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 INS 风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生活

2019-05-22 08:58

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连续两个冬季的强降雨让加利福尼亚山谷的罂粟花开得比往年更灿烂,也迎来了更汹涌的赏花人潮,准确来说,应该是 Ins 打卡人群。

网红出征,寸草不生

「寻求自拍的人们纷纷涌入该地区,Instagram 充斥着游客或小睡、或在花海中翻滚、或坐在花海上的照片。」新闻网站 The Ranger 如此描写当地的赏花盛况,「但在这样做的同时,他们也在践踏娇嫩的花朵。」

▲  图片来自:Los Angeles Times

这样的画面是否似曾相识?武大樱花节变「樱花劫」已成了年经帖,但樱花绝对不是唯一被摧残的花朵,去年杭州滨江江边公园的一片粉黛乱子草在抖音走红后,直接被蜂拥至追求拍照角度的游客踩成了杂草,上海、郑州等地的网红花海也先后宣告沦陷。

加利福尼亚罂粟花的惨状已经告诉我们,不文明的行为是不分国界的,君不见,荷兰的郁金香花田已经树起「欣赏花朵,尊重我们的骄傲」的告示牌。

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 Instagram。拍照留念本是人之常情,但费尽心思凹造型,砸着花花草草也不在乎的现象被认为是由 Instagram 带起的自拍潮流惹的锅,至少荷兰旅游局是这么这认为的:

十年前来参观的很多是 50 岁以上的人,最近两年,自从 Instagram 流行起来后,来了很多年轻人。

有媒体甚至用「selfie-hungry」(渴求自拍)来形容疯狂拍照的游客,而 《纽约时报》去年在报道一位把向日葵农场向游客开放后被教做人的加拿大农场主事迹时,则毫不客气地用了「僵尸启示录般的结局」(Zombie Apocalypse)作为标题。

就连抖音、小红书上热门的景点,往往标题里就写着「INS 爆红景点」,它们都带着典型的「INS 风」:马卡龙色或是小清新滤镜,高饱和度的鲜花更是博主们最爱的拍照道具,「Instagram 喜欢花卉美学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数字媒体 The Ringer 总结道。

▲  图片来自:The Moxy Chelsea

嗅觉敏锐的商家早已捕捉到这股鲜花文化,他们用鲜花精心打点店面,花墙几乎成了标配,因为这能吸引大批 INS 博主前去打卡。今年 2 月,万豪在纽约著名的鲜花批发市场 West 28th Street 开了一家酒店 The Moxy Chelsea,卖点便是鲜花。酒店的大堂有整整一面花墙,还入驻了知名的花卉设计公司 Putnam & Putnam 的第一家零售店,位于 35 层的夜总会 Fleur Room(花房)是酒店的金字招牌,用花朵点缀的鸡尾酒、沙发上印有花朵图案的天鹅绒、桌子上插着鲜花的花瓶仿佛都在告诉你「还愣着干嘛?拍照啊!」不出所料,每逢周末这里都能看到排队等着进店的年轻人。

▲典型的 INS 风家装 图片来自:Decoracion.me

也许是爱屋及乌,这种对花朵的追求逐渐延伸至各种室内植物,比如被吐槽为「INS 网红店三件套」之一的龟背竹,心形的叶片和叶脉之间形成的镂空看起来文艺气息十足,让龟背竹在一众绿植中脱颖而出,成为 Instagram 上最受欢迎的室内装饰品。仙人掌也是深受追捧的 INS 单品,只是不知为何,明明是生长在热带的仙人掌却成了北欧风的代表元素。

为什么都中了 INS 风的「毒」?

你或许看不起所谓的 INS 风,但不可否认,它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潮流。

既然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跟风本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信息时代更是加快了流行趋势的传播,但在一众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平台上,Instagram 作为一个最初定位于图片分享的社区如今却在时尚潮流中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INS 风」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们对 Instagram 的风格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即使是在用不了 Instagram、模仿它的产品也均以失败告终的中国内地,也并不影响 INS 风的受欢迎程度。在小红书和抖音上走红的酒店、餐厅和景点多半也符合 INS 审美,尽管后两者暂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小红书爆款」、「抖音网红店」等定语的出现也证明了这两个平台的带货能力,相比之下,「老一辈」的 Facebook、微博、微信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潮流影响力,毕竟我们可不会说「微博风」、「微信爆款」,「刷爆朋友圈」的要么是热点事件,要么也是从 Instagram 搬运过来的爆款。快手倒是发展出了「快手风」,但与「INS 风」截然相反的画风令其始终处于鄙视链底端,难登大雅之堂。

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平台的信息呈现方式有关。Instagram、小红书、抖音和快手等,都是以图片或视频作为信息传递载体,而人类的本质既是复读机,也是视觉动物,自然更容易受有冲击力的画面的影响,况且拍照或拍视频的门槛也比发纯文字信息要低得多,从博客、微博到朋友圈、抖音等社交网络形态的变化亦是佐证。

这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 INS 风?

INS 风被嫌弃?只不过是潮流更新换代

INS 风最早源于 Instagram 颇受好评的滤镜,用审美在线的滤镜对用户的照片进行优化,Instagram 给大众营造出一种「INS 上都是美图」的印象,于是用户也为了迎合这一「人设」费劲心思找到拍出好看照片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发展出了火烈鸟、格子布、龟背竹、LED 灯、铁架网、马克龙色、莫兰迪色等模板化拍照套路,可以简单概括为低饱和度单原色、简约的布局、高饱和度的配饰。

▲图片来自:Sweety High

说实话,发挥正常的情况下,遵循上述原则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哪怕谈不上高级,至少也不至于被吐槽低俗、土气。

从用户喜好来说,火烈鸟、LED 灯、马克龙色等充满浪漫色彩的元素又切中了 INS 风的主要受众女性的少女心,也有人认为「INS 风的核心,就是所有女人隐藏的那颗少女心」。(《国产 INS 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跳海大院)

然而,再好看的搭配,看多了也难免审美疲劳,千篇一律的打卡圣地和拍照模板开始让人感到厌倦,至少深受 INS 风 荼毒的美国年轻人有的正在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再力求拍出完美的照片,而是不遗余力地让自己的照片变「丑」,比如去掉给人以「人人都是拍照高手」错觉的滤镜,专为 INS 风打造的网红博物馆 Happy Place 人气也大不如前。

▲ 部分 INS 博主开始放飞自我

「我们试图展示一个真实的人在做很酷的事,而不是试图创造一个实际上不属于你的角色。」22 岁的布鲁特斯坦对《大西洋》杂志表示。「Instagram vs 现实」(Instagram vs reality)的照片在过去一年里越来越受欢迎,但这种潮流还是意见领袖们带动的,带火了 INS 风之后,他们又试图用这种看起来不那么刻意为之的照片拉近自己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前不久的美妆博览会 Beautycon 上,Instagram 上的网红们大谈不用照神器环形灯而将脸直面阳光,

然而,不管是用复古相机 Huji Cam 拍照力求展示陈旧感,还是反 INS 风的照片,本质上仍是对个性、与众不同的追求,毕竟当满屏都是彩色的墙壁和精美的摆盘时,不加修饰的照片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

咨询公司 Sparks&Honey 的文化策略分析师马特-克莱恩道出了真相:「一开始,每个人都晒出那些普通的照片,所以彩虹色的食物脱颖而出,但因为太多人采用了这种美学,它就过时了。」

于是品牌的营销策略也要随之改变,「你不想看到一个女孩站在你已经看过几千次的墙壁前,」社交媒体营销公司 Later 的内容运营人员 Lexie Carbone 表示,「我们需要新的东西。」

《大西洋》杂志称这种现象是「Instagram 美学已终结」,其实,不过是从一种 INS 风转变到另一种 INS 风罢了。

题图来自:Unsplash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