Pro 和新 MacBook Air,也都在延续这种核心策略。
最新的苹果 Q4 财报数据也在继续佐证这种变化。虽然卖出去的硬件数量并没有变多,但整体营收和利润仍然保持上涨,原因就在于平均销售价格的提升,哪怕销量不涨也可以推动收入。
但 iPad Pro 毕竟不是 iPhone,现在可能我们觉得人人都需要一部手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一台贵很多的 iPad 。现在的它能吸引到多少消费者,仍然决定于有多少人接受它作为一个生产力工具,或是 PC 的角色存在。
题图来源: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