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社交是个伪命题

产品

2019-03-14 08:11

2005 年初,eBay 工程师陈士骏离职了。

这个 26 岁的前 PayPal 程序员 3 年前已经是百万富翁,拿着十几万美元的年薪,在寸土寸金的湾区买了大房子。

创业是硅谷永恒的话题,陈士骏也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不同于一般的创业者,陈士骏创业的目标更加纯粹:两年,用 10 万美元做点有意思的东西出来。实在不行,还能接着回大公司上班。

因此,Paypal 前同事一召唤,他立刻加入。两位工程师,一位设计师,完美的组合,这才有了 YouTube。

▲ YouTube 创始人陈士骏.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YouTube 这个名字揭示了创始人对它的定位:「You」代表社交,「Tube」代表视频,YouTube 就是要用视频的方式来颠覆社交。当时的 Facebook 才刚刚创立一年,但社交是互联网创业永远的热门话题。

14 年前的场景一如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一批新的创业者以「视频社交」为名,再一次对社交巨头发起了挑战。

所以,当年的故事或许能让今天的创业者有所借鉴。

上线 3 个月后,YouTube 就放弃了「视频约会平台」的想法,这并不是创始人有意为之,而是在多次试错之后的无奈之举。陈士骏事后有一段这样的反思:

2005 年 5 月,我们很快放弃了交友和约会网站的方向。实际上,我到现在还都认为 YouTube 是一个独特的网站。它没有太多互动社交的元素,人们的社交圈子不在上面。也许你在 YouTube 上也会认识新朋友,但这通常是因为你就是喜欢他放到网站上面的内容,而不是因为你跟他是朋友。YouTube 上的一切社交都是以内容本身为核心的。

但今天的中国创业者们有另一种论调:社交软件是有生命周期的,如今 00 后已经成年,他们会有自己的社交平台,而视频是这些伴随网络长大的年轻人的语言。

1 月 15 日,三个社交软件,聊天宝(原子弹短信)、马桶 MT 和多闪一同发布,是 2018 年以来纯互联网创业领域难得的热闹。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但我们需要拨开热闹看本质:马桶 MT 是个主打匿名的群聊应用,聊天宝是个依靠物质奖励刺激裂变的「拉人头」应用。现在,他们一个关闭了下载,一个裁了 85% 的员工,都基本告别了社交舞台。

相比之下,多闪是个更加纯粹的社交软件,它和前段时间获得千万美元融资的 Echo、POP 一样,把视频功能作为主打,目标用户定位为 95 后、00 后等年轻人。

和 YouTube 不同,多闪们借鉴了另一种视频模式——Stories,如果这个词不好理解,可以看看微信的视频动态:用手机直接拍摄的 15 秒以内的小视频,在一定时间(24 -72 小时)后自动消失或转为私密。因此,它通常粗糙、随意,但真实、有现场感。

▲ 微信视频动态发布按钮上的文案是「就这样」

选择这种产品形态的原因很好理解,它曾经在年轻人的社交软件 Snapchat 上大获成功。

2013 年,上线两年的 Snapchat 正式推出了这个功能,它和软件本身的「阅后即焚」特性一脉相承,但相对于一对一的群聊和小范围的私聊,Stories 就像一个 24 小时后消失的「朋友圈」,带有一定的公开性。用户还可以选择把自己拍的故事公开在地图上,让附近不是好友的人看到自己的动态。

全美音乐节和 2015 年发生的加州枪击案, 客观上让兼具即时性和现场感的 Stories 得以流行起来。

▲ 2016 年发生在奥兰多一家夜店的枪击案中,现场经历者拍摄的 Stories 被 CNN、《时代杂志》等媒体引用. 图片来自:CNN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 Twitter 和微博?但需要注意的是,Stories 没有转发机制,所以,它的存在不是让突发事件的讨论范围更大进而升级为公共事件,而更多的是让一个已经有海量用户的社交网络活跃起来。

Instagram 是把 Stories 功能消化得最好的平台。作为一个当时已经有 5 亿月活跃用户的社交网络平台,Stories 弥补了 Instagram 的一个不足:在各种叠加了滤镜的精美照片外,用户可以用 Stories 向朋友分享自己的真实一面。

最终,Instagram 遏制了 Snapchat 的增长,稳固了 Facebook 帝国的霸主地位。但对 Echo、POP 这样的新社交平台来说,引入 Stories、主打所谓的「视频社交」就像无源之水,在没有形成一个社交网络时,那些无意义的、粗糙的视频并不能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

▲ Instagram 上的 Stories 功能. 图片来自:Mobile Marketing Magazine

多闪是个例外。它建立在抖音之上,而后者是一个月活跃用户超过 5 亿的超级平台,如果借鉴 Instagram 的经验,一个庞大的、外向的、以美化过的内容填充信息流的社交网络,需要有一个互补性的,主打真实、亲密的产品形态。

多闪上的视频被称为「随拍」,和 Instagram 平台上的 Stories、微信上的视频动态想要达到的目的一样:随手记录真实的生活,即使它不一定美好。

但是,抖音同样特殊。

最近,《纽约时报》面向美国读者对抖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介绍,在它看来,和 Facebook、Instagram 不同,抖音这个席卷全球的社交应用(《纽约时报》说上一次在美国引起如此风潮的应用是 Snapchat)不是建立在人的关系上,而更多是依赖机器分发(TikTok is more machine than man)。

▲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近年来,从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到微博,都在信息流中引入了智能算法,系统会按照不同的规则对用户的内容进行排序,而不是依据时间。

而抖音把这种机制运用到了极致,在它的主信息流里,几乎所有的内容都靠算法分发而不是建立在社交关系上,用户可能一次会在抖音上消耗 2 个小时,但他很可能不会去交一个朋友。

多闪说想在抖音的基础上做亲密社交,同样像是海市蜃楼,在一个并不存在社交关系的平台上,如何去创造更亲密的关系?

多闪正在尝试通过关联通讯录来建立好友关系,抖音也还在私信中为多闪导量,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和 Echo、POP 没有区别,随意、粗糙的「随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社交平台的催化剂,而不是建立社交网络的有效手段。

最近,银杏财经报道,据百度指数分析,「多闪」的百度搜索指数在过去一个月内,整体环比下降了 84%,资讯指数下降了 92%,关注度已不如发布时的百分之一。

▲ 3 月 15 日发布会后,三个社交软件的百度指数都经历了断崖式下跌

除了张一鸣没有出席,多闪的发布会是字节跳动史上规格最高的发布会,它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但没能像今日头条、抖音一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年轻人依然需要一个适合他们的社交平台,但不是当下语境中的所谓「视频社交」。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