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 败局,一句「活该」道不尽它的喜怒哀愁
时至今日,在广州客村人流汹涌的街道上,已经很少能看见路人骑行共享单车的身影——但仅仅在半年多以前,共享单车还挤占着马路边上的各个角落,如果你无意间路过繁华街市背后的暗巷,你会发现数百辆 ofo 小黄车堆得密密麻麻,赫然一片共享单车坟场!
现在,这片共享单车坟场也已经消失,只剩下两边开阔的街道。那些曾经挤占大街、曾经堆堆叠叠、最后倏然不见的小黄车,似乎就是共享单车行业的最好注解。
11 月 ofo 的全员大会上,创始人兼 CEO 戴威说,ofo 不会倒闭。但在外界看来,他早已回天无力。很多仍然没能拿回押金的用户,更是忍不住要对这家曾疯狂烧钱的公司说一句「活该」。
不过,《财经》杂志最近采访了 15 位 ofo 员工,还原了很多过去不为人知的细节,我们对着家公司的评判,似乎也可以多一些维度。
第一,ofo 一直被吐槽硬件差,一定程度上是它有意为之。「ofo 始终认为自己是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订单增长和速度为第一位,车和锁不过是完成目标的手段;摩拜从一开始认为自己是物联网公司,因而更看重硬件。」
第二,滴滴高管入主 ofo,又在 4 个月后闪电退出,直接原因是戴威和滴滴系高管的斗争,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滴滴系高管否决了 ofo 收购小蓝单车的提议,但滴滴转身就接手了小蓝的运营;滴滴承诺为 ofo 拉来软银的投资,甚至软银内部已经写好投资新闻稿,但最终不了了之。
第三,戴威对 ofo 和摩拜合并有兴趣,至少不愿意看到摩拜被美团收购。在这笔交易前,戴威「四处找钱试图拦下这笔交易。可惜钱找到了,交易没有拦下。」
综合各方报道,想要促成 ofo 和摩拜合并的是滴滴和腾讯,但作为 ofo 最近两轮的最大投资者,阿里巴巴对合并是持反对态度的。更早之前,王兴在采访中透露过,阿里巴巴内部把之前滴滴和快的合并定义为失败案例,「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 滴滴和快的的合并拉开了互联网公司大合并的序幕. 图片来自: AFP/Getty Images
这个让人意外的结论如果放在推广移动支付的维度来看,就是可以理解的。2017 年,滴滴全年订单量达到 74.3 亿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发生 2000 万次以上支付行为。共享单车的频次更高,今年初,朱啸虎说摩拜和 ofo 加在一起每天的骑行数据是 5000 万次。
这是阿里巴巴最看重的。在线下支付中,微信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微信有 10 亿月活,而且有着更高的用户黏性,支付行为发生更加自然;另一方面,下沉市场的增量用户,也是微信的天下。
ofo 和摩拜继续打下去,阿里巴巴在移动支付上就多了一个筹码。马化腾曾经感叹说,共享单车被当成了支付推广工具,可怜了其他中小股东被锁死。
另外,蚂蚁金服旗下的哈罗单车,滴滴自己推出的青桔单车,阿里巴巴和滴滴之间微妙的关系,都让 ofo 的处境更加复杂。《财经》直接概括说,「ofo走到现在,身陷复杂牌局是本因——最上层是阿里和腾讯的局,中间是蚂蚁金服、滴滴、美团的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ofo 似乎早已无法主导自己的命运。一句「活该」的板子,打在 ofo 身上容易,背后各方势力的尔虞我诈,却被轻轻掩盖。
但是,戴威自己,却又不得不在这场败局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戴威实在太特殊了。国企董事长父亲、北大学生会主席,这样的标签过去从来都不会跟一个科技创业者联系起来。第一次创业,27 岁就执掌一家估值百亿美元的独角兽,更是在中国创业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
这也让他早早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戴威接受采访的次数不多,每次采访,要么是对 ofo 遥远未来的展望,要么就是真真假假地回应押金、控制权、合并、收购这些外界最关心的话题。对他自己,外人鲜少了解。
2018 年 3 月,ofo 拿到了阿里巴巴的 8.66 亿美元投资,这是 ofo 的救命钱。当时,戴威和 ofo 的 B 轮投资人,经纬中国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有一次对谈,可能是他为数不多的愿意讲一些自己的经历的时刻。
戴威毕业后也有过和很多首次创业的创业者一样的心态:融到某一轮,公司估值达到某个数字,完成自己的「创业目标」。但即使在市面上钱很多,投资很热的情况下,自己也没拿到一分钱。最后不再是「什么热做什么」,想扎实解决一个问题的共享单车,意外成了投资界的宠儿。
ofo 在发展中决定走出校园,进入城市,是被兵临城下的摩拜逼的,但转型之后的几个重大决策,是戴威主动做出的:铺量;碾压式融资;敢于去找到行业里最牛的人。
▲ ofo 融资进程表. 图片来自:财经
对手摩拜几乎也复制了这样的套路,但两者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当摩拜发现财务模型无法支持自己继续发展,新的融资又进不来时,坦然接受了被收购的命运。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转头给这件事定了性:资本是创业者的助推器,但这部分迟早还是要还回去。
据说有两件事对戴威的影响最大:一是在别人不看好的情况下考上了北大,二是在别人不看好的情况下竞选上了北大学生会主席。直到 2018 年 3 月阿里巴巴的巨额融资进来后,戴威的创始团队依然在董事会占有多数席位,也就是说,对合并失败,融资困难却又拒绝被收购,他有理论上的最终决定权。
对于支持自己的资本,戴威没能为它们找到妥善的退出渠道。
另外,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创业,共享单车这种带有社会性和公共性的创业项目,对创始人又有着更高的要求。
至今,还有无数 ofo 单车的用户没有拿回自己的押金;还有不少供应商,在等着 ofo 的尾款起死回生,避免倾家荡产的命运;一些在疯狂的扩张中中饱私囊,违反职业道德甚至法律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被追究;而满地破损的共享单车,被浪费的社会资源,被挤占的公共空间,更是对这门跑偏了的「生意」的无声控诉。
作为一个第一次创业的 27 岁创业者,这样的错误值得同情,但属于戴威的责任,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