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疫情之下,你可能隔着屏幕患病了

生活

2020-02-21 15:17

新冠病毒看不见,摸不着,但所带来的恐慌前所未有。

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大多数人只能隔着手机屏幕,透过不断新增的数字以及一个个鲜活的病例去感受这个直径不到 100 纳米的病毒。

但也正是这些数字和病例让不少人在这个月里的心理状态从紧张,到焦虑,再到麻木。

因此就会有人发出这样的自我怀疑:

  • 负面信息看多了,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是因为我太矫情了吗?
  • 我已经对疫情没有开始时那么上心了,甚至已经完全不想理会,难道一开始的关注、同情只是跟风,而实际上我是个冷漠的人?

就是你?即便说中了也无需紧张。

因为这些状态,虽然是不正常的,但同时也是正常的。

感到焦虑,并不是因为你矫情

即便和疫区相隔千里,为什么还会隔着屏幕感到焦虑?

这一切,要从我们的大脑结构开始说起。

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种神经元细胞称作「镜像神经元」,这类细胞占据所有脑细胞的 20%。

这类细胞有什么用呢?现在请你仔细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看完这张图之后,你是不是也有一种想打哈欠的冲动?

人们常说,打哈欠会「传染」,其实就是「镜像神经元」在作祟,这类神经细胞就是专门负责这些事儿的。

这不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么?本来脑子就不够用了,还得专门划分出 20% 来干这事儿?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著名神经学专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在他的著作《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中表示,没有镜像神经元,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甚至还可能活不到今天。

▲ 镜像神经元系统

镜像神经元的一大贡献,就是造就了人类的同理心。在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时,同理心就会开始发挥作用,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入对方的感受中。

贾科莫·里佐拉蒂相信,正是由于同理心的存在,让早期猿人能够团结互助,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活了下来,也正是由于同理心的存在,人类才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构建起现代文明。

当然,镜像神经元也会给人类带来困扰。大家想想,为什么明明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在看《想见你》的时候,时而会甜到发出姨母笑,时而会哭到失眠?这其实就是镜像神经元驱使同理心在作祟。

同样的道理,在灾难和疫情发生时,大量相关的报道刺激你的镜像神经元,让你感到难过。

而一旦这种刺激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发生,人类就会很容易患上「替代性创伤」,产生低落、焦虑的情绪,甚至是精神崩溃。

1996 年的时候,佐治亚大学联合肯尼索州立大学就针对这件事,做过一个大样本的实验。这个实验也证实了人们在大量观看灾难、疾病等新闻之后,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有三分之一参与实验的人甚至还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以及无法停止地哭泣等情况。

所以,即便疫情和灾难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你还是会感到焦虑和不安。这并不是因为矫情,大脑结构就注定了这样的结果,大家也无需认为这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

不想听、不想看、想在朋友圈分享快乐的事,就代表你是冷漠的人吗?

相信现在有不少人会陷入这样的自我怀疑当中:

我实际上是不是一个冷漠的人?

这部分人在疫情初期,会大量关注、转发疫情相关的消息,也会表达自己的同情或者愤怒。

但到了现在,这部分人变得不想看,不想听,在刷到有关信息的时候还会有意识地略过。

于是这部分人就会怀疑,自己当初的关注、同情是否只是一时的跟风,而非发自内心?

事实恰恰相反。

一方面,是因为信息已经过了密集爆发的阶段。

另一方面,你之所以不再想关注疫情,并不是因为你冷漠,而是你的同理心累了。这也是疫情所带来的另一种心理创伤,叫做「同情疲劳」。

同理心其实是一种心理资源,虽说不是有限,但在巨大消耗之后也需要时间恢复。而当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太多负面信息,释放出太多的同情的时候,同理心就会耗尽,产生同情疲劳。

另外,同情别人这件事本身也是一项能量消耗巨大的生理活动,因为这要求你的大脑去模拟别人的大脑(为你吃完睡,睡完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理由)。

所以你不仅心理被掏空了,身体同样也被掏空了。

一旦同理心枯竭,我们的大脑就会启动防御机制,让我们远离刺激。

于是以我们就会变得麻木。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很想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但又会碍于「不合时宜」而放弃。

在分享快乐这件事情上,请不要犹豫,更不需要愧疚和怀疑自己。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疫情期间发表过一篇文章,他认为越是在艰难的时候,人类越是要光明正大地快乐。

而且,我们不仅要承认自己的快乐,也要允许别人快乐,否则就会陷入「情绪绑架」当中。

还记得那个因为比剪刀手而被网友骂惨了的护士吗?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实际上,同情疲劳这个现象就是率先在医护人员身上发现的。由于每天都需要面对大量的生老病死,医护人员比起普通人更容易产生同情疲劳。

所以,这个「剪刀手」并非键盘侠口中的没心没肺,反而是像冬日暖阳般的难能可贵。

媒体利用同理心,读者同情疲劳,情况陷入恶性循环

「水果滞销,救救老农吧。」

不可否认,生鲜扶贫,确实让许多滞销于深山中的农产品更快地出售,也帮助了部分贫困农户。

但当中其实也有不少是利用买家同情心所做的营销套路。

情况在媒体的疫情报道中也一样。

在疫情爆发之后,追求真相,报道事实的媒体很多,但利用读者的同理心,刻意去放大细节来吸引眼球的做法也不少。

马里兰大学新闻学教授 Susan Moeller 在《同情疲劳:媒体是怎么售卖疾病、饥饿、战争和死亡》一书中指出:同情疲劳是一个恶性循环,媒体总是需要打破受众的防御,让每一次灾难感觉比实际更糟糕。

意思就是,读者和媒体双方很容易就会进入「媒体报道疫情→读者同情疲劳→媒体用更夸张的手法重新唤起读者的同情→读者同情疲劳进一步加深……」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Compassion Fatigue: How the Media Sell Disses,Famine,War and Death

更加不幸的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大多数人的信息源被算法推荐所掌控的当下更为严重。

美国疾病中心曾经发表论文表示,自杀的是会传染的。在大面积不科学地报道自杀事件后,往往伴随着自杀率的增加。这也称为「自杀的传染效应」。

对于疫情报道来说,道理其实也一样,焦虑和恐慌同样会传染。这也提醒了众多媒体,真相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式方法同样重要。

▲ WHO 提出的自杀事件报道原则

至于读者本身要逃出这个循环更加简单。就是避开这些「同情轰炸」。

有网友戏称,年轻人的焦虑来自于微博,中老年人的焦虑来自于微信朋友圈。关掉手机啥事没有。

不无道理,但更准确地来说,就是要认真地过滤一下自己的信息来源了。

疫情终将退去,心理干预永远不会太迟

相信最近大家最关注的两个字,应该就是「拐点」了。

虽然不知道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终将会退去,人们也终将回归到原本的生活轨迹当中。

但对于心理干预来说,依旧不能松懈。因为当关注和支持撤离,真正要面对疫情后的生活时,一些潜在的问题才会渐渐出现。

而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干预永远不会太迟,最佳的治疗时间就是马上。

为此,我们准备了下面这个列表。如果你有出现以下一点或者几点情况的话,那么你就可能存在因「替代性创伤」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了:

1、每天需要花大量时间关注疫情,甚至停不下来。
2、看到负面的信息,会持续的低落和痛苦,甚至会哭泣。
3、控制不住自己往疫情相关的事去想。
4、对平时热衷的事情不再感兴趣,做事也无法集中精力
5、过渡恐慌,总是担心自己或身边的人被感染。
6、由于焦虑导致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变差、身体疲劳。

万一不幸对应上的话,我们给到的建议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找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干预。我们也在文末附上了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热线,让真正专业的人来帮助你。

再强调一次,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这种大规模的疫情下,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这件事的本身也并非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

而如果你没有以上的情况,只是程度不深的焦虑,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的方法来缓解:

1、让生活正常化,该干嘛干嘛,保持以前的生活规律。
2、减少不必要的疫情信息输入,但也不必什么都不管,毕竟恐惧来源于无知。另外也要清理一下自己的信息来源。
3、多花精力在工作以及兴趣上。
4、负面的情绪要及时宣泄,多和家人和朋友沟通。云聚会,云喝酒其实一点儿也不蠢。

最后的最后,还是想和大家说一句,2020 年是不可能重启的了,但请一定要相信,能够在阳光下自由呼吸的日子,会回来的。

附:全国心理危机咨询热线

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010-62715275
北京危机干预中心:010-82951332
上海市危机干预中心:021-64383562
广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20-81899120
南京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16896123(24 小时)
杭州心理研究与干预中心救助热线:(0571)85029595(24 小时)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咨询热线:(027)85844666(8:00-21:00)、(027)51826188
深圳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康宁医院):(0755)25629459
天津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2)88188858
四川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28)87577510、(028)87528604
重庆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23)66644499
青岛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自杀干预热线:86669120(8:30-11:00/13:30-16:00)
石家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311)6799116
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0431)86985000(24 小时)、(0431)86985333(8:00-16:00)
南京生命求助热线:(025)86528082
湖南省《法制周报》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731)4839110
香港地区生命热线:(+852)23820000
香港地区撒玛利亚热线:(+852)28960000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