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 K 歌,一个人的 “唱吧”

公司

2012-08-08 12:45

大家来 K 歌(下文简称 K 歌)是一款个人在业余时间开发的 K 歌社区应用,第一行代码写于 2011 年 9 月份,今年 3 月 16 日正式发布,比唱吧更早尝试社会化的 K 歌产品形态。一般看来,K 歌必然是需要先选伴奏、下载伴奏、再跟着伴奏唱歌的。但 K 歌的作者李晓炜却从一开始设计就不考虑伴奏,他认为一键唱歌一键上传的体验要重于伴奏的作用。

正式版推出后,只有偶尔几个用户会询问伴奏的问题,绝大多数的用户要么清唱,要么自己使用手机或者电脑放伴奏。没有伴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担心伴奏的版权,正因为如此 K 歌还移植了一个英文版,叫做 Let’s Sing

K 歌对于音乐的分享和 Instagram 对于照片的分享类似,区别在于 Instagram 使用了滤镜来把照片变漂亮,而 K 歌则设法还原真实的声音。很多用户接受了这样的想法,有人甚至在社区的签名上写着希望 K 歌一直都存在,那样当他老去的时候就能听到年轻时候的声音。

 大家来 K 歌的社区结构

原始动力

K 歌是建立在失败的产品上。一开始晓炜设计了一个真人讲笑话的软件,希望很多人来讲笑话,结果发现很少人讲笑话,更多在骂人或者唱歌。他灵光一闪就将这个软件改造成了 K 歌软件。没有想到的是,上线当天用户上传的歌曲数就超过了讲笑话软件一个月积累的笑话数。究其原因 K 歌是一个半创作的活动,对于用户来说唱一首歌要比讲一个笑话简单很多;对于内容本身来说,歌曲是可以单曲循环的,笑话听第二遍就没意思了;从人的本身放松需求来看,唱歌也是大于讲笑话的。

热心用户自发组织的 K 歌活动

关于唱吧

唱吧对于 K 歌来说是一个很强大的对手,晓炜认为唱吧团队在很多地方都有创新。反观是 K 歌达人之类的,做了这么多年都没发现该怎么把市场做大。

晓炜认为唱吧的问题是社区并不成熟,新人来到这个社区也会面临着没人听,没人支持的情况,这个时候用户感觉不到唱吧和 K 歌达人的区别。唱吧会面临着流失率非常高的问题。而且唱吧现在的试错成本很高——单单服务器资源就需要投入很多,如果流失率不能提上来,竞争对手快速跟进的话,分流的用户会跑到其他软件中去。此外唱吧的视觉很漂亮,比较聚焦核心功能,但是整个软件的架构不够轻盈。

不过晓炜很希望唱吧能够做大,把这些问题化解。他相信国内创业社区需要这样的创新模式,新兴公司也需要这样的故事鼓励。唱吧的融资让晓炜觉得很不可思议,不过这也算是对他目前所作事情的鼓励,他希望唱吧能把这个故事精彩的续写下去。

所用技术和用户规模

K 歌客户端使用 Java 开发, 服务器使用 Django 开发。现在距离第一个版本发布大概是 100 天多一点,晓炜称目前 K 歌总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7 万人,最高日在线用户是 1 万人左右,这样的用户规模是没有经过任何推广自然增长的。从用户行为上来看,目前每天约有 500 个新用户注册,600 首新歌上传,有 2300 个评论上传,私信的条目数已经超过 10 万条。

如果一个人想把服务器上的歌曲听完,他需要 24 小时不间断的听 2 个多月。很多人在这个平台上送歌,庆祝生日,玩游戏,谈恋爱,庆祝结婚,甚至还有一些用户给 K 歌规划了 2 年内的 K 歌各种专题活动,出乎他的想象力。不过,在运营过程中他也有遇到过挑战,比如服务器就曾出现过故障,故障导致流失了很多用户。

服务器后台数据统计

经历和未来

晓炜大学学的专业是铸造,自学编程,目前在一家公司做企业信息化的咨询工作。他对手机平台很感兴趣,自己买了 iPhone, iPad 和 Android 机器。业余时间除了陪小孩,就开发些有意思的手机应用。

 晓炜的工作台,2 部 PC,4 部移动设备

当我问到他什么时候放下全职工作的时候,晓炜说目前因为家庭压力还不会考虑全身心投在这个项目中,但是他有信心尽快设法让 K 歌收支平衡,争取做到比唱吧更早赚到 1 块钱。我还问了他是否考虑融资或者出售,他说他还没有想过,但不主动不排斥。

晓炜说话语速不快,但思路很清晰,人也很实在,甚至让我看到他的管理后台。他强调说没有视觉资源所以软件看起来丑了点,不过他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外观,而是人和社区。

 

题图来自  Chiceaux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关注交互、视觉、技术以及和移动产品相关的一切信息。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