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度趋势:崩溃
ifanRank 年度榜单已随爱范儿走过近 10 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 2018 年,我们决定重新审视创新、声量、业绩这些世俗意义上的遴选规则。在这份没有排名的「榜单」里,并不全是成王败寇和欣欣向荣的主旋律故事,那些充满争议、陷入挣扎和正在变化中的人物、公司和产品,也许才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从 12 月 26 日起直至年末,我们每天将发出 ifanRank 年度文章。
这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一大批互联网创业公司流血上市,敲钟的风光过后就是破发;巨头引领科技股集体暴跌,市值蒸发的单位以万亿计;并购、倒闭、裁员、资金链断裂,像雪崩一样滚滚而来……
先别急着感叹,上述场景描述的不是即将过去的 2018 年,而是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的 2000 年,耐不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8 年过去了,第一批 00 后刚上大学。科技互联网圈的快进键却被按停,有人说这是创业黄金时代结束的一年。
2018 年,小米、美团和拼多多等明星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港交所新上市公司和中概股赴美 IPO 的记录同时被刷新,然而港交所新股破发率却超过 7 成,美团小米都经历过山车式的大跌。
▲ 图片来自:CNBC
美股的动荡也不遑多让,五大科技股 FAANG (Facebook、亚马逊、苹果、Netflix 和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市值较今年最高点已累计蒸发超一万亿美元。
穷则思变,无论是腾讯、阿里和百度三巨头,还是第二梯队的小米、美团、滴滴和京东,都在 2018 年最后一个季度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这不是巧合。
2018 年也是近几年来罕见的没有「风口」的一年,从 VR、直播、人工智能到新零售、共享经济和区块链,风口兴衰的周期越来越短,要从一级市场融资也越来越难。
▲杭州的共享单车「坟墓」. 图自:Wired
地主家没有余粮,那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互联网公司裁员和缩招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而 P2P 雷潮和比特币的暴跌,则让无数以为能搭上财富快车的人,一夜之间沦为互联网金融难民。
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统计,2018 年全球 90% 资产的投资回报为负,这是自 1901 年来表现最差的一年。
Google Trends 的数据显示,2018 年用户搜索「Good」的次数比以往的任何一年都要多。在坏消息太多的日子里,人们总需要寻求一些安慰,「拜锦鲤教」的刷屏并非偶然。
经历了这跌宕起伏的一年,我们很遗憾要将「崩溃」作为 2018 年 ifanRank 的年度发展趋势代表。
独角兽的消亡
7 月 12 日,包括映客在内的 8 家内地公司同一时间在港交所上市,这些公司的一把手不愿意错过敲锣的高光时刻,港交所只好搬出来四面锣,两个人敲一面。
这也是今年港交所的缩影,截至 12 月 18 日,已经有 209 家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资总额超过 2800 亿港元,港交所成为 2018 年全球交易所 IPO 集资额冠军,超过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
可即便是像小米和美团这样的明星独角兽,也要在估值缩水中上市。截至 12 月 24 日收市,小米和美团都已经跌穿了发行价,跌幅分别高达 21.7% 和 39%,上市不到半年市值就蒸发了超过 1000 亿港元,更多的互联网新贵甚至要面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尴尬。
流血上市是今年互联网公司 IPO 的主基调,即便估值缩水,破发率奇高,依然不能阻挡这些创业公司排队走向 IPO,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没钱了。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募资总额约为 3800亿元,比 2017 年同期的 8600 亿少了一半多,市场募资规模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在共享经济的泡沫破裂之后,一级市场的风投机构变得更加谨慎,热钱骤然减少,而习惯了「烧钱换用户」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大都还处于亏损阶段,既然短期内盈利无望,只好通过上市来储备弹药。
这简直是 18 年前中国第一波互联网公司上市潮的重演,2000 年新浪在纳斯达克指数持续暴跌后仍坚持赴美上市,当时的新浪 CEO 王志表示:
「其实我也知道泡沫正在破灭,但怎么能不上呢?硬着头皮也要上。」
成功上市的独角兽头破血流,而来不及上市的独角兽则要面临生死抉择。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共享单车风口上最炙手可热的 ofo 。去年 7 月 ofo E 轮融资的估值还高达 30 亿美元,如今 ofo 和创始人戴威却已经被法院限制消费,1000 多万人排队等着退押金。
一大批像 ofo 这样互联网创业公司,不断大量烧钱换用户,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融资,为了拖垮竞争对手。这种商业模式得以大行其道的原因离不开资本的助推,这样的故事其实从 1995 年的网景通讯就开始了。
从那时起市场不再要求创业公司盈利,只要烧钱能换来大规模用户增长,即使暂时不赚钱也能不断在一级市场圈钱,并进入二级市场套现。
这种烧钱换规模的模式一个很大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壁垒,钱烧光了,也就离倒闭不远了,于是用钱吹起来的风口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2000 年《巴伦周刊》(Barron’s )的一份调查第一次戳穿了这个泡沫,他们发现 207 家互联网公司里 74% 的现金流为负,而 51 家的现金会在接下来 12 个月内烧完,就连亚马逊也只能再撑 10 个月。
这一情况在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大片倒下的共享单车企业只是冰山一角。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金融学教授 Jay Ritter 统计发现,今年前三季度,83% 的美国 IPO 都的公司上市前 12 月都在亏损,这是 1980 年以来企业上市亏损的最高比例。
这一纪录有望在明年继续刷新,创立 8 年依然在巨额亏损的 Uber 打算明年上市,即便如此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还给出 1200 亿美元的估值。与之相伴的可能还有上半年巨亏 40 亿的滴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滴滴曾希望以 700-800 亿美元的估值上市。
《哈佛商业评论》曾统计,在 2012 年后成立的公司,估值增速是过去 13 年成立的两倍,这也催生了一大批独角兽。不过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对 135 家独角兽企业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其中 65 家并不值 10 亿美元,独角兽的估值普遍被高估。
硅谷顶级风险投资人 Bill Gurley 两年前就曾撰文告诫投资机构,他指出过量资本涌入让创业公司融资变得更加容易,而创业通常没有上市公司那样的强大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流程,大量热钱涌入非但不能为创业公司解决盈利等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问题。
最终结果就像一位投行人士说的,「由一级市场投资人拉高的估值,二级市场不会买账了。」留给独角兽们的时间不多了。
科技股暴跌之谜
2000 年那次互联网泡沫破裂的转折点,是那年 4 月微软被裁定反垄断行为成立后创下单日最大跌幅,引发了市场对科技股的恐慌性抛售,科技互联网公司的崩盘排山倒海而来,全球至少有 4854 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倒闭。
这一次引领科技股集体暴跌的,还是各大科技巨头,不过主角已经变成 FAANG (Facebook、亚马逊、苹果、Netflix 和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这五巨头的市值在 12 月 4 日一夜之间蒸发 1400 亿美元,相比今年高点已经蒸发了 1 万亿美元。
这几家科技巨头股价大跌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主营业务的疲软,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科技互联网领域的现状。
自从苹果在 11 月的财报发布后宣布不再公布 iPhone 等硬件的销量,就引发了市场对苹果销售增长停滞的担忧。苹果在这几天一路下跌后,在平安夜前股价已经跌破 150 美元,与今年最高 1.12 万亿美元市值相比蒸发了 3900 亿美元,相当于跌了一个腾讯。
这背后则是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低迷,自从去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次下跌以来,这个颓势一直没有逆转,IDC 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
去年智能手机销售额达到 4787 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 27 大经济体。相比起这个数字,智能手机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如今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 33 亿,而智能手机用户也超过了 30 亿。
▲ 图片来自:Justin Tse
这几年流行的互联网产品,能够兴起的前提基本离不开智能手机和 4G 网络的普及,当智能手机的增长陷入停滞,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期即将结束了。
就连 Facebook 和 Google 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难免受到冲击。Facebook 今年接连被曝出多起涉及数千万用户的隐私数据泄露事件,让 Facebook 成了美国人最不信任的科技公司。
▲ 图片来自:statista
信任的崩塌加上移动互联网增长放缓,今年第二季度 Facebook 自 2015 年来首次出现季度营业收入不及预期的情况,用户增长和最为倚重的广告收入增长都低于预期。
和 Facebook 一样,Google 也是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后成长起立的互联网巨头,早期都是不顾亏损来换取用户规模,最大的收入来源也是广告,但这一模式开始失灵了。
根据 Google 第三季度财报, 335.94 亿美元营收不如预期,创下 6 个季度以来最低增速,核心业务广告增长乏力是一大原因, 广告收入占比超过了 85%,但增速却不如上季度,同时信息流、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等媒介正在蚕食 Google 搜索广告的份额。
在核心业务乏力的情况下,这些科技公司也急需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寻求更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卖硬件为主的苹果,更加深挖软件服务,单季营收已接近 100 亿美元;而主营软件服务的 Google ,硬件业务也日趋成熟,加拿大皇家银行预计 Google 今年硬件业务收入将达到 88 亿美元,2021 甚至能达到近 200 亿美元。
▲Google 系列硬件
除了互联网大环境的影响,宏观经济因素也是这轮科技股暴跌潮不可忽视的原因。2008 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为刺激市场采取货币宽松政策,以超低的利率来鼓励各行业把资金用于投资扩张。
无数科技互联网公司便是这轮低息期的受益者,市场有了充足的流动资金来培育一个个新风口。但随着银行重新加息,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提高,让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吸引力有所下降,就像这篇文章所分析的:
每一次加息,都会让无风险资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加一分,也都会让股票,特别是科技股的估值承压一分。
大公司挥刀向自己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的周期即将结束,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不能独善其身。
自从 9 月以来,腾讯、阿里、百度、小米、美团、滴滴、京东等主流互联网公司都先后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无论是出于未雨绸缪,还是对未来的焦虑,这些公司都认为自己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在一片「没有梦想」的质疑声中,腾讯在国庆假期前一天祭出了腾讯成立以来第三次架构调整,整合 B 端业务,拥抱产业互联网是这次调整最大的变化。
B 端基因深厚的阿里巴巴则在架构调整中将阿里云放到更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技术、智能互联网的投入和建设。
在经历了大批高管出走的动荡后,上周百度也进行了架构调整,要加快 AI to B和云业务的发展。
To B or not to B,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来说似乎已经不需要再犹豫。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除了 C 端用户趋于饱和,还有一些 C 端业务面临越来越不明朗的监管环境。
比如今年 3 月底游戏版号审批被冻结以后,中国游戏行业瞬间进入寒冬,一直作为腾讯营收主力的游戏业务,收入占比一下降到了 2015 年以来的最低点。
虽然像腾讯和网易这种体量的公司手上都有一定的版号储备,短期内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即便前几天 2018 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又传来重新发放版号的消息,但审批的数量和标准是否和以前一样还是未知数。
当一家国民级的互联网公司以游戏作为主营业务,就必须做得比用户和法律要求的更多,就像前《福布斯》中文版副主编尹生所说:
因为你创建了一个新世界,并从中获益,你必须帮助整个社会学会如何治理它,如果它们不主动做,社会就会接管过去。
而且不约而同的,这些互联网巨头都将 to B 布局的重点放在了云计算。这是由于云计算容易标准化,用马化腾的话来说就是「能成为互联网的水电煤」,谁获掌握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主导权,谁就更可能在互联网下半场立于不败之地。
「崩溃」过后会剩下什么?
所谓不破不立,互联网泡沫破裂也是一次重新洗牌,每次大浪淘沙剩下来的必定会是一门可持续的生意,也更可能是给整个社会带来重大改变的基础技术变革。
网页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带来了 PC 互联网的黄金时代,而近 10 年则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在智能手机和高速网络的加持下,一个个 app 形成的孤岛瓦解了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对信息的连接。在下一个 10 年,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产业物联网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巨大生产力呢?
互联网泡沫的一次次破裂,一次次崩溃,其实也是科技互联网史上再正常不过的兴衰更迭。
2018 是「崩溃」的一年,也是优胜劣汰更加残酷的一年,但这也会倒逼科技公司去孕育更加可持续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可能在下一个 10 年再次改变我们的生活。
美团创始人王兴不久前在饭否分享了这样一个段子:
2019 年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 2018 年的崩溃能给互联网甚至整个社会带来「The Next Big Thing」,这句话似乎也显得不那么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