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创新工场王咏刚:做技术和商业之间的造桥人

公司

2019-10-28 18:00

杜甫在形容李白的时候写过一句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位庾开府就是庾信,以诗名和才华著称的庾信在朝中担任的却总多是军职,比如骠骑大将军。在《奉和同泰寺浮图诗》这首诗里,庾信写下了名句「画水流全住,图云色半轻」。「半轻」也就成了创新工场 CTO 王咏刚笔名「半轻人」的由来。

和庾信从军职而显文名类似,王咏刚可能是 CTO 中对写作最用心的。

他早年在曾在《程序员》杂志、CSDN 网站等主持技术专栏,还出版过长篇小说《镜中千年》,国内的科幻杂志上也能发现不少他的短片作品。对于大众而言,王咏刚和创新工场李开复合写的《人工智能》科普读本可能是最知名的。

不过即便他长于写作,能够「将军翔文章之府」,但做 CTO 却并非「书主践戎马之场」这么简单。

▲李开复(左)和王咏刚(中)发布《创新工场人工智能战略白皮书》

从 Google 工程师到创新工厂 CTO

加入创新工场前,从北大毕业的王咏刚在 Google 担任主任工程师和高级技术经理超过十年。

我们正在使用的 Google 的不少服务他都有参与过,比如 Google 的服务核心桌面搜索,拼音输入法、产品搜索、知识图谱,以及交织着人文和技术气息的 Google 首页涂鸦(Doodles)。

从职业背景来看,王咏刚做 CTO 完全不是跨界,而是顺其自然的职业路径。唯一的疑问是,为什么是来到创新工场这样一家投资机构做 CTO 并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呢?

▲虽然 1:4 败于 AlphaGo,但李世石仍是唯一一位公开战胜 AlphaGo 的人类

同为 Googler 的王咏刚在 2016 年接到了李开复的入职邀请,那一年人工智能行业发生了划时代的转折点事件:人工智能 AlphaGo 大胜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

而在更早之前,创新工场就开始了对人工智能的投资,但是投资人工智能有着它独有的特殊性。

王咏刚也表示,自己的职位和职责确实相当特别:唯一一个在投资事业里,做一个研发团队,做一个把科研、商业化和投融资三种要素结合起来的架构。

他说:

这个架构的原因根本上在于,技术发展到 AI 时代,给整个技术到商业化的完整逻辑提出了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这个挑战在于,AI 在和商业结合的时候需要更强的技术输入,其本质上是一种摸索的过程,并和以往的商业模式不相同。

简言之,就是 AI 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力量,但是这种技术往往和商业隔得较远。这中间的距离,需要一座桥梁。

所以,当时李开复把这个命题交给王咏刚的时候,也就成为了王咏刚笃定地从 Google 离职来到创新工场担任 CTO 并且从零开始筹建人工智能工程院的唯一原因,即便王咏刚当时也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搭建这样的架构「桥梁」。

如今,距离王咏刚拿到命题已经过去三年了。最终,那座「桥」王咏刚建好了吗?

王咏刚给的答案是:

我觉得我们 AI 工程院这三年为这个全新的探索开了一个别人都没有做过的,非常好的开头。我们用了好几件事证明这个开头至少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

这几件事当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创新工场作为投资机构,自己做了一个从科研到商业化的创业公司样板。

2018 年 3 月,创新工场按照自己的逻辑创建了创新奇智公司。在 18 个月的时间里,这家公司已经发展到 400 人,在全国已经落地10个城市,用人工智能连接了零售业和制造业,年销售额数亿,估值也在不断增长。

第二件事是关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工场用 DeeCamp 人工智能训练营来进行科研人才到商业工程化人才的培训转型,这是一个成熟的 AI 人才培养体系。

▲王咏刚在 DeeCamp 开营仪式上

最后一件事,在这三年的探索过程中,创新工场和王咏刚找到了一些逻辑,能够快速地去定位到那些科研领域前沿,但是同时又有商业化价值的技术点,然后再用一套方法论把这个技术点变成能够真实应用的场景、技术、产品或解决方案。

创新工场作为一家投资机构,这个「资」不仅仅是资金,对于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行业来说,从技术到商业的「方法论」,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单纯的资金投入。

坚定地看好人工智能的长期价值

做出了 AlphaGo  的 DeepMind 团队曾让人工智能从晦涩艰深的技术名词,变成了全民热议的社会话题。

不过盛名之下,背靠 Google 的 DeepMind 团队却亏损严重。

对于这种落差,王咏刚说:

AI 离钱非常近,但问题在于只搞科研的 AI 团队离钱非常远,这两句话是不矛盾的。

他在深入考察一些 AI 应用的商业机会后有一个非常大的感触,那就是「我们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责任去把 AI 应用到那些场景中去」。「那些场景」是指重复性的、艰苦的重复劳动场景,这类场景广泛地存在于制造业、农业等许多行业中。

但一旦涉及到和真实世界的行为或人的思想、人的决策相关的领域,今天的 AI 显得提升空间更大。

比如,如今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机器人能够在家中帮忙做复合型的家务,或者和人流畅交流。而在智能制造或者智能治疗中,能发挥作用的 AI 往往是解决单点问题,而不是能完整执行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等整套逻辑的 AI。

线上线下两种场景里面,AI 的表现有天壤之别,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有乐观派和悲观派的区隔。

正如《论持久战》对速胜派和灭亡派的批驳一样,王咏刚也做好了长期耕耘的准备:

我觉得这件事情(AI 改变现实世界)有可能挺慢的,要长期在每个行业里去深耕发展,而且长期地去伴随着 AI 技术不断一个点一个点突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是愿意打一个持久战。

好在这样的持久战并非孤军奋战,一起参与进来的科技企业并不少。

比如前不久我们报道过的极飞科技,在广袤的新疆地区,极飞科技通过人工智能和无人机进行农田测绘以及农药喷洒工作,一架无人机的效率能抵得上 60 个人力,把农民从繁重而危险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王咏刚和创新工场愿意参与到这场持久战去,不仅做投资,还自己创立人工智能企业探索商业化,甚至还建立人工智能工程院进行基础和前沿方面的研究。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的医疗团队正在做一些称得上「前无古人」的事情,比如他们正在研究类似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相关的辅助 AI 量化工具和治疗工具,目前在这项前沿研究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本质上讲,创新工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方位投入,是出于对人工智能长期价值的看好。

之所以坚定地看好人工智能的长期价值,王咏刚分享了自己的两个理由,一是大量的重复繁重的人工劳动确实应该被人工智能和机器所取代。

第二点则更为重要,目前更多产业资源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最典型的就是医疗资源,一定程度上, AI 能够解决这种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让同样一个产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资源情况下能够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创造更大的市场、更多的科技发展机会、更高的人类幸福指数,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值得想象和期待的事情。

智能需要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跨界

因为职业和履历的原因,王咏刚很容易被贴上「理工男」的标签,不过这位热爱文学,熟稔古诗和平水韵,喜欢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人并不喜欢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毕竟像他这样能够写下 AI 程序,让程序生成小说对话,并在对话中寻找浪漫意味的人,少之又少。

王咏刚曾经给科幻作家陈楸帆的科幻小说集《人生算法》写过一篇序言,题为《人类最后一个独立写作的纪元》,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人工智能的诞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人类能够与一种异于自身的智慧形式进行有效交流,甚至携手创造全新的文艺内容。

和大部分科幻作家不同,文理兼修的王咏刚有能力去实践自己的观点。在《恐惧机器》这篇小说里,他和陈楸帆还一起玩了一次 AI 游戏:小说中一位名为分裂者的角色的对话,都是由 AI 生成的。

其中一句「重重追逐着人类发现的触觉,以及即将看清左右的囚笼」深得王咏刚喜欢,他认为这句话有朦胧诗派的意味。

人类和 AI 之间,不仅仅是棋盘两侧的对弈,也有意味深长的协同创作。

如果说和 AI 一起写小说是一次游戏的话,那么 AI 赋能各个领域的发展,启迪人类更深入探索的例子也是不断涌现。比如在医药研发领域,AI 也能够通过模型,帮助人类在巨大的空间领域里找到针对疾病「靶点」的特定分子结构。

实际上,王咏刚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概括为「打通边界」,不论是在技术和人文融合,还是理性和感性平衡的维度上:
当人类通过掌握技术原理去不断地构建,创造和升级的时候,例如教会计算机下围棋,制造商品,营销售卖等,就显示出了理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我们通过认识世界去改造世界的过程是非常让人享受的,也是超级美好的。

在以往,天气预报是一项计算量极其巨大的工作,需要动用超算,基于模型来进行运算,从而推出天气预报的结果。而在 DeeCamp 人工智能训练营里,有学生群体就能「跨界」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拿着气象部门给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天气预报,很多预测甚至比传统方法要好。

▲ 现在,天气预报往往需要用到超算)

在 5G 时代到来之后,5G 和 AI 的无界融合也成为了新的命题,王咏刚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 AI 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边缘运算,5G 就提供了大量的可以把边缘上的原始大容量的数据直接传到一个中心节点进行大量运算的机会,这些事情可以改变很多对 AI 架构的思考,对 AI 去部署一个系统、部署一个产品时候的思考。

在手机这个载体上,5G 和 AI 终将共存,无论是芯片提供的终端侧 AI 算力,还是 5G 网络接入云端算力,无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连接。在以往,手机只能短信电话,传递虚拟的信息,而现在,虚拟信息的比特率越来越高,甚至还能叫来外卖和出租车。

再往后,王咏刚认为,手机和人之间在未来或许会存在着一种终极无界的状态:

当手机变成一个隐形的东西,甚至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它只是衣服里面缝的一些芯片,只是你眼睛上的某些摄像头而已。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去讨论人和手机的关系了。

王咏刚对未来的判读似乎是一道充满科幻电影意味的命题——很多界限将被打破,因为在每一个具体的商业领域都会大量地尝试前沿技术,大胆地去利用新思想去解决今天在某些领域遇到的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问题;可是,一旦技术突破之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能与我们人类期待的生活之间产生什么关系呢?

一旦到达那样的边界,那这个世界会变得更有意思吧!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