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ck 创始人成长史:一个最想做游戏的人,是如何两次临时转向并大获成功的

公司

2019-06-26 06:44

成立 5 年后,Slack 选择上市了,2019 年也是独角兽们扎堆上市的一年。

Slack 受到了投资人的热烈追捧,上市首日,Slack 股价较纽交所给出的参考价大涨 48%,市值一度突破 230 亿美元。

即使在硅谷,Slack 也像是企业软件中的异类,它以「别那么忙」(Be Less Busy)为口号,UI 设计又处处有游戏化的影子。它不是以上下级的职级关系来设置组织,而是用聊天和频道,把企业员工和部门联系起来,加上强大的工具整合能力和搜索、自动化机器人(bot),用户可以在 Slack 上一站式地使用工作聊天、云存储、项目协作、代码托管等各种功能。

2016 年,每位 Slack 用户平均每天花在软件上的时间达到了 2 小时 20 分钟,有媒体把它称作「工作版的微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Slack 没有任何营销预算,用户的口碑传播就让它保持了高速增长。直到今年 1 月,Slack 的付费用户还在保持同比 50% 的增长。最近 3 个财年,Slack 分别获得了 1.052 亿美元、2.205 亿美元和 4.006 亿美元的营收,年对年增长保持在 80% 以上,与此同时,它的亏损被保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最近 3 个财年的亏损都在 1 亿美元左右,且亏损在收窄。

也就是说,这是一家有大批死忠用户,付费用户和收入在健康可控的亏损下高速增长的企业,这也是 Slack 上市后被投资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但有意思的是,Slack 是一家失败的游戏公司的副产品。哲学出身的创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甚至把这个过程重复了两次:创办游戏公司——游戏失败——把团队协作的工具打磨成一个新产品并大获成功。

即使在科技圈,这样的过程也过于传奇。从 Butterfield 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在企业级服务市场,产品的力量也可以改变潮水的方向。

Slack 创始人的早期经历

1973 年,Stewart Butterfield 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偏远的小渔村,在他 3 岁前,他和父母居住的小木屋中甚至没有自来水和电。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乡村青年逆袭的故事。Butterfield 的父亲是波兰裔美国人,在 20 世纪 5、60 时代为了逃避越南战争而从美国来到加拿大,在这里,他遇到了 Butterfield 的母亲。两人恋爱、结婚,并搬到了由 500 名嬉皮士组成的社区中。

小 Butterfield 最初的名字是 Dharma,这是梵文的佛教用语,在中国通常被翻译为达摩。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杰克·凯鲁亚克有一本著名的名为《达摩流浪者》的书,用的就是「Dharma」这个词。禅宗思想对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都有深远的影响。

被动参与到「嬉皮士运动」中来的小 Butterfield 显然对「正常的生活」更感兴趣,12 岁时,他把自己的名字从「达摩」换成了更普通的「Stewart」,成名后接受 BBC 的采访,他还是忍不住吐槽父母,「我的父母是十足的嬉皮士,他们想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但很快发现有太多的事情要自己动手,然后我们就搬回了城市。」

5 岁时,Stewart Butterfield 和父母一起搬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首府维多利亚,7 岁那年,他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并开始自学编程。之后,他在当地的圣马可学校获得了哲学学位;毕业后又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在他读本科期间,万维网诞生并开始发展,网站设计的技能也帮助他在大学期间赚了不少外快。

虽然 Stewart Butterfield 对父母的「嬉皮士精神」并不感冒,但很难说童年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对他造成影响:他选择的专业是哲学,在他以后的创业过程中,自由、社区的乌托邦思想一直都贯穿在他的产品中。

两次「关键转折」

在所有报道 Slack 和创始人经历的报道中,Pivot 是一个被经常提起的词。

在应用中,Pivot 有「转轴」、「中枢」、「轴心」的意思,但在创业中,它的意思接近「关键转折」。历史上有很多「关键转折」的例子,但对于置身其中的人来说,面对一堆注定失败的烂摊子,还能保持镇定,甚至转换方向绝地求生,是概率极低的事情。

Stewart Butterfield 做到了两次。

2000 年,也就是在他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后,Stewart Butterfield 就加入了朋友的创业公司 Gradfinder.com。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裂期,但他们还是因为「不错的营收」将公司转手卖出。

这次创业经历算是小试牛刀,虽然没有赚到大钱,但 Stewart Butterfield 开始了成为自由网页设计师。

▲在这期间,Stewart Butterfield 举办了一场「5k 大赛」,让参赛者设计 5kb 大小内的网页

2002 年,Stewart Butterfield 创办了第二家创业公司 Ludicorp,希望开发一款名为《游戏永不止》(Game Neverending)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在这个时期,他爱上了公司的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 Caterina Fake,两人也步入了婚姻殿堂。

Ludicorp 没能获得融资,游戏也没能开发出来。但 Caterina Fake 在接受 Wired 采访时,简要阐述了当时的游戏设计理念:《游戏永不止》不是一款传统的游戏,而更像是一场静心策划的 Party,它有点像是游戏《第二人生》的前身。Caterina Fake 把游戏形容为周五的聚会,「人们只是想要看看彼此,一次抽抽雪茄、聊聊八卦。」

▲Caterina Fake. 图片来自:Eirik Solheim

虽然这个游戏没有上线,但这个年轻的创业团队做出了另一个伟大的产品——flickr。

优秀的创业者总是能及时预知项目的走向,并坚韧地开始新的尝试。在游戏融资遇阻时,Ludicorp 的三位创始人就已经开始尝试开发项目管理软件、协作工具等,最终,他们推出了一个让用户分享或查看其他人的照片的网站。

当时已经有很多图片分享网站,但 Flickr 是第一家融入社交网络元素的。它允许用户给照片添加标签,并关注其他摄影师,网站还融入了人性化的幽默感,例如用户每次登陆都能看到不同语言的问候语。

一位用户对 Flickr 的评价是,「它和旧世界的一切都毫不相同,你会第一次感受到这个网站是专门设计给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人的。」

2005 年,发展势头良好的 Flickr 被雅虎收购,收购价格约 2000 万美元。Stewart Butterfield 和妻子 Caterina Fake 随收购加入了雅虎,两人签订了 3 年的合同,继续带领 Flickr。

2008 年合同期满后,Stewart Butterfield 迅速离开了雅虎,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这一次,他找来了很多 Flickr 和 Ludicorp 的前同事,顶着 Flickr 创始人的头衔,他也迅速拿到了千万美元级的融资。

新的创业项目叫 Glitch,依然是一个游戏,它甚至可以被看做《游戏永不止》(Game Neverending)的续作,在游戏中,战斗元素被削弱,玩家专注于协作的收集、制作。

▲ Glitch 游戏画面,聊天功能和 slack 颇为相似

这个游戏得以如期测试、发布,但是,它没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Stewart Butterfield 事后总结,这个游戏「过于怪异」。大多数游戏强调画面、剧情、打击感,一个强调协作的社区最终没能获得成功。

但这个时候,Stewart Butterfield 主导了又一次「关键转折」——Slack。

Slack 来自 Glitch 的游戏聊天系统。它和市场上已有的企业协作软件大相径庭,UI 轻松、有趣,甚至支持企业成员定制 emoji。整合云存储、邮件、项目管理、代码托管甚至打车等第三方服务,也让它成为一个强大的企业级软件。

一经推出,Slack 就大受追捧,2015 年,它成了硅谷最快达到 10 亿美元估值的创业公司,此时距离 Slack 推出仅 8 个月。

有意思的是,当被问到为什么产品这么受欢迎时,Stewart Butterfield 非常诚实地回答说,「我 TM 也不知道」(I have no fucking idea)。

Slack 的一位早期投资人,也是董事成员的马默恩·哈米德或许道出了一些实质,「Stewart Butterfield 如果生活在中世纪,只要有合适的缝衣针,他一定能做出完美的皮包。他就是一个工匠。」

科技领域的「关键转折」很难再复制

Slack 上市时,选择了和 Spotify 一样直接上市,而不是传统的 IPO,即不经过承销商,不发新股,投资者也会被允许立即开始出售现有股票。

尽管今年两家备受瞩目的明星创业公司都采用了这种方式上市,但投资界的主流意见依然认为直接上市不会成为主流。因为这种方式风险颇高,它只适合那些现金流充足、业务模式清晰同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公司。

相比那些烧钱占领市场,然后讲一个庞大的故事的创业公司,Slack 足够简单。就像它的股票代码「WORK」一样,Slack 专注于工作场景。它诞生于移动互联网开始起飞的阶段,凭借出色的产品体验和全球化,获得了千万级别的日活跃用户以及付费黏性颇高的忠实用户。

这也是 Slack 能诞生于一个失败的游戏公司中的原因。但现在,互联网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创业公司的体量也已经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重,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共享单车、太空旅行、新能源汽车,都是专业度极高、投入极大、风险极大,同时回报也非常高的创业项目。一个成功的公司可以改变世界,但失败通常也意味着万劫不复。

教科书般的「关键转折」或许已经很难在科技领域再现,但 Slack 的故事还是能给我们启发:当你和竞争对手的条件相当甚至不如对方时,重视产品,提供不一样的体验可以帮你在竞争中获得出其不意的胜利。

 

题图来自:Joi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