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互联网扫盲人」
本文来自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石灿,爱范儿经授权发布。
通过内容消费获取流量的方式在这里失效了,社交链接才是下沉市场王道。
11月,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南南乐县已经入秋。但在这座小城东南部古寺郎村的一大片平地上,却一片绿油油景象。
那是当地有名的古寺郎胡萝卜。
宋朝时期,古寺郎胡萝卜从波斯(伊朗)漂洋过海而来,在南乐县落地生根。因为肉质好,有中医药效,当地人爱吃,名声就传播开来了。
▲申志刚的女儿在胡萝卜地上拔胡萝卜
但名气不代表销量。特色农产品古寺郎胡萝卜同样面临着 「怎么卖出去」的难题。申志刚和他的「依禾拼购」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11月9日上午10点39分,「依禾拼购」的电商团队,在微信小程序后台上线古寺郎胡萝卜,1分39秒,100份古寺郎胡萝卜售罄。这种快速售罄的情况发生过太多次了,不久前,他们在「依禾拼购」里上架了1000颗大白菜,5分钟全没了。
「依禾拼购」创始人申志刚把这种「魔力」归结为——「微信生态系统和信任机制的加持」。
目前只在南乐县运行的「依禾拼购」,共有3万多用户,以售卖农产品为主。申志刚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11月8日到11月10日,累计销售额超过了20万元。而南乐县常住人口是47万人,这片市场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开来。
在城市已经普及的互联网技术,正在像风暴一样席卷农村大地,与申志刚类似,安徽人庄志伟、福建人王志坚都是这片大地的开荒者。
他们都在寻找一个改变城乡消费结构的新答案,各自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出发,找到现在。他们已经摸着头绪了,那是一个通过微信生态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生态。
他们既要将互联网技术带入乡村,还要把当地情况与互联网本身结合,摸索出属于他们的创业经验。在有待深挖的下沉市场,他们成了新一代「互联网扫盲人」。
与上一代「互联网扫盲人」不同,他们放弃粗放型经济手段,改用了集约型经济手段,整体上来说,消耗较低、成本较低、效率高,经济效益回本路径短成了他们这代创业者的重要特征。
起「风」了
2014年,申志刚结束11年的北漂之旅回到家。第二年,他把京东的农村电商项目「京东帮」带到南乐县,正式开启返乡创业之路。一年间,申志刚就把南乐县的营业额做到了两千多万。
那时候,申志刚经常一个人开车到京东在濮阳市附近的仓库,拉货回南乐县城,几乎每天一次。不论用户买了什么东西,只要有货,他就得去。一次,一个用户下单买了一口锅,他花一个多小时跑到仓库去提货,再把货物送到用户手里。
若长此以往单干,太难了,他想到了组建团队。
「现在创业,千万不要想着单干。」申志刚把「抱团取暖」看得异常重要。
2016年初,申志刚又把美团外卖引入南乐,组建了数百名外卖小哥团队,每天为2000多名老百姓提供便捷餐饮服务。
▲申志刚在一个活动上发言
以一二线城市为同心圆,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向外蔓延的速度极快,物流系统在革新,用户拿到商品的时间越来越短。同时,支付系统也在革新,最开始还要输入密码支付,现在摁下指纹、扫下脸就能搞定付款。
庄志伟是安徽省阜阳市最早接触商业版微信支付的那批人。
2016年,他成为微信支付的中间服务商,跟伙伴们一起探索微信支付在当地的发展策略,主要面向餐饮店、服装店进行推广,试图通过变革商家收款的方式,改变用户的支付习惯。
庄志伟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那年,微信月活用户8.89亿,日均交易笔次超过了6亿,微信支付团队也投入超过3亿元扶持服务商,半年时间就扶持了两千多家服务商。但庄志伟认为阜阳市的市场还没有被挖掘,机会很大。
关于微信的变革还在继续。这次,发生在小程序生态里。
2017年,微信正式推出小程序。同年年底,福建人王志坚第一次使用了微信小程序,他将和小程序的第一次接触,形容为「见到了天使抛来了橄榄枝」。
▲王志坚在跑业务的路上打开电脑工作
王志坚曾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的驻村工作队长,每个工作日都要下到村里处理各种事务。他最早在当地一个叫大洋村的行政村驻扎。那是离镇上最远的一个村落,每次去都要经过一个又一个村庄。他驻村几年后,才到镇政府从事群众文化管理工作。
至今已在基层工作十几年的王志坚,一路见证了各个村镇的发展,路更好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旧石头屋改造,古宅变成民宿或文化馆。当地每年都办民间民俗活动,一年比一年好,现场好不热闹。
但往往有些人还没弄明白这些活动是什么,活动就结束了。王志坚懊恼,「很多乡村建设美化后,就摆在那儿,也没人去参观。」
这里存在一个极大的信息差。
王志坚和当地人渴望去各乡镇体验当地特色,与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在王志坚的理解中,「这是真正的旅行,是对另一个地方的人和地缘文化的真正认知,如果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分享给更多人该多好!」
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一直萦绕, 2017年,遇到微信小程序后,这个想法成形了。
王志坚觉得,微信小程序具备的小巧、便捷、易传播的特质,是一个更立体、轻便的信息传播平台。
拉拉扯扯,王志坚组建了一个五人团队,两个技术员,三个运营人员。为了节约成本,偶尔聘用兼职人员做一些工作。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设计,他终于打造出第一版微信小程序「下乡嗨」,把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美食、民俗文化、个人情怀的农家乐、度假旅宿、渔家乐等信息陈列在上面。
磕磕碰碰,直到2019年7月,「下乡嗨」1.0版第一版才在微信出现。
在互联网荒原上
一天,庄志伟去向商家推荐微信收款商业版。与一般微信收款不同,它支持商家在里面一键收款,管理多家门店,做门店营销。
但一家蛋糕店店长对他们说:「我们一天的支付笔数大概一两百笔,微信支付只有两三笔,我们犯不着用微信收款商业版,我们用自己的个人微信收款就好了。」
当地商家并没有意识到,微信支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事后来看,庄志伟的跨步太大了,微信支付线下场景在一二线城市很火热,但风潮还没有吹到阜阳,势头不够。
河南人申志刚对「借势」的理解可能要深一些。
他说,「电子商务在一线城市已经很成熟了,但在南乐县,你不能走得太快,早跨一步,你可能失败,晚跨一步,你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只能比别人快半步。」
他的画外音是:你得等等别人,但你又得快于别人。
南乐县近年来开了「网友见面会」新政风,网民有机会与县领导面对面交流。
2016年,申志刚得到一个参加见面会的名额。会前,他花了好些天准备发言稿。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告诉他,和县领导谈话,人格要平等。申志刚把这句话铭记在心。
当天,他穿着一件京东物流红马甲坐在县委书记面前,抒发了自己对农村电商的一番见解,不卑不亢。他有自己的小心思:「不一定是当中最优秀的那个,但一定要成为令人印象深刻那个。」
没过多久,南乐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正式立项,申志刚成了县领导心中的第一人选。
庄志伟的转机发生在2017年春节。
阜阳市共有一千多万人口,常住人口约800多万,很多阜阳人都喜欢外出务工,他们春节从大城市回到阜阳,带来许多大城市里都在用的新鲜互联网应用。
庄志伟清晰地记得,微信支付就是在那年春节在阜阳火起来的。
越来越多的人去购物时向商家发问:「能微信支付吗?」
当地的很多商家开始意识到,一个个人收款码已经远远不够用。
▲庄志伟在自己的办公位上办公
微信支付线下场景的浪潮终于卷到了阜阳。与之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微信公众号,很多商家发现,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做内容营销,增加客流量。
浪潮还在继续,政府机关和企事单位也意识到,需要一个新窗口来展示自己的形象,也纷纷做起了政府新媒体或者企业新媒体。微信在阜阳市的地位大幅提升,由大城市引发的新媒体革命向下沉城市快速蔓延,颠覆人们对既定媒介格局和媒介方式的认知。
越来越多的人,用微信过上了更智慧的生活。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每个月使用微信搭公交地铁的人比2017年增加4.7倍,乘车码成为公交交通支付新宠。
这个趋势还在上升,风口还在扩张。风口里,有庄志伟的影子。
三、四月份,他开始酝酿公交车接入微信支付这个想法。要让想法落地,必须打通微信官方接口,征得公交车公司许可。
微信官方接口打通比较简单,难就难在公交车背后的公司。
在阜阳当地,一部分公交公司由国营企业掌管具体业务,另一部分是市场化公司在具体操作。后者容易搞定,只要针对商业性质的合作进行洽谈就行,但想要与前者谈合作,还要证明自己的身份。
「阜阳市公交属于国有企业,负责人多次要求我们提供业务的身份证明,证明我们是微信支付团队的服务商。」庄志伟说,「我们没有官方的一些文件,或者是身份象征,这块会比较难。」
好在后来还是解决了。
微信支付团队给了他们一个第三方协议,协议上有庄志伟团队公司名字,也有微信支付团队背后的腾讯公司名字,证明庄志伟公司是微信支付的服务商。
庄志伟拿着协议摆在领导面前,才打消了部分疑虑。
「荒原」上的突围
申志刚想解决农村高效购物的问题,庄志伟想解决公交车支付的问题,王志坚想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广袤的农村,这些「荒原」上的突围者尝试过很多互联网技术,最终都选择了微信,原因在于,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移动互联网产品都是微信,路径依赖,11亿月活用户的微信在国民关系中渗透得最彻底。以社交为底层逻辑,演化出「社交+N」的经济模式,在城市,在农村,微信是创业者们的一个前沿阵地。
身处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的王志坚,想用微信小程序便捷服务当地人,但他的路并不好走。
一次,王志坚约了一名农家乐老板当面介绍关于「下乡嗨」小程序的商务合作。他跟业务员跑了一百多公里,开车抵达这家农家乐山庄。
这是王志坚他们第三次来。
到时正值午后,老板正在打牌,王志坚和业务员直接走到老板身旁,一边看他打牌,一边介绍「下乡嗨」。
对方似听非听。王志坚说,他们从一百多公里外赶来,已经是第三次前来拜访了。说到一半,对方撂了一句,「现在忙,要不你下次再来吧」。然后就不再理会了。
王志坚没有放弃,他后来又跑过去洽谈了几次,终于啃下来。
对方希望他们为山庄写一篇公众号推广文章,也答应给300元作为劳务费。这是他们即将入账的第一笔收入,他们非常欣喜。
遗憾的是,最后商家说了一句不怎么样,「要等照些好看的照片再说」,就没有下文了。初版的「下乡嗨」功能不全、缺少体验感,商家不多,人气不足,没有推广费用。按照王志坚的想法,「下乡嗨」上面得先有足够多的商家,用户才有更多的选择权。新产品知名度低,上门推广的时候,很多商家都把他们拒之门外,很多人也担心下单后得不到服务,怕钱会被吞。
有一次,终于有用户在「下乡嗨」上下了订单,可商家却迟迟不肯接单,业务员询问商家,答复是如果用户消费完了,收不到钱怎么办?
为了保证钱一定会诚信到账,「下乡嗨」的业务员压上了自己的身份证。王志坚本人也为此单拿出了保证金。双重保证下,才终于完成这笔订单。
王志坚的挫折与大环境有关,当地人使用微信多用于社交和浏览信息、微信支付等,对微信小程序生态、微信小程序营销仍比较陌生,甚至处在一个莽荒状态,他像是一个「误入藕花深处」的闯入者,需要告诉大家:微信还有其他很多好用的功能,你们可以试试看。
▲王志坚在当地农村的工作照(穿黑色羽绒服)
信奉「长期主义」是王志坚、庄志伟和申志刚身上都呈现出来的特质,他们不追求短期利益,只追求长期征途。但相比较起来,申志刚的成长要更为成熟一些。2016年,他联合自己的两个合作伙伴张邓云和吴东伟发起、创建了「依禾农庄」,规划占地一千余亩。
农庄高效运转的同时,还承载着51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脱贫梦,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带动贫困户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500万元。周边人不断加入,互相吸引。
微信小程序成了他向外扩张的一个新引擎。
桥梁,连接
「下乡嗨」上线时,申志刚的「依禾拼购」小程序已经赚到钱了。这个小程序还成了带动整个濮阳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撬动了那些「沉睡」的潜在消费者。
申志刚是在2019年初决定做「依禾拼购」的。他每次评判一个项目,都会用这个逻辑进行分析——看一个模式能不能替代上一个模式,就看有没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体验。
社区团购小程序完全符合这一逻辑。
年初,他在网上花几千块钱购买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做实验,取名依禾拼购,采用预售模式,「我就想看看,能不能用小程序卖货。」
他们在线下第一次做推广,就验证了这一方法可行。
一天下班后,申志刚的团队成员在南乐县一个小区做推广,没过多久,推广商品就被一抢而空。员工们准备满载而归。
申志刚嗅觉灵敏,打电话说,「你们等下,我过来看看。」
他到现场一看,基本是20岁到45岁的女性,「这个数据与我们后台的用户数据基本趋同。」
他开心极了。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不断扩充供货类型和供货量。如果一个人想在小程序里购买商品,可以在晚上10点前下订单,第二天,这个货物会被送到固定站点,用户可以去固定站点自提,节省了消费者大把购物的时间。
▲庄志伟在用微信支付坐公交车
如果一个人想要在阜阳市坐公交,他通常有四种费用支付选择:投硬币,投纸币,刷公交卡,银联闪付。现在,还有一个新选择,扫微信二维码支付,轻松便捷。
庄志伟考虑采用小程序做支付码,原因与申志刚想的一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体验。
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在阜阳市做试点了。扫码器放在公交车前门,一上车,打开微信扫一下,一次3元,可以乘坐当次公交车到经过的任何地方,「司机也不用和客人说话,专心开车,收入也会直接进入运营公司的账户里。」
关于庄志伟的最新消息是,他们已经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太和县、黄山市徽州区、宣城市旌德县、亳州市利辛县,分别布施了公交车微信支付计划。
「人们在微信上用小程序调取微信支付还是很平滑流畅的。」庄志伟说,除了便民出行,公交公司在当地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这对他们来说利大于弊。
某种意义上,庄志伟成了公交车公司和普通民众间的第一桥梁。
申志刚的拼团模式与庄志伟在做的微信支付项目有一个共同点,都连接各方,不过,它要比公交车微信支付的逻辑要复杂一些。它的链条是这样的:用户在小程序上下单,申志刚团队把货物配送到提取点,用户自己到提取点取件。
有个角色在这个链条里最重要,叫「团长」。
团长是每个站点的负责人,及时通知用户到货、提货;建立自己的微信群,转发小程序连接,引导用户购买;运用人际关系、试吃等方式,增加所辖群用户数量。他们还要给用户解疑释惑。
这些人一般是小区或者村里的便利店老板、超市负责人,是下沉市场广袤肌理中的关键节点。通过内容消费获取流量的方式在这里失效了,社交链接才是下沉市场王道。申志刚抓住了社交生态最底层且最有效的逻辑,把社区信任关系作为社交货币,迁移到微信生态。
「新留守青年」
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叫兴盛优选的小程序,也塑造出了一支与此相似得的新的快递服务队。
兴盛优选模式很简单,在线上建立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小程序平台,在农村里建立基站,请村里的人来配送。
在平江县,兴盛优选有一个叫郑书文的送货师傅。他的一天从凌晨三点多开始。一起床,他就要把车驾驶到崎岖的山路上,在县城取货,把货物送到各个乡镇不同门店。日复一日,不曾间断。
有时到了中午,站点老板看郑书文太累,想请他坐下来吃饭,他总说自己没时间,还有其他站点等着收货。撒腿就走了。
还有些站点老板经常看到他在车上啃干方便面或者面包,很是心疼。「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情特别复杂,从心底觉得这份工作不容易。」一位店铺老板说。
由于当地山路崎岖,物理空间阻碍了各个村落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货物流动效率不高。一个小程序,引发了一轮新供应链、物流链条的变革,郑书文们在其中反而成了货物流动的载体和媒介,辛苦,却也做着造福当地的事儿。
这种模式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消费习惯的认知,还把人留了下来,免去外出奔波务工之苦。同样是面对物理世界的困境,但人与人之间人情冷暖的好意,与人为善的信念,在他们身边争相传递。
与申志刚的模式相似,很多微信平台的创业者,各自在不同区域,改变了偏远山区消费者的生活,并且让农村里的年轻人可以回家就业,离父母近一些。
他们有一个特征:原先在大城市打拼,后来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高薪工作;回家后大多不会选择农业生产,当传统农民,而是选择与他们认知度更匹配、与互联网关系密切的工作,运用比当地更先进的知识体系、方法论和意识观念,将一线城市的先进经验复制落地。他们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种高阶维度生物用先进技术,在一片新大陆做出的降维打击。
前几年,在互联网浪潮下,一些互联网公司进军下沉市场,南乐县出现了一支渗入地表的当地电商团队,但后来,一些电商项目失败了,原来的互联网公司从南乐县撤出,那支团队没走。申志刚认为这批人是那片土地上少有的、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乡村电商人。
▲当地首批电商创业服务站张到申志刚的农庄参观,他在做讲解
这些人在各自小区、村庄都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和社交能力。申志刚说,在一个社区里,基本上也就一两家便利店,很多人会在这里买生活用品,他们见面的频次最高,便利店老板作为基层站点团长,能充分施展多年积攒下来人脉影响力。
11月2日,申志刚在南乐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和这批人中的50多人开了个会,把他们拉拢到微信电商生态中。
在2019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里,他们已经动起来了,在自己的微信群推广「依禾拼购」购物信息。
「南乐县『依禾拼购』一天发货6000单。」这少不了他们努力,申志刚很开心,在朋友圈里发了几张双十一期间员工工作时的照片,「让你们隔屏感受下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