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人工智能秘史:憧憬人机共生的「DARPA 梦想家」

产品

2019-05-22 10:39

本文来自 36 氪,编译为 boxi,爱范儿经授权发布。

第四部分:Licklider 的赛博格智能

1969 年 10 月 29 日,晚上 11:39,UCLA 的一名研究生从一台 SDS Sigma 7 计算机给几百英里之遥,位于 Menlo Park 的斯坦福研究院,发送了仅含两个字母的一条消息。

内容是:「LO.」

这名学生本来是想发送「LOGIN」,但是负责传送这条消息的包交换网络,ARPANET,在他还没敲完整条消息之前就崩溃了。

在互联网历史上,那一刻被当作是开辟了网上交流的新时代。不过经常被人们忘记的是,ARPANET 的底层技术基础设施,其实是一个人机共生体未来的激进版本。提出这个想法的,是一个叫做 J.C.R. Licklider 的人。

有着心理学背景的 Licklider,在 1950 年代末在一家小型咨询机构工作时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这些新机器如何可以增强人类的集体智慧,然后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 AI 领域展开研究。在查阅文献时,他发现程序员在「教」这些机器如何执行已有的人类活动,比如下棋或者语言翻译等,而机器做那些事情的天资和效能都比不上人类。

这种机器智能的概念很不对 Licklider 的胃口。在他看来,其问题在于现有的范式把人和机器看作是智能相当的存在。但 Licklider 认为,其实人和机器在认知能力和优势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人类擅长忒的那个智力活动 —— 比如富有创意、会运用判断 —— 而计算机擅长其他,比如记忆数据并迅速处理。

如何才能在两周毫不相干的智慧生物之间进行沟通?

——J.C.R. Licklider

Licklider 提出,与其让机器模仿人类的智力活动,不如让人和机器展开协作,将各自的优势互补。他建议,这一策略将把关注的焦点从竞争(比如国际象棋人机大战)转移出去,并可以促进此前无法想象的智力活动形式。

在 1960 年的一篇题为《人机共生》的论文中 Licklider 提出了他的想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脑与计算机器能够非常紧密地耦合在一起,所得到的合作关系将是能想到此前人类大脑之所未想,而对数据的处理则是我们今天所知的信息处理机器远不能及。」在 Licklider 看来,有望成为这种共生体的例子是一个有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人类操作员(所谓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 ——SAGE 的操作员,论文发表 2 年前推出,用于跟踪美国的空域)组成的系统。

1963 年,Licklider 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当时叫做 ARPA,现在叫做 DARPA)谋得一份工作,从而有机会将他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他对设计和实施自己一开始叫做「I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星际计算机网络)」的项目尤其感兴趣。

这个想法是这么来的。Licklider 意识到,在 ARPA 这里,他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让由人和机器组成的分散的大型团队能及时知晓编程语言和技术协议的变更。有一个沟通网络将这些分布在各处的行为者连接到一起就是他的答案。不过建设这样一个网络的挑战类似于科幻小说家设想的一个问题,他在解释自己的概念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你怎么才能让毫不相干的『智慧』生物开始沟通呢?」

▲在 ARPA 之后,J.C.R. Licklider(上)成为了 MIT 的一名电子工程学教授

在开发该网络的一个全额资助计划开始之前 Licklider 就离开了 ARPA。不过随后的 5 年时间里,他当初的崇高愿景成为 ARPANET 开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 ARPANET 演变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互联网,一些人开始看到这种新型的联网沟通方式是如何体现了人类与技术行为者之间的协作互动,这种共生体有时候似乎表现得就像比利时控制论专家 Francis Heylighen 所说的「全球大脑」。

今天,很多机器学习应用所取得的很多飞跃都是由人机协作网络打下的基础。比方说,卡车业正日益寻求让人类司机与计算系统利用各自优势来提供更高效的货运服务。同样在交通领域,Uber 已经开发出一套系统,将需要高超驾驶技能的任务,比如进出高速公路等交给人类,而机器则负责管理常规的高速公路驾驶。

尽管人机共生还有很多例子,但仍有文化倾向设想机器智能是一种属于具备人类认知能力水平的超级计算机的才能。但事实上,Licklider 设想的赛博格未来已经到来: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人机共生的世界里,或者就像他所描述那样,「两种不同的生物以亲密关系或紧密联合的形式共同生活在一起。」Licklider 留给我们的遗产,让我们不再把焦点放在被机器取代的恐惧上,而是意识到双方存在协作的可能性。

编者注:AI 史的叙述方式往往是机器随时间转移而变得越来越聪明。但这种叙述缺少了人的要素,没有讲清楚智能机器是如何由人的身体和思想来设计、训练与赋能的。

为此,IEEE 推出了总共六篇的 AI 秘史系列文章,希望从创新者、思想家、工人甚至小贩等人如何创造可复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算法的角度来弥补这一缺失。尽管无需人类输入的超智计算机令人兴奋,但智能机器的真正历史已经证明,AI 的水平只能跟我们一样的好。此文为系列的第四篇,作者是 Oscar Schwartz,原文标题为:Untold History of AI: The DARPA Dreamer Who Aimed for Cyborg Intelligence

AI 秘史(一):查理・巴贝奇与会下棋的土耳其机器人

AI 秘史(二):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背后的女性程序员

AI 秘史(三):为什么图灵希望 AI 代理犯错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