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人机交互的未来,掌握在超级终端公司手上

公司

2019-08-12 09:31

在技术术语频出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有两幕让我记忆犹新:

一幕是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宣布「鸿蒙」开源,另一幕来自现场视频聊天的 Demo:

现场视频连线了千里之外的一台手机,手机画面中的人,很快变成了高空俯瞰下的南京。此时,对方的摄像头也并非来自手机,而是他放飞的大疆无人机。

而在另一个演示视频中,当男主角一键把手机前置摄像头切换到汽车上,车窗外的风景立刻出现在女朋友的手机上。

如果说「鸿蒙」的舆论狂热尚夹杂了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那么多设备协同、硬件能力的资源共享这些围绕交互和终端的新尝试,则是所有人都看得明白又触手可及的新奇与曼妙。

1

智能手机的形态已经沉寂十多年了,我说的不是 UI 迭代了几个新主题,摄像头又平添了几个,「刘海」又被抹得更平一点。

是你与手机交互的方式。

在 Windows Phone 和几个小众操作系统偃旗息鼓后,iOS 和 Android 两分天下,统治着数以百亿计的智能终端。而借助 App 这个容器,智能手机几乎串联起人们每一天的日常起居和衣食住行。

你不再需要掐点去看天气预报,不再需要走到路边招手打车,不再需要走到户外一家家物色餐厅。你几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在拇指之间一个 App 上得到满足。

在 App 统治了人机交互规则的十年后,软件依旧在吞噬着世界,但各类应用商店早已处于不健康的饱和状态——你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找到几十个功能相仿的应用,然而真正被人记住并使用的,可能只有一款而已。

App 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把曾经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内容隔离在一台台服务器上。原本一件简单的事,你可能需要在三四个甚至更多的 App 中踱步徘徊。

人机交互的矛盾正在集中显现:

有限的手机主屏和 App 过多的矛盾,

用户需求和 App 无法快捷满足的矛盾,

App 过剩和用户下载意愿低的矛盾,

互联网开放性和 App 内容封闭的矛盾,

一个 App 和多个平台重复开发的矛盾。

……

一个 App 一个坑,每个坑都装着一个品牌天大的梦想,但 App 真的是用户的梦想吗?

2

问: 如何在 20 分钟吃上一份好吃不贵的煲仔饭?

在 App 统治的世界里,你是这么操作的:用智能手机打开某饿 app 搜索煲仔饭,筛选送达时间和价格,然后转至某美 App 上重复上述操作。

饭比三家,来回跳转,直到 20 分钟过去了一半。

一个没有 App 的未来世界是这样的:你把上述问题直接告诉手机,几秒钟后,手机回复你:20 分钟后送达,该订单消费 20 元。

套用流行的说法,这叫「消息即服务」(Message as a Service)。

这套服务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只要需求被满足,用户并不关心这份煲仔饭来自某美 App 还是某饿 App。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类似的交互雏形就已经崭露头角,它的基本思想是:日常超高频的 App 被 API 形式的服务应用所替代,而对接这些服务到前端用户的体验,由 AI(人工智能) 来介入。AI 借助语音、图像等传感器,进行意图识别和服务调度。 

我们来畅想下一个没有 App 的系统,大概需要三个先决条件:

  • 系统级整合:脱离第三方 App 的形态,服务如同毛细血管一样接入系统。
  • 单点静默登录:厂商提供一整套强大的 ID 系统,所有第三方 App 以此 ID 在后台静默登录,实现「一次登录,处处使用」。
  • 系统级决策:对于用户发出的指令,由 AI 理解并调度各个服务的 API 完成决策。

技术要解决需求问题,同样要解决商业问题。

这套唯技术论在历史面前更像是一个空中楼阁——受制于各方商业利益的壁垒,各类 App 非但不愿意走向后台,反倒在流量红海的厮杀中变得愈加庞大和累赘。

当然另外一方面, AI 和语音也没能有达到质变到量变的奇点。要知道,99% 的可靠性,跟 100% 的可靠性,差了 100% 的信任。

3

作为信息交换的重要基础设施,每一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升级都能催生出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机会。

吞吐速率和可靠性的提升以及时延的显著降低,使得计算资源和应用资源的云端化成为 5G 服务的一个特点。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可以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连接到远端的服务提供商,获得所需资源。

「小程序」和「快服务」诞生了。两者拥有相似的产品逻辑,但背后两家公司却以各自的迥然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机交互的未来。

前者是以微信为典型的超级 App 公司,后者是以华为为代表的超级终端公司。

以一个超级 ID 串联出海纳百川的服务,从内容服务平台,到丰富的小程序生态,微信间接地实现了一个账户登录、处处使用的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微信不仅仅是一个超级 App,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云操作系统乃至互联网的基础架构。

基于社交关系的对话场景,丰富的小程序生态,微信距离「消息即服务」的理想形态,似乎只差个 AI 助手了。

▲ 微信搜索的功能直达

最近微信在搜索上的频频动作,本质上就是做意图识别的对接服务。

尽管生态远不及微信小程序,「快服务」也难言人机交互的未来,但它隐喻了超级终端公司对人机交互的一些思考。

「快服务智慧平台」的优势在于,作为系统级的服务,它能够调用更多终端的能力,实现基于场景和意图的自动触发。

比如,当用户的航班发生延误,手机不仅会告诉你航班信息,可能还会为你提供高铁、客车等其他备选选项。

主动解决问题的背后,是终端接收了各类信息、整合了多项服务。

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服务也会随之消失。比如当用户通过快服务平台订阅了「实时台风路径」,当台风离你远去,服务的卡片也随之消失。

「快服务」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轻 App 市场,而是把各种服务揉碎了融入到手机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华为把这种形态的服务方式称之为「原子化服务」。

服务原子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去 App 化,跟「语音即服务」的思想一脉相承。

在探寻人机交互的问题上,另一家超级终端公司公司苹果与华为几乎是殊途同归。

苹果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引入了一套「自动化」机制——捷径(Shortcuts)。借助这套自动化,用户可以实现 App 间的协同工作和自动化执行。

比如当 iPhone 检测到你身处公司,而时间又临近中午时,就会弹出一个通知,询问你是否要执行「通过某外卖 App 点一份外卖」这项操作。

虽然「捷径」和「快服务」实现原理不尽相同,但初衷却一样——都是基于用户意图来主动提供服务。

4

如果你长期关注科技行业,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 AI、5G 和 IoT(万物互联) 会同时迎来发展期?

背后实际上是整个行业对趋势的预判——未来终端的属性将会被不断强化,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智能终端将会无处不在,这也对交互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人机交互的未来,极有可能在两家公司中诞生——苹果和华为,仅有的两家超级终端公司。

刘学文在《华为终于成了一家超级终端公司》一文中提出,超级终端公司并不取决于其设备的占有率和保有量,而在于对核心元器件和操作系统的把控,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以及对人机交互的前瞻性探索。

在过去十年,All in One 的智能手机是无可置疑的超级终端,而在今天,可堪大任的超级终端究竟是位于客厅 C 位的电视?还是掌控着家庭语音入口的智能音箱?亦或是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下一代智能手机?

▲ 荣耀智慧屏

华为没有展示下一代超级终端的形态,而是用分布式技术打通了不同设备之间软硬件的屏障,这意味着不同的设备可以彼此间的数据共享,每个设备成为其中实现某部分功能的模块。

在我看来,不同的硬件设备已然组合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终端。

这才是超级终端。

苹果何尝不是如此:AirDrop 在两台设备间的快速共享的便捷,iPhone 复制 Mac 上粘贴的无缝, AirPods 在 iPhone 和 Mac 之间自由切换的顺畅。

苹果今日的江湖地位往往被过分归功于 iOS 的成功,却忽略了超级终端的协同意义。

用科学家 Alan Kay 的一句话概括:

真正在乎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

而华为走了另一条路:超级终端公司终究会掌控软件和服务。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从技术的旁观者与记录者,成为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